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預言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預言》甘肅省 - 天水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預言》教案
教材說明
《預言》是現代詩人何其芳的作品,收編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愛的心語”中。這一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對詩歌意象進行品味和評價,理解意象選擇的主觀性、內蘊的豐富性,了解詩歌意象有時所具有的象征性。《預言》構思巧妙、韻律和諧、語言精致優美、情調婉轉哀傷。作為注重融合東西方詩學的詩人,何其芳的《預言》明顯地具有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味詩歌,感受詩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2.把握詩歌意象,探究詩歌借助鮮明的意象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培養學生鑒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象征意味,豐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學修養,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意象,引導學生探究詩歌借助鮮明的意象塑造抒情形象的手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體會詩歌的象征意味,了解詩歌內蘊的豐富性。 教 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導學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預習:
1. 疏通字詞,誦讀全詩。
2. 通過網絡了解詩人生平、作品及創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風度翩翩的英俊少年納喀索斯,他的美貌和風姿使許多神女為之傾倒,但納喀索斯卻非常冷淡地拒絕了她們。有一位回聲女神厄科在遭到拒絕后,內心充滿了憂傷,她整天藏在山洞和峽谷里,不再與人來往,一天天憔悴下去,只在有人呼喚時重復簡單的應聲。于是神女們向眾神祈禱說:“但愿納喀索斯有朝一日愛上一個人,卻永遠也得不到她的愛!”最終,在眾女神報復的詛咒下,美少年愛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愛而不得,嘆息而死,化為水仙,終日顧影自憐。
1931年,19歲的詩人何其芳那年輕的心靈受到一股愛情風暴的襲擊,于是他選擇了回聲女神厄科癡戀納喀索斯但遭到冷遇的片段,結合自己的經歷體會寫了《預言》,用以感悟他十九歲的生命與情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播放教師配樂朗誦范讀,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節奏和感情(任務: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之美;試概括詩歌內容和詩人情感變化)。
2.《預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試梳理詩人的情感變化。 明確:
詩歌以“年輕的神”為線索,從女神足音“漸近”到足音“消失”,記錄了詩人由渴盼到悵惘的一段愛情的心靈歷程。詩人的情感也經歷了一個大的起伏,表達了對愛情從憧憬、猶疑、甜蜜轉為失戀的驚愕、失落、傷感等復雜迷茫的感情。 三、重點研析——詩歌借助鮮明的意象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法
1.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體。很多時候,詩人的感情常常是凝聚和蘊藏在藝術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說出來的,因此我們解讀詩歌時常常需要借助
2
一把鑰匙——意象。所謂意象,指的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陀^物象+主觀情感=意象。
這首詩塑造了兩個藝術形象——“我”和“年輕的神”,詩人是怎樣通過意象來塑造這兩個形象的呢?請同學們先分別找出與“我”有關的意象和與“年輕的神”有關的意象,說說這兩組意象構成的意境有什么不同特點?
明確:
與“我”有關的意象:林葉、夜風、麋鹿、苔徑、虎皮的褥、落葉、火光、森林、野獸的斑紋、半生半死的藤、蟒、空寥的回聲、黃昏等。這組意象構成的意境特點:幽暗神秘、渺無人煙、寂靜、危險、恐怖、孤獨,而這就是“我”生活的環境。
與“年輕的神”有關的意象:嘆息似的足音、溫郁的南方、月色、日光、春風、百花、燕子、綠楊、如夢的歌聲等。這組意象構成的意境特點:明麗、溫馨、美麗、充滿希望。“年輕的神”就來自于這樣的地方。
2.通過詩人選擇的意象,可以看出“我”和“年輕的神”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里:“我”生活在無邊的森林,不但渺無人煙而且危險恐怖,長期與寂靜和黑暗為伍。而“年輕的神”來自溫郁的南方,美麗溫馨而又充滿生機。她有著銀鈴般的歌聲、嘆息似的輕盈的足音,飄逸的舉止。這些都是外在特點,進一步分析這些意象,結合全詩說說“我”和“年輕的神”的內在特點(個性、精神)?
明確:
內在:“我”是一個一廂情愿,自作多情的癡情兒郎,也是一個愛其所愛,不舍追求的情種。孤獨憂郁而又執著熱烈。而“年輕的神”有著獨立的人格和堅定的意志,她不為我的殷勤、溫存,勸阻、警告和同情所動,也不害怕那無邊的森林和濃重的黑暗中的種種危險、恐懼和孤獨,而是毅然朝著既定目標獨自前行。
3.作者通過不同的意象群,既塑造了兩個個性鮮明而又迥然不同的藝術形象,也在我們面前呈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每一小節都呈現出不同的畫面,也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
如:突出表現“年輕的神”的形象的第二小節:作者選擇訴諸視覺和聽覺的意象使畫面富有動感:溫暖的南方、皎潔的月色、燦爛的日光、和煦的春風、鮮艷怒放的百花、輕盈的燕子、綠楊、如夢的歌聲等意象呈現出一幅溫馨、光明、夢境一般美麗的畫面,這幅畫面色彩搭配也很和諧,使我們在腦海中還原這幅畫面時會調動所有的感官,有鮮明生動真切的感受,并且融合著作者熱切的情感,既側面表現出女神的美麗、高潔,陽光,也表現出詩人對光明溫暖的世界的向往留戀。(請同學齊聲朗讀這一小節進行感悟)
請同學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節加以分析,說說這一小節美在哪里。 明確:
詩人在意象的選擇、畫面的構筑上有以下特點: (1)注重畫面的視聽結合; (2)注重畫面的色彩搭配; (3)注重情景交融; 4.拓展:這些手法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我們學過的很多古典詩詞都有這樣的特點:
注重畫面的視聽結合方面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在詩歌中把視覺和聽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使視覺和聽覺相通,達到感官同步,形成藝術鑒賞的通感。
注重畫面的色彩搭配方面如:“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詠鵝》駱賓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蘇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楊萬里)
注重情景交融方面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等。
5.小結:由此可見,詩人們大多喜歡運用鮮明的意象構筑生動的畫面,再借助多種藝術手法創造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或塑造的藝術形象就暗藏在其中,需要我們展開聯想和想象,調動我們的一切生活體驗去進行解讀,進而獲得美的享受。(板書)
四、問題探究----詩歌意象的象征性
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沿用中已經帶有了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如“折柳”象征離別,“梅”象征堅強、不屈不撓,“梧桐”象征凄苦,“鴻鵠”象征理想、追求,“孤雁”象征羈旅、思鄉等。
《預言》中“年輕的神”在何其芳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出現過,那么她有什么象征意義呢?課文導讀中介紹:《預言》一詩是何其芳獻給自己心目中的愛神的。這愛神不是西方的生著雙翅、手執弓箭的丘比特,而是那有著“如夢的歌聲”和“驕傲的足音”的“年輕的神”。“年輕的神”這一意象在后來何其芳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止一次出現過。1933年寫的劇本《夏夜》,1935年寫的散文《遲暮的花》中,都涉及“年輕的神”?梢哉f“年輕的神”這一形象在何其芳的詩中已經帶有了某種象征意味。
在《遲暮的花》中兩個虛構的人物的對話:
“這就是你給自己的預言嗎?為什么那年輕的神不被留下呢?” “假若被留下了他便要失去他永久的青春。正如那束連翹花,插在我的瓶里便成為最易凋謝的花了,幾天后便飄落在地上像一些金色的足印。”
思考:根據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并借助于這些材料,你覺得詩中那“年輕的神”是什么的化身與象征?(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小組選代表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補充明確:
《預言》中“年輕的神”的形象是具有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她來自“溫郁的南方”,有著“銀鈴的歌聲”,表達出作者對美麗、溫暖、光明的夢境般的世界的渴望與贊美。“我”熱切地盼望她來臨表露愛戀,可她卻“無語而來”又“無語而去”,空留下“我”感嘆與失望。
這首詩要表達的顯然不僅僅是對愛情的留戀,更深一層說,年輕的神象征一切美好而易逝的事物,比如青春、時間、生命等。詩人通過與“年輕的神”失之交臂的故事,傳達一種對于生命和生活的理性思考。 五、教師總結:
“預言”中年輕的神走了,而詩人筆下這優美的形象卻帶著它深刻的寓意和動人的光彩留下來了。何其芳的這首詩借著優美凝練的語言,鮮明生動的意象和夢幻迷離令人感傷的意境,讓我們在短短的六節詩行中體驗了一次感情波濤的洗禮,讓我們在快慰中品味傷感與悲愁,也啟迪我們對生命和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 六、板書設計:
探究:詩歌借助意象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法
意象 藝術手法 畫面(意境) 形象(感情)
4
七、課后作業:
我國現代詩人聞一多提出了“三美”的新格律詩派創作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是符合這一創作主張的典型作品。此外,何其芳、劉半農、冰心、戴望舒、艾青、卞之琳、臧克家等詩人也秉持、奉行新格律詩創作。同學們看看這首詩是否符合“三美”的要求?試寫三到四百字的短文加以分析。 八、課后反思:
《預言》是收錄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首現代詩,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現代詩歌收錄的很少,只有四篇:《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說,學生對現代詩歌了解不是很多,在預習這首詩時也反映說“晦澀難懂”,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抓住這首詩中的“古典元素”——意境美、形象美、象征性,來拉近學生與本詩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教學過程中,本著“善于創設情境,巧設問題,適時點撥,有的放矢”的原則,先通過一個令人唏噓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和教師的配樂朗誦來創設情境,然后采用問題導讀法,由淺入深,由內容到藝術形象再到藝術手法,一步步引領學生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達到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目的。課后作業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復習學過的“三美”的知識,讓學生增加對現代詩歌的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從課堂的完成情況來看,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不足之處是學生的參與度還不是很理想,由于是錄課,學生也很緊張羞澀,課堂氣氛難免有些“沉重”。此外,在課改的新形勢下,教學設計應該更多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回答變主動提問,從沒有問題變成有問題,要達到這個境界,我還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九、備課資料:
1.夢中升起的小花——《預言》賞析.孫玉石,《名作欣賞》1985年02期。
2.詩苑奇葩 永遠芬芳——何其芳《預言》賞析.陶蘭,《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
3.宿命的愛情----何其芳《預言》解析.戴亞琴,《語文學刊》2008年21期。
4.互文、典故與女性抒情--從《預言》一詩看何其芳早期詩歌創作的三種手法.楊寧寧,《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