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外國小說欣賞,情節運行的方式,形式之美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情節運行的方式《“搖擺”的形式之美》山西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情節運行的方式《“搖擺”的形式之美》山西省級優課
《“搖擺”的形式之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欣賞“搖擺”在小說中帶來的起伏波折之美并理解對小說主題的作用。
2.學習各種“搖擺”的技巧。
3.在寫作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使用“搖擺”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脂硯齋說:“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瀠洄,便是死水。”的確,讀平鋪直敘的文章,就像在一馬平川上看風景,毫無情致;而讀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嘗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今天我們學習的搖擺就是讓小說生動曲折起來的不二法寶。 二、 自主學習,“搖擺”在《在橋邊》的應用分析
自主思考:情節發展過程(情節的搖擺)及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心理的搖擺)
(1)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生,發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狀,隨著情節的發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緒起伏。
(2)這也是情節的第一次搖擺,隨著情節的發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點幸福卻也并不能一帆風順。于是,就有了情節的第二次搖擺。
請同學們根據情節的發展和高潮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二次搖擺作者是怎樣設計的?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計員的出現.主任統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3)情節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
(4)情節運行到這里,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轉,情節再次出現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局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為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小結:故事在貌似的皆大歡喜中結束了。請同學們從剛才的學習中歸納出小說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并將這篇小說的情節發展過程畫出相應的曲線圖。
明確:一般傳統的小說都遵循這樣的基本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曲線圖如下:見圖
明確:倘若只按 “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過程看,這篇小說的情節是很簡單的,甚至不會引發多少的同情與思考。但正是因為有了情節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通過情節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三、明確“搖擺”的定義
小說在發展情節時不是毅然決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出現了猶豫不決的狀態。大多數小說情節運行并不呈現一條直線,作家不會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總會在某處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做點什么,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 四、“搖擺”的常見技巧回顧舉隅
通過已學過的小說知識輔助理解這個概念,回顧制造情節“搖擺”的方法:
懸念法(開頭常見小說寫作方法) 誤會法(《邊城》中儺送和翠翠初見) 張弛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突轉法(《項鏈》)
五、合作探究“搖擺”在《清兵衛與葫蘆》中的使用 1、情節上的大搖擺
收拾葫蘆——買葫蘆——沒收葫蘆——砸葫蘆——賣葫蘆——丟葫蘆、愛繪畫梳理了解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后,讓學生尋找到主體情節上的幾處“橫枝”,引入“搖擺”的概念,初步感受“搖擺”之美。教學活動如下:
(1)檢測預習,圍繞“葫蘆”梳理小說主要情節。(請用一個字的動詞概括)
( )葫蘆→( )葫蘆→( )葫蘆→( )葫蘆 (2)找出枝干情節,補回主要情節。 主體情節:
愛葫蘆 → 買葫蘆 → 失葫蘆 → 舍葫蘆
① ② ③
枝干情節:①談葫蘆 ② 教員愛好 ③賣出高價
(3)多媒體展示運行示意圖,引入概念,體會“搖擺”。 2、細節上的小搖擺(以二十八段到三十六段為例)
作者在清兵衛“愛葫蘆——棄葫蘆”的情節主線上設計了“買葫蘆——葫蘆被沒收——砸葫蘆——賣葫蘆”等一系列情節,使情節一波三折、跌宕生姿,這是情節上大弧度的搖擺。與有一定長度的情節相比,短小的細節顯然更具體,也更有針對性,細節的搖擺使人物的心情起起落落,情節也隨之波瀾起伏。比如愛葫蘆部分:先寫“忽然眼前看見一件東西,使他嚇了一跳。”這就讓讀者的心驟然緊張,急于想知道那是一件什么“東西”,接下來揭開謎底。原來是他把一個老頭子的禿腦袋錯看做葫蘆了,懸著的心才放下來。但接著又寫他“這
葫蘆真好”的吃驚的想法。這讓讀者又生疑竇,再往下看,原來是因有好一會沒看清而產生的幻覺。情節兩起兩落,主人公對葫蘆的癡迷也躍然紙上。
再如清兵衛買葫蘆:他在后街發現一個喜歡的葫蘆時,他心頭發著跳,問“這個葫蘆賣多少錢?”當得知一毛錢時,他喘著氣:“好,你別賣給別人,我回家去馬上拿錢來。”急匆匆地說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會兒,他紅著臉,呼呼地喘著氣跑回來,買了葫蘆就跑著回去了。這一部分集中描寫清兵衛買葫蘆時的內心狀態:“心頭發著跳”“喘著氣”“急匆匆地說完”“跑回家去”“紅著臉,呼呼地喘著氣”。這些細節表現出清兵衛豐富的內心世界:高興——擔心太貴——慶幸不貴——擔心被別人買去——買到后的心花怒放。反映了他對葫蘆的癡迷。如果此處情節成直線型運行:喜歡——買來,不是回家拿錢而是直接付錢。不僅情節少了一處搖擺,人物對葫蘆的癡迷也大打折扣了。
最讓讀者過癮的情節應該是葫蘆被沒收,輾轉賣高價:在小說的高潮部分情節漸趨精彩,作者在這里安排了一系列的搖擺,使情節波瀾不斷,跌宕生姿。老師上修身課時沒收了清兵衛的葫蘆,沒收以后也就說了句“這種孩子將來不會有出息的”,再無其他言行,然后宕開一筆插敘教員的喜好及到新地的戲院子聽戲的細節,這一細節舒緩了情節,這是第一次搖擺。接下來,老師去家訪,向家長告狀,而清兵衛的父親卻不在,這個細節,造成了懸念:父親在家,會怎樣呢?父親回來后又會怎樣呢?這又是一次搖擺。教員家訪,清兵衛收藏的
許多葫蘆正掛在教員“身后邊的柱子上”,正因為在“身后邊”這個細節,葫蘆才沒有被注意,也才有后來父親槌砸葫蘆的情節。這又是一次搖擺。最后,出乎意料的是,在老師、家長看來,屬于兒科、屬于沒出息的孩子玩的葫蘆,竟然賣到了六百塊錢,從而把故事情節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清兵衛與葫蘆》的情節就是在這樣的反復搖擺中達到了高潮,讓讀者在緊張——舒緩——緊張中產生了閱讀沖動。
3、結合具體文段,分析“搖擺”的作用 ①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使情節跌宕起伏 ③有利于刻畫人物 ④有利于深化主題
六、延伸討論: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些小說或者影視等文藝作品用到了搖擺?
七、實戰演練(作業)
用“搖擺”的方法填充以下文段: 開端:
在單位里,哥們背后管一把手叫一哥,二把手叫二哥。二哥是剛從一哥的位置上退下來的。二哥剛做了幾年的一哥,年紀還不算大,就退到了二哥的位置,心里窩著一股很濃的怨氣。二哥就把怨氣發泄在辦公室的空調上。下班后,二哥就把空調調到最冷檔,然后把窗戶打開,下班走人。這樣做后,二哥覺得很出氣,不平衡的心就快意了許多。最先發現二哥下班不關空調的是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小
王…… 結局:
二哥下班后再也不敢不關掉空調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