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沁園春,長沙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一 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福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通過對意象的認識,初步進行詩歌鑒賞。②學會和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①在朗讀中,學會詩歌朗讀技巧,并背誦。②反復誦讀詩歌,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人蘊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情感價值與價值觀:①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②感悟青年樹立志向對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2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好,學習自覺性較強。但有少數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欠佳,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方法不當、閱讀面狹窄、閱讀量少,成為語文學習的瓶頸。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反復吟讀,體會詩歌語言,領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分析。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前指導
祝賀各位同學升入更高一級的學府。從今天起,我們將正式進入高中語文的神奇世界。在這里你不僅能收獲趣味的知識,練就扎實的功底,并且可以樹立起“敢為天下先”的氣度。但是要學好高中語文,你必須抓好一條主線并學會一種方法。
一條主線:“從大到小,自小而大”。(投影)意思是首先從作品的總體思路和謀篇布局的大局出發,在其指揮下,逐一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或是文章中的形象和情節,以及掌握常見的藝術手法,并在這些細節中領會作者的意圖。這就是“從大到小”。但是我們又不能囿于其中,應該在掌握細節之后,擴大歷史視野、聯系作者經歷,以探求作者通過詩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其對作者本人或文學歷史的影響。(投影)
毛澤東同志一直推崇老師徐特立所強調的“不動筆墨不讀書”(投影),因此我們也應該常用筆。因此需要大家在這條主線的引領下,學會“圈、點、劃、注”的學習方法。“圈”是指圈出你不明白意思的字或詞語;“點”即是點出你認為文中能體現特色或作者意圖的詞、句;而“劃”則是要將文中的觀點、原因或重要手法以不同的線條標注出來;最后也是最難的“注”,主要是將自己對句、段、文的疑問或感受,以批注的方式記錄下來。(投影)
當然,學習并適應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是需要時間反復練習的。那么我們就從高中第一課,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長沙》中開始練習。(板書篇名)
活動2【講授】基本通讀
基本通讀。朗讀課文,圈點出不明白、易誤讀的字詞及重要的詞句。
(明確:朗讀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朗讀缺陷,并請學生自我分析)
活動3【講授】辨字通文
辨字通文。標注重點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并分析字義(PPT)
活動4【講授】總體把握
總體把握。學生初讀詩歌后,了解總體感受。
(明確:氣勢磅礴、激情澎湃)
活動5【講授】明晰內容
明晰內容。詩歌的感情激揚澎湃、蕩氣回腸,而是否其中的內容就如題目《長沙》,僅為讀者介紹了長沙一地的風光?(PPT)
(明確:詩歌中包含了自然風光、詩人個像、同學群像)
活動6【活動】研討詩意
(小組討論,自由選題,強調規范,書面答題)
問題一:上闋以內容劃分,可以分幾層?(PPT)
(明確:詩歌上闋首句為起句,尾句為小結,中間是鋪陳)
問題二:開頭交代了哪些相關內容?請用詩意的語言描繪這幅圖景。(PPT)
(明確:開頭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詩人形象及湘江全景。在一個深秋的季節,橘子洲頭佇立著一位雄姿英發的年輕革命家,他深情地注視著滾滾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目光折射出無限的遐思。)
問題三:此時詩人的“獨立”能否改為“站立”“直立”等?為什么?(PPT)
(明確:“站立”和“直立”僅能表明作者的身體姿態,而 “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和卓爾不群的氣勢。聯系當時的背景,軍閥趙恒惕正在通緝毛澤東。詩人秘密到達長沙,獨自來到橘子洲頭。可見一個“獨”字再現了當時的特定環境,但詩人身處險境仍然“獨立寒秋”,坦蕩從容。注意:聯系時代背景加以闡釋革命熱情)
問題四:此時詩人的作者眼中的秋,與以往你所知的秋有何不同?(PPT)
(明確:古人關于秋意的作品大多為悲秋之作,而本詩所寫的是壯麗的秋景,而且體現了詩人卓爾不群的形象和英勇豪邁的氣概。著重分析“萬”、“遍”、“染”、“漫”、“爭”、“擊”、“翔”、“競”等富有色彩和動感表現力的字;結合由遠而近、自上而下的寫作順序,分析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特別要強調“煉字題”的答題格式)
問題五:上闕的最后一問,是設問還是疑問,又是為何而發問的?(PPT)
(明確:最后一問是設問,問題的答案隱藏在下闋及文章的情感中。實際上是作者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世界激起的萬端思緒,通過對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感慨于民族的興衰,進而提出了中國領導權的問題,這也正體現出對吾輩的信心,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以及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活動7【講授】學習小結
(一)再讀課文。注意動詞在體現詩人的形象氣質時的獨特作用,抓住湘江麗秋圖中富有表現的詞語。
(二)詩歌的上闋以作者眼前的所見之景和內心情感的勃發,體現出詩人借湘江麗秋圖所表現出的對祖國的熱愛,并強烈地表達了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憂慮,含蓄地表現出胸懷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奮斗的熱血青年形象。
活動8【作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上闋。
2.預習下闋內容。
3.完成《名校學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