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騎桶者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騎桶者》江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騎桶者》江西省景德鎮一中
設計思路
《騎桶者》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最艱苦的一個冬天。文中的主人公——一個窮的買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著煤桶走著去的,而是騎著桶飛著去的。結果可想而知,他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
小說的情節很荒誕,且夸張有趣味,同學們應該比較樂于讀。但本文延續了卡夫卡小說的一貫主題:人與世界的不通融性。由于大多數同學接觸的外國小說并不多,對卡夫卡這種大師級人物更是不曾“謀面”,成功把握住小說蘊含的主題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本次課程設計的重心在于自主梳理故事情節,盡量實施“自問自探”的教學模式,探究小說主題,然后老師啟發點撥感受卡夫卡小說主題的多元性。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新課講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探究小說的多重主題。
2.體會小說虛構與情感真實的有機結合。 3. 培養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我?我為什么要騎著桶去借煤?我為什么有文中所述的遭遇?在探究中解讀小說的主題。
2.教學方法:“自問自解”,合作探究,啟發點撥;借助多媒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感受基層勞苦大眾的艱辛,增強社會責任感,以期同學們都能以一雙悲天憫人的充滿愛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2.讓學生學會真誠、勇敢交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告訴他們即便是身處困境,我們依然不能徹底棄絕世界,要用一顆樂觀的心,與人類交流,與世界對話。
教學重點
1.分析騎桶者的形象。
2.探究“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我?”。
教學難點
1.繼續貫徹實施“自問自探”的教學模式 2.理解小說的多重主題。
3.領會“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這篇小說選自高中選修教材(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小說虛構的特點,另外滲透小說人物、情節、主題等知識,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小說的能力。
學情分析
本小說是全書的最后一課,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初步具備了外國小說的閱讀能力。本課要突破小說的多重主題和虛構的特點,激發靈感,讓學生在以后的創作中,都能揮動想象的翅膀。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熱播劇《來自星星的你》講述的是外星人都敏俊從外太空來到400年前的朝鮮并一直生活到現代,在和國民頂級女演員千頌伊陷入愛情的過程中,不同星球的兩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克服各種危險追尋真愛的浪漫愛情喜劇。
我們人見人愛的都教授怎么來到地球的?(鐵鍋OR臉盆模樣的圓形發光體) 再回到我國古代,大家可知牛郎是怎么上天追趕被遣返的織女的?(披著牛皮)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吞下不死之藥)
這些看起來荒誕夸張的故事,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魯迅先生認為,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小說和虛構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就來見識一下,卡夫卡筆下的男主人公是如何騎桶飛翔去借煤的。
二、知人論世
給學生講講《變形記》。(通過寫小職員格里高爾突然變成一只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
期待學生的第一問?這么怪異的卡夫卡打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師生合力借閱資料共同找答案。
明確:弗蘭茨·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出生于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后轉學法律,23歲獲法學博士學位。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21歲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寫作,他寫作勤奮,但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余寫東西是他解決心靈苦悶的手段。代表作品《城堡》《審判》《變形記》。他的小說采用變形、扭曲、實驗性的手段來表達普遍的孤立,展示人如何在世界迷宮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絕望和屈從。
三、形象與情節 1、講故事。
明確:一個窮的買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著煤桶走著去的,而是騎著煤桶飛著去的。結果可想而知,他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
2、關于文中的“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問的。請同學們自己當一回出卷人!騎桶者形象明確:戰戰兢兢、自怨自艾,面對強大外部世界全無反抗的猥瑣人物。
四、觸摸主題
關于主題的多元性我們計劃圍繞幾個“為什么”進行研討! 【自主探究1】:騎桶者為什么要騎著桶飛去借煤?
明確:天氣寒冷,家中無煤,我必須快馬加鞭,飛著去比走著去要快;物資匱乏,家里 的煤桶輕的可以飛起來,以此來博得老板的同情。
【自主探究2】:為什么“我”不拎著煤桶走著去借煤?
明確:如果故事這樣發展,就使小說變成了普通意義上的單一的“控訴性”小說——主人公是值得憐憫的,老板娘是值得批判的。進而使主題失去了圓潤多元性。
【自主探究3】:老板娘到底看到我了沒有?
教師補充點撥:我騎著桶去借煤,騎桶者認為老板娘看到了他,而老板娘卻說“外面什么也沒有,我什么也沒看到,什么也沒聽到。”
明確:二者皆可。
解一:老板娘看到我了。我認為“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并用圍裙把我扇走,這說明她看到我了。
解二:她沒看到我。我騎著桶“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是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如果老板娘看到了一定很驚訝,她甚至可能用她的煤換我會飛的桶;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一起,老板娘以為我的喊聲就是鐘聲;她扇圍裙可能是想撣掉身上的煤灰。這些實情與假設論證,都足以說明老板娘的確沒有看到我。
【自主探究4】:老板娘如果真的看到了我卻沒有借煤,這說明她的確自私冷酷,但如果她真的沒有發現我的存在,那么小說的主題內涵又豐富了,那么小說的主題還有何種解讀呢?
明確:騎桶者作為一個物資匱乏者,真的是想騎著桶飛去能更快借到煤嗎?那他為什么不直接沖進店里,讓他們發現,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停在空中,在空中呼喊,他不敢和老板娘直接接觸,他害怕被拒絕,害怕老板娘鄙視的神色。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和老板娘正面交流,這樣的不通融性是誰造成的,當然“我”這個騎桶者有很大責任。這正好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交流。這正好又是小說要表達的主題。
五、虛構分析
小說中“我”飛著去借煤,是虛構的,但小說的思想情感是真實的。它們是怎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下面男同學負責“真實”,女同學負責“虛構”,大家結合文本稍作分析,看看虛構對小說的重要性!
分析明確:
“我”的生活現狀是真實的,但“我”去借煤的整個行動可能都是虛構的,虛構的故事中表現出的“我”的形象情感又是真實的。
小說中“我”的飛翔,老板娘用圍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區域,不復再見,這些情節是虛構的。“我”的處境,老板伏案寫字,老板娘織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對話,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場景。這些現實生活場景也讓“我”的飛翔顯得合情合理。虛構嵌入現實,就和現實渾然一體了。
小說開頭寫“我”家里沒有煤時,“我”眼中的景物都帶上了悲涼的色彩。“火爐里透出寒氣,屋子里充滿了嚴寒;窗外的樹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猶如一塊銀色的盾牌,擋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爐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這都展現了“我”內心的悲涼。
“我”騎著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沖進店里,展現了“我”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縮自卑心理。老板娘沒有借給“我”煤時,“我”喊著“你這個壞女人”,表現了“我”對老板娘的憎恨。小說借助騎桶飛翔這一虛構情節展現了“我”內心真實的糾結、痛苦與自卑。
綜上:虛構的情節有更為豐富的內涵,為讀者解讀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層面;虛構的“超人”使人物形象更有立體感,和模糊感,使人物心靈更真實生動,最終表達了更具多面審美魅力的主題。
六、 放飛想象
請大家以“揮著翅膀的女孩”為題,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一段充滿想象與聯想的文字。 七、 板書設計
騎桶者最卑微的要求————失敗 對勞動大眾的同情,對有產者的批判 學會溝通交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