視頻標簽:現代詩歌散文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樹》(節選)河南省 - 新蔡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走過語言橋梁走向心靈
——《樹》(節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品讀語言,體會散文語言的形象美。
2、合作學習,披文入情,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深刻。 3、通過學習本文,學習欣賞品讀散文的有效方法。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以讀帶賞、以賞促讀、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課前根據導學案自主學習——課堂教師點撥,學生合
作探究
第一部分(課前)
【導學案】
一、作者簡介
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臺北市城中區,原籍福建廈門,先祖僑居于緬甸仰光市。先后畢業于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1977年開始創作生涯,次年發表詩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詩、散文、長短篇小說等各類創作三十余種,編有選集《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等四十余種;各項作品獲國家文藝獎、梁實秋文學獎首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三十余項。
二、閱讀課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作者在文章中寫了幾類樹,各類樹有何不同特點及其象征意義?
2、作者對這些樹都是怎樣的態度?
三、《樹》重點講述了三類樹,涉及三種不同的信仰,而三種信仰都與“苦難”有關。結合課文,談談三種信仰是如何分別看待“苦難”的。 四、學生質疑
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作好圈點批注,并提出自己的疑問。
(閱讀引導)通過課文體會林燿德的散文文化情懷與都市色調 林燿德的散文被認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這篇散文除了包含濃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氣息也隱現其中。譬如,首句“一對菩提樹謙遜地生長在都市的盲點”,就點明了菩提樹在都市中的位置,“盲點”意味著看不見的地方,因而說明菩提樹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談圣誕樹時,更是通過“播放著重金屬樂團藍調歌曲的百貨公司”等都市景象,展開了對都市文明的審視與反思;另外,對“呈現出民間勞動之美”“屬于庶民”的桑的贊賞和“懷念”,也反襯了作者對于都市的態度。
第二部分(課堂)
一、導語設計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欣賞》中曾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上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見欣賞文學作品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今天,就讓我們走過語言的橋梁走向心靈,通過分析語言來品讀林耀德的散文《樹》 二、讀一讀,品一品
(調動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適當點撥即可) 1、品讀優美形象的語句
(1)賞析示例(教師引導學生品讀):
近似心臟形的葉廓,在邊緣鑲滾著優美的曲線,尖細的末梢順著主葉脈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時空中的畫筆,給滾動在嫩綠網路上的露珠兒開條滴落大地的虹跡。
明確:作者用繁密細致的筆觸描繪菩提樹的樹葉,從它的形狀、邊緣的曲線、葉梢、葉脈等角度細細描摹它的美。 (2)學生找出類似的句子品讀,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師適當點撥。
2、品味意蘊豐富、富含情感的語句 (1)賞析示例1:
一對菩提樹謙遜地生長在都市的盲點。
明確:開頭一個單句,言簡而意豐,直接呈現出菩提樹的姿勢。它默默生長在都市不為人注意的角落,外形普通,不事張揚。
賞析示例2:
《可蘭經》與阿拉真主仍在。 落后、貧窮、疾病以及迷信仍在。 喜歡打噎卻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
挺立在大蒼茫中,和烈陽、風沙僵持的棕櫚仍在。 明確:獨句成段的鋪排顯得很有氣勢。既表達了作者對回族倔強、頑強、忍耐、堅持自己的宗教文化的敬仰,也對他們的悲慘遭遇和愚昧投注了同情。
(2)學生找出類似的句子品讀,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師適當點撥。
3、品鑒過渡句(從結構的角度品讀語言) 明確過渡句:
菩提樹象征著東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相對的,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態度的三角錐體的圣誕樹。 棕櫚是另一個典型, 然而最懷念的是后院的桑,
相對于桑,松是中國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作用:承上啟下,把松散的材料聯成一個整體。從過渡句我們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窺見作者思維的縝密細致。 三、課堂小結
散文的語言簡潔中透著瀟灑,樸素中含著優美,自然中飽含情韻。比小說語言多幾分綺麗和雕飾,而又比詩歌語言多幾分清
淡和自然。散文家碧野說“正因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詞措句要苦心推敲,做到句句優美,字字精煉”。所以,賞析散文,我們要緊緊抓住“品味語言”這條紅線,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語言”一瓢飲! 四、課后作業
從你熟悉的樹(比如松樹、柳樹……)中選一樣,描繪它的形象,闡述它的象征意義。
附:導學案參考答案
二、1、菩提樹關聯著佛教,象征東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誕樹關聯著基督教,滲透著一種救贖主題;棕櫚關聯著回教,體現的是倔強、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種樸實與清嚴;松則是中國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2、作者在談論各類樹時,所顯示的態度、流露的意緒是不一樣的。比如,菩提樹對應的安詳、靜穆,令作者肅然起敬,產生一種景仰之情;圣誕樹“被人類當做一種季節的征候、一種普世的意象”后,就變成了現代商業文化的一種儀式,改變了其原初含義,對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憂思,同時隱含著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義;與此相對的是棕櫚的倔強,引起了作者的
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對桑是“懷念”而欽敬的,對松則有一種向往之情。
三、《樹》重點講述了菩提樹、圣誕樹、棕櫚這三類樹,分別涉及佛教、基督教、回教三種不同的信仰,而這三種信仰都與“苦難”有關。通過閱讀課文,可以了解到,佛教是以一種安詳、沉靜的姿態應對苦難的,在作者看來,“菩提樹高雅的氣質,的確隱喻著覺者的一生,在充滿煎熬的人生苦難中省思乃至透徹后的大覺悟,這正是人類自我提升的一個漫長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覺,強調救贖的意義,作者認為,當圣誕樹“被人類當做一種季節的征候、一種普世的意象”后,就變成了現代商業文化的一種儀式,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訓導人們保持頑強、忍耐,即使苦難重重地擊打著現實生活,但無法摧毀人們的精神和意志。這些分析有一定的歷史觀和現實針對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