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外傳記作品,萬方多難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外傳記作品選讀《“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山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外傳記作品選讀《“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山西省 - 忻州
“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這篇傳記文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人、詩、史三者的有機結合,體會傳記文學真實性的特點。
2、了解詩人關注國計民生,感時憂國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斷追求人生價值的抱負,忍耐承受苦難的人格 。 【過程與方法】
結合傳主的詩歌理解時代背景以及詩人情懷。 篩選信息,概括歸納。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杜甫憂國憂民情懷,注重學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教學重、難點
篩選信息,歸納杜甫生平,以及詩歌風格形成 探究杜甫詩歌風格,人格追求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學生預習問題反饋
1.杜甫因他做過的官職和住過的地方,人稱什么?(3、9) 2.杜甫內心到底是想遠游還是做官?(1、2、4) 3.杜甫的人格追求是什么?(2、3、6)
4.傳記“妍媸畢露”的寫人藝術具體怎樣理解?(4、8 ) 【第一課時】
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叫傳記。傳記是高考題型中實用類文本里常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它有一些關鍵的要素:
1、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的是人物的生平事跡 2、傳記和歷史關系密切
3、傳記和小說不同,它不需要虛構,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 二、解題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解 題
萬方:1、指姿態多種多樣。如“儀態萬方”。 2、指全國各地或世界各地。
萬方多難:多指國家處于山河破碎、朝廷正處于風雨飄搖的危難關頭。
三、梳理探究
(一)同學們篩選信息,找出杜甫長安十年的時代背景 1、皇帝:
迷信道教 沉溺聲色 驕奢無度 2、權臣:
媚迎合 壓抑才 制造冤獄
3、百姓:納租稅,服役 (二)杜甫經歷
1思想矛盾:羨慕自由 謀得官職
2生活貧困:充當“賓客” 小兒餓死
3人生機遇:玄宗征召賢才——無人及第 獻三篇大禮賦——永無下文 4、
收獲:河西縣尉——拒絕任命
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接受 (三)詩歌作品及特點 1、四十歲以前:
歌詠個人遭遇與自然界的美麗與雄壯 2、四十歲以后:
《兵車行》替人民說話;
《前出塞》九首,質疑侵略戰爭; 《麗人行》揭露統治階級的丑惡行為;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反映安史之亂
前的社會實況,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超越了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詩人。
了解完它的創作道路,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格追求: 兼濟天下,憂國憂民。 課堂小結
杜甫在長安十年,因皇帝昏庸,奸臣當道而在仕途上失意沉淪,個人饑寒交迫,但他始終關注現實,執著于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課時】 流亡生活
時間: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會狀況:安史之亂開始,唐代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劇烈變化:政治上,喪失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經濟上,生產力下降,社會貧困日漸加深。
杜甫經歷:杜甫在長安淪陷前的一個月離開了長安。756年6月9日潼關失守,白水也淪陷了,杜甫在局勢急驟的轉變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 詩歌特點:時代的變化反映在杜甫的詩中,他在這些詩中發揚了他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詩歌使脫去了浪漫主義斑讕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現實主義的樸質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陳陶》和《悲青坂》:描寫陳陶和青坂慘敗景象,告誡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條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達了山河破碎和個人的生活與心境。(3)《哀江頭》:給曲江唱出哀婉動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相媲美,表現了杜甫驚人的寫實才能。 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
時間: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會狀況:唐軍收復長安,肅宗也回到長安。但胡人勢力還相當相當猖獗、長安物價一天比一天高漲。回紇搶掠,吐蕃擾邊,阿拉伯圍攻廣州,“大唐”便從征服外族轉變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時期。 杜甫經歷:杜甫和家屬再次回到長安,這是杜甫在長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離開長安,再也沒有回到長安,他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 詩歌特點:表達唐軍勝利的興奮的心情;開始顧慮到人民的負擔,表達兩方面的積極精神:既對勝利有絕對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種種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為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嚴重危機。 代表作品:(1)《洗兵馬》:王安石說它是杜詩中的“壓卷”。 (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于從洛陽回到華州的路上,這六首詩自成一組,是杜甫詩中的杰作,從白居易開始就不斷被人稱贊為詩的模范,繼承了《詩經》、漢樂府的傳統,影響了后代的進步詩人。 【第三課時】
一、培養探究能力: 1、 試結合選文內容,談談:為什么杜甫的詩歌會被稱為詩史? (1) 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教師給予點評; (2) 教師明確:
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就在于他的詩歌真實記錄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年間的社會歷史狀況,這其中有重大歷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寫照,同時也生動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歷程。不同于正史只關注帝王將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詩歌把目光投向廣大的人民,即使在個人身世的感喟中,我們也能看到時代的影子。
2、關于《杜甫傳》的寫作目標,馮至曾經這樣要求自己:“還杜甫的本來面目,他的偉大之處和歷史局限都要寫夠,寫出分寸。”請從原文中找出一兩處具體描寫 ,說說馮至是如何實踐他的這種寫作要求的?
(1)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教師給予點評; (2)教師明確:
杜甫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關注現實,關心民生疾苦,這些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很具體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個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由于時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為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貴族府邸的‘賓客’。” “從這里我們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貧困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為了求得一個官職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歲以前存留下來的并不多,一共不過50來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創造性的詩句,但歌詠的對象不外乎個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麗和雄壯。”
③最后一節結尾指出杜甫對統治階級的某些幻想,以及對“變亂”在、性質的模糊看法,這也是杜甫歷史局限性的表現之一 。 這樣類似的句子,在本文中還有很多。馮至在他的作品中,
真實地刻畫了一個為貧困和仕進心折磨的杜甫。在長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權貴的青睞,謀求仕進的途徑,因此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很多歌功頌德、酬酢唱和的詩篇,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關注個人的榮辱,他的目光還沒有投向廣大的人民。這是他的歷史局限性。馮至在闡述這一點時,又真實地刻畫了杜甫內心的矛盾,同時從個人的不幸中,杜甫也開始看出時代的危機,這一切都預示著他創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轉變即將到來。通過這樣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馮至在作品中刻畫了一個為貧困和仕進心折磨的真實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實寫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會削弱杜甫的偉大,相反。我們 看到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
3、從杜詩所表達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為什么被稱為"詩圣"?
(1)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教師給予點評; (2)教師明確: ①早在“長安十年”時期,他就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繼此還寫出了一再地對于侵略性戰爭提出疑問的詩《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為代表,他在這些詩中發揚了他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詩歌有一部分走向現實主義的樸質的道路。 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為代表的詩歌,不只單純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矛盾。這矛盾是在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在人民與統治者中間感到的劇烈沖突,這時,他除去為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嚴重危機。
總之,“長安十年”的困頓,孕育了杜甫思想變化的種子;“安史之亂中的流亡生活”則使得杜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從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漸遠離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過渡。杜詩中反復呈現的兩種感情旋律:一、無論“慨世”還是“慨身”,杜甫個人的喜怒哀樂總是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通;二、杜甫無論遭遇多少挫折與艱難,始終不放棄對生活的承擔與執著的意志。因此,“詩圣”這一稱號對于杜甫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