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邊界望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邊界望鄉(1課時)》河南省西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一 高 教 學 設 計
2019年 8 月 日
課 題 邊界望鄉(共1個課時)
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詩歌的抽象哲理如何與感性形象有機結合 2.能力目標 體會詩中重點意象含義,品味詩歌手法以及陌生化的語言
3.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思鄉愛國的情感
重點:作者的感情如何體現在“望”字上
難點:結合作者背景介紹,了解語言飽含的濃烈情感
教學流程:(包括:1、設疑自探;2、解疑合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
一、激情導入 有一種情感自我們離開家鄉起便縈繞心底,于是世間萬物都成了它的化身,時而它是明月,時而它是江水,時而它是鄉音,它就是鄉愁。鄉愁浸潤著古今游子的心,面對鄉愁,賀知章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王安石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杜荀鶴說: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當代詩人席慕蓉也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北石說:我的鄉愁 是牽著風箏的線 ;余光中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那么跟余光中一同被譽為詩壇“雙子星座”的洛夫如何說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邊界望鄉》。
二、設疑自探
大家在預習的過程中共提出了以下這些問題,。這些共性問題有以下三個共性問題來形成我們的自探提綱。 1、 “杜鵑”“白鷺”“鷓鴣”三個意象有何特點?又有何內
補充修改
涵?
2、本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詩人的愁思?
請同學們結合自探要求對以上問題進行獨立探究,注意將相關信息及思維成果簡單標注出來,做好組內討論的準備。每提出一個共性問題將得到10分,提出其他細節問題也將得到相應的分數獎勵.
三、解疑合探
接下來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注意將討論結果形成文字,為之后的展示和評價做準備。除自探提綱內的問題外,大家如果認為還有其他有價值、值得探討的問題的話,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到自由展示區(注意加分)。
1、杜鵑在古典詩歌中多用來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調。同樣,詩人這里用這個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咯血的杜鵑的意象,表達了自己不能回歸故鄉的哀怨悲苦之情。
白鷺在古典詩歌中多用來表現對安靜、平和生活的向往。詩人在這里則借白鷺來表明自己自由飛到故國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來”寫出了詩人親吻故國土地無望的黯然神傷的感情。
鷓鴣又名山鷓鴣,其聲凄厲悲慘,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詩人用“以火發音”發出“冒煙的啼聲”的鷓鴣使自己“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抒發了自己回望故國時的急劇沸騰、摧肝裂肺、肝腸寸斷。
通過三個意象,詩作將歷史與現實交叉在一起,既抒發了詩人的鄉愁情緒,又增加了這種情懷的歷史縱深感。
2、一是反襯。望鄉時,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內傷”,從“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國鄉土,到“抓回一掌冷霧”,形象地顯示出詩人由看到故國時的激動、喜悅到最后償愿無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襯悲,更顯其悲。
二是聯想。在詩的第二節,作者由杜鵑聯想到杜鵑鳥再到杜鵑啼血的典故,三次聯想飛躍,使意象疊合,象趣意深,蘊味無窮。
三是想象。作者由望鄉進而想象自己聽到故國鄉音(“驚蟄之后是春分”“清明時節該不遠了”),看到故國景色(“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伸手觸及故國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現實的償愿無望,想象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浸透了詩人濃濃的鄉思。
補:一、語言的陌生化
詩人特地用一些語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種新奇而強烈的刺激,給讀者以回味的余地。當詩人透過氤氳的輕霧,隱約看到故國山河時,手心便開始生汗,“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無形的“鄉愁”以有形的望遠鏡來“擴大”,寫出了鄉愁之廣之深,而“亂如風中的散發”則寫出了鄉愁紛亂,不絕如縷,極大地沖擊了人的視覺感受。而“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則以“心跳”的距離寫自己“近鄉情更怯”的心理,“遠山”把我“撞成”“內傷”,顯示自己那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結尾“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脫俗的效果。這些語言的處理,既增加了詩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深重悲苦的感情。
二、語言的對比法
本詩有多處對比。如在“三月的春寒”天氣,“我”卻“雙目盡赤,血脈賁張”,反襯出游子思鄉情感之強烈;“我”熱血沸騰,情緒激昂,“你”卻問“我”“冷,還是/不冷?”一熱一冷,凸顯作者個人獨特的感受;只見“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主觀的愿望與現實的存在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刻畫出詩人內心的愁緒。通過對比與轉換,詩歌生長出一種鮮明的張力,把一個離別家鄉30年的游子的心緒、感觸,表達得淋漓盡致!
包括學生所理解的較為細致的點,如:比喻,擬人等等亦可。
四、質疑再探
質疑生智慧,再探出新知
五、運用拓展
詩人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跳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從不同的角度,駕馭著多樣的表現手法,讀來余韻未了,層層感傷縈繞,好在今日的我們在落馬洲上抓到的不再是一掌冷霧,目所能及之處皆可到達,這都因為,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國力的增強,于1997年香港回歸,從此鄉愁不再觸不可及,五星紅旗飄揚天空,紫荊花開出和平,牽手共同奮進是我們共同的信念,但近10周以來香港出現了一大批黑衣人,打著民主的幌子,作者暴徒的事情,踐踏國旗,玷污國徽,為香港治安帶來極大地威脅,為香港安寧帶來極大的困擾,但我們知道我們有十四億護旗手,我們阿中哥哥有十四億活粉
在線為我們最愛的阿中哥哥打call!
六、學科班長為這節課作總結。
課后反思:
詩歌是最純粹,最精致的文學,更需要以真情來帶領學生去領悟其內涵。今天《邊界望鄉》這堂課,整體課堂流暢,環節完整,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且在教學上,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之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課堂有掌聲、笑聲、質疑聲,充分發揮學生為學習之主體角色,教師為引導輔助角色的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質疑問題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會學習,愿學習。在內容上,我用心教,用情感染,努力讓學生感悟作者濃烈的情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在問題解析上,從內容層次聯系到詩歌考點,既讓學生透徹了文章內容,又強化了詩歌賞析技巧。再者,詩歌學習誦讀很重要,而本節課讓學生進行了自由讀,范讀,齊讀等,充分將誦讀和賞析融為一體。最后,本堂課的最佳亮點是,將這首洛夫先生于1979年香港所寫的思鄉詩與近期香港所發生的的暴力示威亂港事件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國家時事,感悟祖國的發展強大,增強學生的愛國之情和衛國之心。 但是整體也有不足之處:時間安排有些前松后緊,最后拓展還可以更有張力些,老師課堂用語有時不是很凝練。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