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警惕魯鎮,拯救青春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警惕魯鎮,拯救青春》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警惕魯鎮,拯救青春
——語文任務群背景下跨學科、跨媒介融合課堂教學實踐
設計思考
語文教學,幾乎每兩年都會有新的理念誕生,一方面我們沒有必要跟風跑,一方面,我們又要在不斷學習中接受新思想,在自我刷新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自版)解讀》中提出了18個任務群,其中前三個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給我帶來很多啟發。
郭敬明的長篇小說《悲傷逆流成河》和他與落落改編的同題電影所反應的內容,是常規課堂教學缺失的:青春期成長的困惑、家庭教育的缺失、校園欺凌的滋生、國家法制的建設,這些都是學生成長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了解、要關注、更要參與。文學是人學,我們要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指點迷津,化解他們成長的焦慮,引導學生度過青春期的心理危機。
為此,我嘗試著踐行三個任務群,且把小說與電影結合、語文學科與心理學科結合,在提升學生文學鑒賞力的同時,為青春解惑,為成長助力。
課例展示
一、教學內容
以《悲傷逆流成河》的小說、電影的賞析為內容,以“警惕魯鎮,拯救青春,助力成長”為主旨設計教學。 二、教學目的
1.了解郭敬明與魯迅在反映人性美丑上的文學傳承,提高文學鑒賞力;審視看客心理,警惕民族劣根性,強健民族精神。
2.圈點評閱小說中人物的人物形象;了解學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了解高中生個性發展技能標準。
3.在語文和心理學科融合性教學實踐中,提高青春期心理健康意識,認識個人成長中的困惑或危機,選擇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危機化解能力。 三、課型課時
1.跨媒介文學鑒賞課:讀小說、看電影,對比鑒賞。
2.語文、心理學科融合課:探索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經驗、探究當代文學參與的學習方式、探索學科融合性學習的教學方式。 3.課時90分鐘。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預備
1.閱讀欣賞:要求學生看整本書,或紙質閱讀或網絡閱讀。再節選小說部分章節印發,篩選信息,圈點評閱,給每一節起標題。
2.對比思考:看《悲傷逆流成河》電影,比較兩者的異同。
3.延展思考:結合閱讀經驗及生活觀察,有獨特思考,寫研習小論文。
2
4.配音實踐:利用配音軟件,給電影中喜歡的情景配音。
5.學科融合:做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兩班共有64人,47人參與調查。整理調查結果,尋找學科整合的教學突破口。
6.研習問題:有想法,但不能明確地表達觀點,不能有邏輯地論證觀點。 (二)語文教學:尋找魯鎮,拯救青春 1.導入:總任務“尋找魯鎮,拯救青春”,我們讀小說、看電影,就是看世界,看人生,就是為成長助力,他山之石足以攻玉。另外,要體會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確定關鍵詞,生成觀點,說理有邏輯。
2.溫故知新,明確魯鎮內涵
第一個任務:魯迅小說中人物的生存環境——“魯鎮類型”的環境,有哪些特點。確定核心詞,生成觀點。
(1)閱讀指導:作家的手硬心軟
有些作家的性格是軟的、綿的。有些作家的性格是硬的、狠的。我喜歡心慈、手狠的作家。作家的手不能抖,你抖了小說就會搖晃,就會失去它的穩固力。小說家是需要大心臟的,在虛擬世界的邊沿,優秀的小說家通常不屑于做現實倫理意義上的“好人”。——畢飛宇 (篩選關鍵詞:“心慈”是作家的悲憫情懷,“手狠”是作家用辣筆描繪現實環境對人物的折磨。“大心臟”,作家為眾生而跳的心——悲憫情懷。魯迅和郭敬明都是這樣的作家。) (2)閱讀指導:魯迅的立人思想 其首在立人,立人而后凡事舉。
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乃雄立而前,屹然而獨現于天下。 改良人生,改造國民性。——魯迅1902年《文化偏至論》
(關鍵詞:立人,國民性。魯迅先生寫小說,正是源于他的立人思想,為國民開藥方。) (3)閱讀素材:《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藥》、《明天》中關于看客的片段。群文閱讀,信息篩選,提高概括能力。 交流分享:
篇目人物 細節概括 語言品鑒
行為、心理分析
確定關鍵詞 祥林嫂 魯鎮人鑒賞祥林嫂的痛苦
男女老少都來鑒賞她的苦痛,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
無人指責她婆婆。卻以貞節觀念迷信思想來要求她,貌似同情實則精神愉悅。 貞節害人 禮教虛偽 人情冷漠 阿Q 阿Q調戲小尼姑 摩著小尼姑的頭皮呆
笑,扭住,一擰。一連串的動作 在假洋鬼子那受了氣就欺負小尼姑,一副無賴嘴臉。找心理平衡。
欺軟怕硬
孔乙己
酒客取笑孔乙己。
又偷東西,讀書卻不中舉,打折了腿。
戲謔別人的傷痛,以娛樂自己。毫無同情心。
冷酷麻木
強調:明確《祝福》中魯鎮環境的特點,再延展到阿Q 生活的未莊、孔乙己喝酒的咸亨酒店、夏瑜被殺的古某亭口等,體會魯鎮類生存環境的總體特征。 《紅樓夢》中賈府需要李紈守節,而祥林嫂婆婆卻要賣她娶小兒媳婦來傳宗接代。禮教沒有固定標準,只以利益為上,虛偽至極。因此,魯鎮無人指責她婆婆還夸她精明,卻鄙視被害的祥林嫂。 3.尋找“魯鎮”環境,警惕當代“魯鎮”。
第二個任務:在《悲傷逆流成河》的小說中尋找魯鎮類型的生活環境。 閱讀指導:文學傳承
無論污濁與黑暗以怎樣的偽裝出現,魯迅都予以及時的揭破,給予弱者的卻是生的溫暖。仁慈、悲憫是他的力量和勇氣之源。讓我們驚愕的是,在先生百年前的墨跡中,我們卻一再地感到當代的貼切和
3
鮮活,幾乎所有的犀利都可以針對剛剛開始的這個世紀。—— 張煒《 永遠的魯迅》
強調:郭敬明就是這樣一個把魯鎮的生存環境寫到《悲傷逆流成河》的當代小說中的青年作家,他的手硬心軟,是因為他看到了青少年成長中存在的嚴峻問題,這些問題來自家庭、學校、社會。 交流分享:
篇目人物 細節概括
語言品鑒
行為、心理分析
確定關鍵詞 同學 易遙 在學校被同學起外號“一百元”,說她是不干凈的女孩。 空曠的孤單,荒涼的寂寞,比喧鬧的人群中的嘴臉要溫暖很多。同學欺凌。 學生輕信謠言,欺侮易遙,易遙被孤立。孤立別人是自己的享受,易遙痛苦悲傷。
輕信謠言 欺侮弱者
鄰居 易遙
在弄堂母親病重,鄰居觀望 很多燈都亮了,又一盞盞地被拉滅。黑暗中慢
慢流淌著悲傷的河流。鄰居鄙夷。
父親不管,李宛心不讓齊銘管,鄰居只有嘲諷。事不關己,冷酷麻木,看熱鬧,說閑話,嘴樂
心爽。
事不關己 冷酷麻木
觀點:在小說中我看到魯鎮的病菌還有很強的生命力,( 與 )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強調:在魯迅和郭敬明的小說中,看熱鬧總嫌事小與說閑話要往傷口撒鹽,就有相似處。 在括號、橫線處不要填具體細節,要概括。填空只是提示,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自由表達。 第三個任務:在《悲傷逆流成河》的電影中尋找:電影片段,學生配音。 (1)閱讀素材:電影的語言
電影語言是電影的表情符號,包括:機位、場面調度、電影造型、光與色彩的運用等形成電影表情符號。電影語言還是建筑在一個穩定的四邊形的四個端點上,包括時間、空間、視覺、聽覺等,又在穩中求變。—— 徐妍《從文學語言到電影語言》
(學生解讀電影語言的關鍵詞,體會電影與小說不同的藝術手法) (2)學生配音的視頻素材:MP4 易遙投河前的控訴 交流分享:
強調:學科融合指導。
易遙憤怒地控訴,寧可投海也不愿意與這樣的同學為伍。心理老師分析,此時易遙已經處于“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做的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提示音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提示音一響,在給電擊
篇目- 人物事物
電影語言,鏡頭賞析 行為、心理分析 概括關鍵詞
天井 易遙 機位:天井,易遙在學校被欺凌,她仰望天空,如墜井中。 巨大的空間落差,巨大的心理壓力。 悲傷來襲,
孤立無助
長堤 易遙 機位:易遙的特寫,淚流滿面,長篇控訴:你們太惡心了,你們很惡毒、很愚蠢、很無聊 長堤:延伸到海中。易遙狂奔,場面:堤岸看客,冷漠觀望
光色:陰天大風,灰暗蕭索
當眾人都指責她是殺人犯時,她精神崩潰。投海前憤怒地控訴是情緒的宣泄,沿堤岸狂奔是棄世的決絕。 悲傷襲來,
孤獨絕望,
憤怒控訴,
以死抗爭。
4
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電影中易遙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因為長期遭遇無可回避的傷害,已經喪失了求助的意愿,陷入一種對現實的無助和絕望的心理狀態而選擇自殺,此時周圍人簡單的提示、溫暖的幫助都可以讓她化解絕望。 4.換位思考,感悟青春之痛
第四個任務:對不同藝術形式進行對比探究。在小說與電影中“魯鎮環境”的表現事物、事件相似,但表現的藝術形式卻不同,你傾心于哪一個?說明理由。 (1)學生配音的視頻素材:MP4 易遙與齊銘對話
(2)閱讀資料:選讀小說片段,相似的內容在小說中是如何表達的。 交流分享:
小說與電影內容相同 相同的表達方式
不同的表達方式
提煉電影改編意圖
一束花
都用了花的意象,表達青春的痛苦
小說是用語言描寫:花在冬天的寒氣里變成枯萎的粉塵。電影用特寫鏡頭,把易遙在家庭、學校被欺凌與花的凋零穿插融合,凸顯象征意味。 電影中有五次花的鏡頭,從鮮艷至凋殘再到鮮艷,貫穿全影。作者呼吁,對孩子的青春要似愛花一樣溫柔以待。
易遙自殺
得不到理解,被當成殺人犯,以死抗爭。 小說中“你去死”重復了14遍,易遙崩潰,“一個影子砸落”。而電影用了長篇獨白來控訴,投水后被救。 電影中易遙被救,是愛情、友情、親情及全社會的關愛
救了她,也包括健全的法制,
都給她生的力量。
觀點:在小說中,作者以( )手法,描繪了魯鎮的( )特點,但在電影中除了( )之外,還能以( 和 )等方式,綜合表現電影藝術的魅力。相比之下,我更喜歡( )對魯鎮類社會環境的藝術再現,因為( )。
此填空僅供參考。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自由表達。
強調:運用小說語言與電影語言的相關知識,分析不同藝術形式的表達效果。另外,小說和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因青春期的心理危機,學生選擇自殺。小說中,顧森湘割腕、易遙跳樓自殺、齊銘在家開煤氣自殺;電影中顧森湘意外身亡、易跳海自殺被救,這些孩子,在心理危機中都選擇結束生命,這將給父母、師長留下怎樣的痛。她們有哪些心理危機,我們該怎樣幫他們珍愛生命呢?
聽辛老師給大家指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