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邊界望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二年級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第五課《邊界望鄉》重慶市開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 高中二年級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 第五課《邊界望鄉》重慶市開州區實驗中學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主題
2.把握詩歌復雜的情感
3.了解“鄉愁”的普遍性
4.學習運用意象寫詩
2學情分析
這首詩歌來自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學生應該在高二階段完成學習,對于現代詩歌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復雜的情感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復雜的情感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新設計
一。創設情景
親愛的同學們,“夏走了,秋來了,思念了,惦記了;風吹了,雨落了,天冷了,想你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思念的季節。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表達思念情懷的詩。
二。“鄉愁”抒寫——把握詩歌主題
教師配樂感情朗誦
師:有人評價《邊界望鄉》是一首帶有溫度的詩歌。
師:我們把詩歌的這一小節來讀一下
而這時,鷓鴣以火發音
那冒煙的啼聲
一句句
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 bēn
你卻豎起外衣的領子,回頭問我
冷,還是
不冷?
學生齊讀。
師:詩人洛夫,站在落馬洲的邊界,眺望故土,此刻的心情到底是冷還是不冷呢?請大家獨立思考,從文本中找出相關的詩句來。
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師:洛夫在詩中一會兒冷一會兒不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冷熱交織的狀態呢?是天氣冷還是病了?
學生回答。
引入主題”思鄉“
三.“鄉愁”表現——把握詩歌的情感
(投影)
師:“在冷與不冷交織中你看到了一個——的洛夫”
要求1:請從意象或者手法入手,分析作者復雜的情感。
要求2: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為橫線上填上一個簡短的詞語,結合文本進行具體解說。
例:我看到了一個愁情深重的洛夫。詩中“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這一句運用化 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鄉愁具體化,類似于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表達了作者的愁情深重。
答案預設:
1.手掌開始生汗
近鄉情怯。至此,深藏于作者心懷的復雜情緒開始在紙上蕩開。
2.亂入風中的散發
煩亂。詩人利用絲和思諧音,一語雙關,把看不見的鄉思比成發絲,加上發絲有數不清的特點,更形象地寫出了繁多的鄉愁。更值得注意的是洛夫在古人的基礎上有所創造,他寫的是風中的亂發,在風的撩撥下,這鄉愁不僅看的見而且是動態的,更難理順,繚亂不堪。
3.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 嚴重的內傷
沉重。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寫的是調整望遠鏡的焦距后,內地的遠山如此清晰,闊別30年的故國山河就在眼前,如何不令人激動。“心跳”形象貼切地表現了詩人“近鄉情更怯”中的“更——怯”。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飛字生動的寫出調整焦距,遠山由遠到近,有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更是奇思妙想,把鄉愁寫成有重量的東西,能把人撞成內傷,這一句,詩人以獨特的思維寫出了當詩人看清故國山河那一瞬,激發出內心的沉重鄉愁。使人耳目一新。
4.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悲傷。望帝春心托杜鵑,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聲里斜陽暮等。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在古典詩歌中多用來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調。這里由杜鵑花想到杜鵑鳥,又想到杜鵑啼血,三次聯想飛躍,使意象疊合,寫出了詩人鄉思的愁苦深重。
補充: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秦觀《踏莎行》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金陵驛》
5.而這時 一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 飛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來
白鷺在古典詩歌中多表現為對安靜、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補充: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無奈。詩人在這里則借白鷺來表明自己自由飛到故國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來”則寫出了詩人親吻故國土地無望的黯然神傷的感情。
6.而這時 鷓鴣以火發音 那冒煙的啼聲 一句句 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燒得雙目盡赤 血脈賁張
心碎。鷓鴣的形象在古詩里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這里,詩人用“以火發音/那冒煙的啼聲”的鷓鴣使自己“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抒發了自己回望故國時熱血沸騰、肝腸寸斷的情感。
補充:
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
——張籍《湘江曲》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
——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菩薩蠻》
7.驚蟄之后是春分 清明時節該不遠了 我居然也聽懂了廣東的鄉音
熱切。這一節詩人由眼前故鄉景色開始聯想,清明是中華民族懷祖的凄清時節,回鄉上墳祭祖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寫清明節顯然是表達懷鄉之意,希望早日能夠回到家鄉。詩人雖然和故國闊別30年,雖然作者老家在湖南,不在廣東,但畢竟同根同族,廣東話也不難聽懂。這顯然是表達作者和故國有割不斷血緣聯系。
8.當雨水把莽莽大地 譯成青色的語言 喏 你說 福田再過去就是水圍
思鄉心切。這幾句詩里,詩人繼續展開聯想,表達懷鄉之情。同學們要注意這里詩人跳躍的思維,豐富的聯想。詩人由清明節進一步想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到了,春雨也該來了吧,故鄉那蒼茫的大地該披上綠裝了吧。接著作者又由故鄉的景色想到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想到那親切鄉音,所以說,雨水把蒼茫的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詩人好似回到了故鄉,看到了故鄉的美景,聽到了親切的鄉音,這里用通感的手法,把視覺形象轉換為聽覺。鄉音,鄉景已深深駐扎詩人心里,常藏常新。故國好近—“喏/你說/福田村再過去的就是水圍”
9.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
絕望。是說故國就在眼前,但不能親近,用對比手法,突出他故國難回的惆悵無奈。冷霧是抓不著的,代表虛空,所以詩人什么也沒抓到。冷霧又是冷和迷蒙的,正烘托詩人此時凄涼和不知何時能回故國的迷茫心境。這里,詩人從聯想回到現實,猶如從夢中的故鄉回到了眼前,心被重重地摔在谷底 ,心頭蕩起的只有無奈與絕望。
將學生的答案板書于黑板上
四.“鄉愁”探源——把握詩歌背景
師:在冷與不冷中煎熬的洛夫為什么有這樣濃烈的鄉愁?
補充(ppt):背景介紹洛夫 原名莫運端、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陽市, 曾就讀于衡陽市岳云中學。1949年7月去臺灣,后畢業于淡江大學英文系。這首詩為詩人1979年訪港時所作,當時詩人去臺已有整整三十年。大陸與臺灣同根同祖,血脈相連,有相同的傳統,相同的文化,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許多同胞飽受生離死別之苦。作為一名生于大陸,現生活于臺灣的詩人,當他應邀訪港,參觀落馬洲,隱約見到望遠鏡中的故國山河時,詩人的心情異常激動。
“昔我往矣”,風華正茂,
“今我來思”,兩鬢飛霜。
五.拓展延伸
師: 這種個人鄉愁是個體的還是集體的?
比如在《邊界望鄉》里問冷還是不冷的余光中就以冷的感受寫下:
(ppt)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余光中 《聽聽那冷雨》
鄉 愁
文/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眺望原鄉,是個體的,又是時代的,其深層的情感是超時空的。這么說來,洛夫的鄉愁也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洛夫們的。1949年國民黨遷臺,一大批軍民背井離鄉,流落在這陌生的南國孤島,還要時時警惕戰火的威脅。赴臺者有家難回,日思故鄉,夜夢親人,望洋興嘆,普遍懷有“懷鄉病”,這種植根于心靈深處的“原鄉情結”成了那個時代的游子共同的情愫,而因此鄉愁也成為臺灣文學的催生劑和共鳴曲,跨越時空的距離,今天我們也許同樣心懷一份思鄉之情,那么我們就與洛夫共飲一曲思鄉曲吧。
六.遷移
師:那你們能不能學一學洛夫,用一兩個意象,兩三行文字表達你們的思鄉之情?
讀詩,內心中也會噴涌出詩情。讀詩的人,內心中也會有一種樸素的情感傳遞。老師也寫了幾行拙劣的文字,想要獻給每一個思鄉人。
PPT呈現:
雨下的夜晚,
葉子哭了,
落花散盡了芬芳,
游子抹去最后一滴淚水,
沒有了月亮,
秋蟬也不能歌唱。
結束語:雖然這節課結束了,但我們內心依然新潮澎湃,為每一個流落外的天涯游子,為每一個時代的洛夫。 “唯有欲泣,所以悲歌, 唯不能歸,所以遠望”,遠望的游子,希望你們早日歸家。
謹以這堂課獻給每一個“時代的洛夫”,獻給向死而生的當代詩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