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邊界望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二年級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 第五課《邊界望鄉》天津市咸水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 高中二年級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 第五課《邊界望鄉》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洛夫詩歌的主要風格,把握詩歌情感,揣摩抒情方式,品析語言。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
通過思考討論,揣摩抒情方式,感受語言魅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情感。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高一階段接觸了一個現代詩歌單元,三個古代詩詞單元,已經初步具備了賞析詩歌的基本能力。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已經學習了三個單元的現代詩歌,對現代詩歌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揣摩抒情方式,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表現手法的準確判斷,詩歌語言的深入解讀。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洛夫詩歌的主要風格,把握詩歌情感,揣摩抒情方式,品析語言。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
通過思考討論,揣摩抒情方式,感受語言魅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情感。
4.1.2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揣摩抒情方式,品味語言。
4.1.3學時難點
教學難點:表現手法的準確判斷,詩歌語言的深入解讀。
4.1.4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趣導入:
名句對接:
獨在異鄉為異客,_________________。
舉頭望明月, _________________。
春風又綠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
小時候,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
故鄉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席慕蓉)
這些詩句有什么共同特點?(都是表現鄉愁的)不錯,而且這鄉愁不僅古人有,現代人也有。正如《漢書·元帝紀》中所載“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故鄉是與生俱來、生死相依、終生相伴的,是中華民族傳統中的一種頑強的文化習性。鄉土中國五千年,鄉愁是中國文學永不過時的旋律。臺灣詩人洛夫對鄉愁也有自己的獨到解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邊界望鄉》,感受詩歌的獨特魅力。
活動2【活動】二、誦讀感知:
1、學生出聲散讀全詩,初步感受詩歌。
2、全班齊讀詩歌。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誦讀感受。
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作為海外游子的那種惆悵而黯然神傷的故國情懷。
這首詩的語言很特別,讓人感覺很新奇。
3、帶著初讀感受再次誦讀詩歌。
活動3【活動】三、重點賞析:
1、把握詩歌情感:
面對鄉愁這一主題,每位詩人的感受不盡相同。洛夫邊界望鄉時感受怎樣?請找出相關詩句,并簡要分析。
學生誦讀詩歌,畫句子,組織語言。
歸納:
“手掌開始生汗”——近鄉情更怯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鄉愁之深之廣
“亂如風中的散發”——鄉愁之亂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鄉愁之沉重悲苦
“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鄉愁之激越沸騰
“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鄉愁之償愿無望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邊界望鄉時內心情感的復雜,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有家不能歸的傷痛、落寞和無奈。那么,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
交流后明確:
洛夫祖籍湖南衡陽,1949年7月離鄉隨軍赴臺灣,1996年從臺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洛夫在外旅居60余年,始終對家鄉心懷眷戀,思念故國。自1949年離鄉赴臺,海峽兩岸一直處于封閉隔絕狀態,直至1987年11月才允許離臺回大陸探親,詩人1988年才首次回鄉。此詩是詩人1979年訪問香港時寫的,當時詩人赴臺已整整30年。離鄉三十年,近在咫尺卻回不去,有家不能歸,詩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聽音頻朗讀,全班齊讀,進一步體悟情感。
2、揣摩抒情方式:
反復誦讀詩歌之后,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詩人濃得化不開的愁緒,那么詩人是借助哪些手段來抒發這種思鄉之愁的呢?請簡要分析。
學生再次誦讀詩歌,分組討論,組織答案。
明確:
(1)借助典型意象:
①杜鵑:在古典詩歌中多用來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調。詩人這里用這個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咯血的杜鵑的意象,表達了自己不能回歸故鄉的哀怨悲苦之情。
②白鷺:在古典詩歌中多用來表現對安靜、平和生活的向往。詩人在這里借白鷺來表明自己自由飛到故國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來”寫出了詩人親吻故國土地無望的黯然神傷的感情。
③鷓鴣:其聲凄厲悲慘,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詩人用“以火發音”發出“冒煙的啼聲”的鷓鴣使自己“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抒發了自己回望故國時的急劇沸騰、摧肝裂肺、肝腸寸斷的情感。
補充:
鷓鴣又名山鷓鴣,其聲凄厲悲慘,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如李群玉的《九子坡聞鷓鴣》“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通過這三個意象,詩作將歷史與現實交叉在一起,既抒發了詩人的鄉愁情緒,又增加了這種情懷的歷史縱深感。
(2)借助表現手法:
①比喻: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詩人將“鄉愁”比作“風中的散發”,表現鄉愁的煩亂。
②聯想:
在詩的第三節,作者由杜鵑花聯想到杜鵑鳥再到杜鵑啼血的典故,三次聯想飛躍,使意象疊合,蘊味無窮。
③想象:
作者由望鄉進而想象自己聽到故國鄉音,看到故國景色,伸手觸及故國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現實的償愿無望,浸透了詩人濃濃的鄉思。
④對比、反襯:
在“三月的春寒”天氣,“我”卻“雙目盡赤,血脈賁張”,對比反襯出游子思鄉情感之強烈;
“我”熱血沸騰,情緒激昂,“你”卻問“我”“冷,還是/不冷?”一熱一冷,凸顯作者個人獨特的感受;
只見“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主觀的愿望與現實的存在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出詩人內心的愁緒。
通過對比與轉換,詩歌生長出一種鮮明的張力,把一個離別家鄉30年的游子的心緒、感觸,表達得淋漓盡致!
3、品味詩歌語言:
人稱洛夫為“詩魔”,覺得他的詩常有突兀而出的奇句,包含深刻之蘊、奇崛之美。他寫詩時有意追求感受的新鮮、想象的奇特。請在詩歌中找到相關詩句,賞析。
學生兩人為一組讀詩,賞析語言。
學生可能賞析到的詩句:
①“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
以“心跳”的距離寫自己“近鄉情更怯”的心理,“遠山”把我“撞成”“內傷”,顯示自己那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②“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
運用擬人、通感的手法,寫雨水滋潤祖國大地后,一片綠意、充滿生機的美好景色,達到了清新脫俗的效果。
全班齊讀詩歌,再次體悟。
活動4【練習】四、拓展遷移: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華文詩壇譽為雙子星座,洛夫的《邊界望鄉》和余光中的《鄉愁》一樣膾炙人口。兩詩同是表達思鄉之情的,但在主題的表達、意象的選用、手法的選擇等方面有不同之處,請做對比閱讀。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學生討論,推舉代表發言。
主題表達:《鄉愁》具有普遍性、共通性的鄉愁情感,《邊界望鄉》極具個體性的鄉愁體驗。
意象選用:《鄉愁》比喻性意象,《邊界望鄉》傳統意象群。
手法選擇:《鄉愁》 結構整齊,講究格律,運用數量詞和疊音詞抒情;
《邊界望鄉》 結構跌宕,淡化格律,運用對比、反襯、聯想、想象抒情。
活動5【活動】五、課堂小結:
總之,洛夫的這首《邊界望鄉》憑借傳統的意象、多變的手法、奇崛的語言成為現代詩歌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其實洛夫的優秀詩篇不只這一首,課下可做延伸閱讀。
活動6【作業】六、布置作業:
1、閱讀洛夫的詩歌《因為風的緣故》《寄鞋》《午夜削梨》等,任選一首從情感、抒情方式、語言等方面寫成一篇4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2、閱讀于右任的《望大陸》(《國殤》)、席慕蓉的《鄉愁》,觀看央視1套播過的電視劇《原鄉》,感受鄉愁。
活動7【活動】七、課后反思:
在對教材反復研讀、深入挖掘的基礎上,立足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升,從情感把握、手法分析、語言鑒賞三個角度對本課做了設計。授課過程中,以誦讀品味、討論交流為抓手,能夠做到語言流暢、環節清晰、點撥恰切、重難點突出,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不足在于:
加強了誦讀,但自讀、齊讀多,缺少學生的個讀,如果能夠調動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課堂節奏把握欠佳,前松后緊,導致語言的品味不夠充分,對比閱讀的一部分內容沒能很好落實,學生有想法也沒有時間交流碰撞。前松后緊是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影響教學效果,今后要多加注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