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儒道互補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yōu)質(zhì)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儒道互補之加減法》湖南省 - 長沙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lián)本站系客服
加減儒道 智慧人生
——《儒道互補之加減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回顧理解《〈論語〉十則》、《〈老子〉五章》主要內(nèi)容,歸納概括儒道兩家在思想、觀點、主張上的主要不同點;
2.過程與方法
從“加減”這一方法論的角度來解讀“儒道互補”的具體體現(xiàn); 品鑒、學習儒道互補在現(xiàn)代社會的傳承及創(chuàng)造性應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提升文化自信及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
1.挖掘儒道互補當中所包含的“加減之道”; 2.學習儒道互補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
探索并揭示“加減之道”與“儒道互補”的有機關聯(lián) 課型
探究課 課時
一課時 教學工具
多媒體(PPT、 視頻) 紙質(zhì)學案 教學平臺
直錄播教室 教學過程
一、 導入(PPT2播放)
(微視頻《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時長1分鐘) 視頻文字:(以下為訪談節(jié)目現(xiàn)場對話,南一鵬為南懷瑾先生兒子)
曹可凡:您父親對儒釋道有一個特別有趣的解讀,“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我們怎么解讀先生的這番解讀?
南一鵬:假如說儒家的東西,事實上我們每天用得到,我們的行為舉止、我們的起居坐臥,我們作為一個人,怎么樣待人接物,儒家的態(tài)度講得最好,他在“用”這件事情上講得非常清楚,作為一個君子,你該有怎么樣的行為表現(xiàn),你的思考行為該是怎么樣的,所以這是用。我們每天活著的時候,待人接物,儒家是不可少的糧食。道家的東西,我小時候就聽我父親講,撥亂反正的時候都是道家人物。其實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儒家在“用”和制度上的這點,已經(jīng)可以表現(xiàn)得很好,所以道家的人是比較出世的。我的概念也是,天下大治與我何干,不需要我,天下不治,那我盡力而為。而佛家的東西是挽救自己,我常常開玩笑說,老子真的該打打他屁股,他自己那么搞得清楚以后,拍拍牛屁股就走掉了。我們講到佛家的釋迦牟尼,你看他悟道以后,該走了,沒有什么我可以留戀的。這時候是有人把他留下來,留下來他又講了40年,把它講得比較清楚。為什么三家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支柱,就在這點上,講的是同一個東西。
《儒道互補之加減法》教學設計
2
二、回顧文本,歸納儒道異同(PPT3-4)
(設計: 請同學在自主回顧梳理文本 《〈論語〉十則》、《〈老子〉五章》的基礎上,概括性地談一談儒道兩家在思想境界、 哲學思想等方面的異同。)
明確:儒道兩家同樣不滿于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民不堪命的社會現(xiàn)實,他們擁有共同的理想:療救社會,使之恢復正常的秩序。面對這個混亂的時代,儒家的主張是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從而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一種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而道家的主張要求人們丟棄擾亂自然天性的東西,那么社會就沒有紛爭,天下就太平了,他強調(diào)一種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
儒 道
積極入世 消極避世 兼濟天下 獨善其身 仁政禮治 無為而治 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基本路徑是教人們不斷獲得更多的智識和學養(yǎng),能力和方法去教化天下,成就自我,而道家則規(guī)勸人們盡量擯棄那樣“身外之物”以求得身心安適。可以說,儒家所提倡地正是“做加法”,而道所提倡的則是“做減法”。由于儒道兩家對社會、人生問題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動互補的關系。
三、合作探究,結合文本內(nèi)容,挖掘儒道所包含的加減內(nèi)涵。(PPT5)
(活動設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別對《〈論語〉十則》、《〈老子〉五章》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度解讀,歸納出“加法”和“減法”的具體內(nèi)涵。)
《〈論語〉十則》文本解讀: 1.“學而”篇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解讀:此則講的是好學的態(tài)度、表現(xiàn)與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飽、不求食好,居住環(huán)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huán)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yǎng)道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勞、敏捷、認真,而且要小心說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 它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zhì)追求和感官享受終究有限,而精神的升華才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沖突緊張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華卻會呈現(xiàn)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
2.“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 前一則講的是人的一生進德修業(yè)的發(fā)展過程,分為了幾個階段,真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通過學習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孔子認為學習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以學習為樂,并對學習有很深的體會。
后一則強調(diào)了要正確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虛偽,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
《儒道互補之加減法》教學設計
3
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讀:這則語錄中,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以言“志”為題,討論怎樣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孔子提出對處理“老、中、輕”三代人的人際關系的原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在新時期,尊老敬老、真誠守信、關心青少年成長,已成為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談人的立志。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讀: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后一段話,充滿了辯證法,也是孔子對人的個性的深刻體悟,很能給人啟迪。“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許,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為目標來追求,人生就會更加有意義。
5.“述而”篇
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讀: 前一則強調(diào)了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導致不義的行為。自己私欲的極度膨脹,必然要與他人爭奪有限的物質(zhì)資源,必然要想方設法的為了滿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義之事。但是通過不義的行為而獲得的富貴是很不穩(wěn)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終也會怎么失去。 后一則強調(diào)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jīng)常陷于憂懼之中,心緒不寧。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6.“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應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解讀:這一則,孔子論述“仁”,強調(diào)克制私欲,用禮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側(cè)重強調(diào)了個人的修身。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從這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對老師所學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師生關系的和諧。應該說,講究自我表現(xiàn)約束,用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來調(diào)適自己的行為與語言,提高個人修養(yǎng),使人與人的關系和諧,這種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依衰,戒之在得。”
解讀:這一則,孔子從人生的三個階段,強調(diào)了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壯年要成熟穩(wěn)重,做事情要憑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貪婪。應該說,孔子說這些的出發(fā)點,還是“禮”的規(guī)范。這則對我們今天加強個人修養(yǎng),很有啟迪意義。
《儒道互補之加減法》教學設計
4
《〈老子〉五章》文本解讀: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讀:本章開篇明義,樹立高標。“道”是這章(也是《老子》全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學范疇。在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具有無限的潛在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道”具有不可言說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無”和“有”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zhì)落實向有形質(zhì)的一個過程。“無”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為“道”具有潛藏的特性,不能為人的感觀所認識;所以老子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的特性。“無”在老子看來,蘊含著無限未顯現(xiàn)的生機,“無”蘊涵著無限的“有。”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個哲學出發(fā)點。老子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去闡述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讀: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和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相對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同時這種相對關系也不斷地變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對的關系中,顯現(xiàn)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賴,相互補充。
在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而不強做妄為。天地間,萬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態(tài),圣明的人僅僅從旁邊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展開其生命的內(nèi)涵。
同時,老子強調(diào)每個人都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動力,但是不能讓自己的私欲無限發(fā)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為”、“功成”,正是強調(diào)人要去工作,去創(chuàng)建,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但是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自據(jù)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強調(diào)個人要消除占有的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的爭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擴張自己的私欲。從這點看,老子的人生觀,并不消極。
第三章 原文: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直,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解讀:這章具體陳述老子的治國主張,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章老子首先講應該去除哪些東西,再從正面講怎樣做。老子主張摒棄知識、智慧、摒棄仁義等道德規(guī)范。因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們雕飾言行乃至弄虛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貴的手段;同時,在老子看來,對
《儒道互補之加減法》教學設計
5
百姓“仁”也不必要,因為“仁”必然會干涉百姓的生活,國家就不得安寧了。“絕仁棄義,名復孝慈”,是因為人的天性就講孝慈,不講仁義,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實際上是強調(diào)“無欲”,治國者無欲,不積聚奇巧器物,百姓見不著,就不會產(chǎn)生“欲”了,盜竊等事情就不會發(fā)生了。在老子看來,是在位者自己的貪欲引來了盜賊。在這章里,“圣”“智”和“絕學”相對,“巧”、“利”相對的是“少私寡欲”,“仁”“義”相對的是“素”“樸”:前者是社會的禍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別強調(diào)的是,“素”、“樸”都是指的是沒有攙雜“人為”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為智巧謀慮的產(chǎn)生就意味著純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們要防止智巧謀慮,恢復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見素抱樸。人們只有改變占有的觀念,擺脫貪欲的困擾,無執(zhí)無為,順應自然,這樣才能恬然安適。這一點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謀而合。
第四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正言若反。
解讀:此章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引申出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其本質(zhì)上也是強調(diào)“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即“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來概括這種治國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訴我們“圣人” 能做到謙卑,言辭謙遜,才能使國家安寧。
所謂“正言若反”,就是從反面來表述正面,從反面來表述肯定。《老子》中還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辯若訥”等等,就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獨特的立言準則,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這些論述體現(xiàn)出老子不爭、無私及以退為進的思想方法。
第五章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行望,雞犬之聲相聞,名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讀: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tài)。他的總的要求是:棄而不用各種各樣的器具,讓百姓安土重遷。具體做法是:不用車、船等技術先進的器物,讓百姓出行困難;不用武器,就不會產(chǎn)生戰(zhàn)爭;不用文字,結繩而治,事情就簡單化,最后就能讓百姓衣服食無憂,安居樂業(yè);和別的國家相鄰,卻能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和老子“無為”的政治理想是相聯(lián)系的。他其實是主張回到遠古時代,并希望社會永遠停滯不再發(fā)展,是一種十分消極的思想,也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里,老子營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們順天任勢,自然無為,不謀于占有,不為于“益生”,無互相攀比的觀念,知足知止,不為“人為”的欲望而奔波,沒有因貪婪而產(chǎn)生的追求,沒有為名利而發(fā)生的爭奪,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人的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
視頻來源: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 www.jixiangsibao.com
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關于會員| 移動設備| 購買本站VIP會員
本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共享上傳,除本站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和本站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證據(jù),我們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
Copyright© 2011-2021 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 版權所有 by dedecms&zz 豫ICP備11000100號
工作時間: AM9:00-PM6:00 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QQ客服:983228566 投稿信箱:983228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