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現代詩歌,捉不住的鼬鼠,時間片論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捉不住的鼬鼠──時間片論》第2學時-天津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捉不住的鼬鼠──時間片論》第2學時-天津市第七中學
《捉不住的鼬鼠──時間片論》第2學時教案
一、學習目標
1.品味學習本文語言的詩化之美。
2.能夠通過對語言的把握,感受作者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 3.加深對時間的認識,學會把握青春、活在當下。
二、學情介紹
本文是人教版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部分第二單元第二課,本單元思考探究的重點是現代散文的情與理。本文作者把抽象、深奧的“時間”形象化、實景化,用帶有情韻的語言讓哲理變得可視、可聞、可觸,充分體現散文的文學性特點,同時啟發人們感悟時間、思考人生。
高二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但對這一類詩化散文接觸較少,需要教師引導繼續挖掘文本,并從中激發自身的語文學習潛能。此外,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從整體上把握本文的行文脈絡,因而本節課的學習是基于之前課時的提升。 三、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本文的化虛為實,充滿矛盾與張力,節奏鮮明等語言技巧。 難點:透過語言形式把握作者的情與思,加深對時間的認識。 三、學習過程
采用師生合作,深入探究的方式研讀學習文本。 (一)導入:
將古今中外詩人對時間的感悟和物理學家對時間的定義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體會文學作品的深厚意蘊。
(二)教師示范
教師從題目入手,做示范性解讀。首先引導學生從修辭和節奏入手,品讀本文的情與理。
(三)學生深入研讀文本,討論交流
學生按照以上思路研讀文本,從語言的形式入手,探究作者對時間的思考,并在課上討論交流個人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學習本文語言特點,即具有矛盾的張力和詩歌意蘊等。
(四)答疑環節
借此考查學生學習情況,鼓勵學生提出個性化見解。 (五)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章最后一段,發掘其背后意蘊。 文學作品的語言之美不局限于“優美”,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廣闊的闡釋空間。在本文最后一段,所謂的 “幽暗的內臟”“虛無假象的背面”,象征著對人性、對人的行為意識的進一步解剖。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將對時間的思考推向終極問題,但最終仍無準確答案,作者依然在追問時間“是什么呢”。
但是,就文學作品而言,至此,已無需對時間進行準確而苛刻的定義。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已經賦予時間獨具個人色彩意義。
(六)拓展延伸
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的語言表達技巧和豐富的哲思,表達個人對當下青春的感悟。 四、教學反思
我們應具有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意識。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即拉近文章與學生的距離。本文既具有詩歌般的語言,又洋溢著理性思辨的光芒。高二學生,特別是理科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而這更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多下工夫,為此,我制作了短視頻,將詩人對時間的感悟和物理學家對時間的定義加以對比,使所教的理科學生直觀感受到二者語言的鮮明區別,并從感性上認識到文學語言的廣闊闡釋空間,進而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激發其學習興趣。
對文學來講,不可忽視的文本內部研究。20世紀英美新批評學派的理論也強調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要性,因而,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我有意引導學生從語言形式入手,其背后的哲思與情感。
可以說,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對老師的人文積淀和理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應具備“大語文”意識,了解甚至熟悉相關文學理論,并關注時下研究最新成果。但是另一方面,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有限,如何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是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為此,我在本課教學中,從學生最熟悉的修辭入手,循序漸進地提升難度,聯系學生已學過的古詩句,搭建學習階梯。在學生發現本文部分語言具有矛盾的特點時,適當引入“張力”的文學概念,拓展其視野。
最后,語文是有溫度的學科。某種程度上,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對世界的體察,就是在培養反思和質疑的精神,因而,我在本課教學的尾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勇敢地提出個性化見解。在本課最后,利用現代化電子設備,鼓勵學生發表對其當下所處時間,即青春的感悟。
當然,由于本次教學是借班上課,不能真正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師生配合不甚默契,很多討論也仍有待深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