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賞析指導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信息技術融合課-福建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信息技術融合課-福建省 - 莆田
《〈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信息技術融合課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課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的導讀部分。從全書編排可以看出,本冊教材詩歌部分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基本的詩歌鑒賞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幾個基本特點。《〈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部分處在詩歌之部與散文之部的銜接點上,還肩負著從詩歌學習向散文學習的過渡和區分詩歌、散文特點的重任。
“創造形象,詩文有別”,顧名思義,這單元的學習目標是比較體味詩歌與散文在“形象”創設上的不同。所以,“藝術形象”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散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導學生了解塑造藝術形象的多樣化手段,還要關注形象創設方面散文與詩歌的區別。
【學情分析】
1、個性心理特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審美風格、審美方式以及個人的文學知識積累。學生自己能夠分析詩歌和散文,能夠感悟詩歌和散文的美。教師要尊重其個性發展,讓其自主探究學習。
2、已有知識結構:首先,相比剛剛結束的詩歌之部,本單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較大程度的增加;其次,本單元六篇文章,內容涉及面廣,文體多種多樣,不易把握;另外,高二的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畢竟不是現代人常用的語言形式,學生的文言語感并不強,文言詞語和句式的積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很不夠。
3、媒體操作能力:學生經過高一高二開設的電腦課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多媒體操作能力,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百度、谷歌等常見搜索引擎查找資料,會制作課件;小組內能夠主動協作交流,能夠通過教師所提供的網絡環境,獲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尤其是在獲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師要避免學生在網絡資源面前盲目瀏覽或不知所措的現象。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詩歌、散文創造形象的不同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把握不同類型散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特征和創造藝術形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古人的觀點看法,發展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欣賞、分析、把握不同類型散文作品中創造的鮮活的形象,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鑒賞,把握詩歌、散文在創造形象方面的不同。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制作課件,創設情境設疑,運用信息技術營造教學情境,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2、小組討論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地表達,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3、自主探究法: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給定條件,讓學生去合作探索,完成任務。
【教學環境】
1、錄播室—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 2、Ipad六部
【教學時間】 1課時 【信息技術應用思路】
作為一節閱讀賞析指導課,擬圍繞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本單元的《項羽之死》《過小孤山大孤山》兩篇散文作為例子借助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掌握“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的方法。
1、課前導學環節:(1)登陸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http://www.fjedu.cn/)在我的教學平臺上發布《導學案》、自制的微課《詩歌的形象》、《項羽之死》和文后4首詩歌的相關閱讀材料、《過小孤山大孤山》和文后《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一詩的相關閱讀材料、《百家講壇-漢代風云人物-項羽》和紀錄片《小孤山》等視頻資源,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觀看;(2)在班級QQ群按小組發布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針對學習任務上網搜索相關信息,歸納整理成答案,制作PPT課件。
2、課堂展示環節:學生六人一組,一組一部Ipad,合作探究學習任務,派代表上臺借助希沃授課助手用Ipad匯報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
3、課堂指導環節:教師針對學生的匯報進行點評,不足之處進行補充,達成共識。
4、課后作業環節:登陸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在我的教學平臺上發
3
布作業,要求學生上網提交自己的作業。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信息技術
設計意圖
一、 導入
新課 同學們,在中國詩文中,詠荷的詩文不勝枚舉。課前老師有布置大家上網查找并摘錄與“荷”有關的詩文登陸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交到我的教學平臺上【PPT截屏】,下面我請大家來說一說,看哪一組說得又多又快又好。
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讓我們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這些詩文寫出了荷的不同姿態,那么,同一事物形象,詩歌、散文在創造時有什么不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板書:《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
飛花令:學生搶答,說出詠“荷”的詩文,看哪一組說得又多又快又好,給予掌聲鼓勵。
(1人遞話筒,1人計時,時間為2分鐘,1人統計。)
1.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2.【PPT】播放“蓮”視頻
新課伊始,用飛花令的競答方式一方面便于切入到這節課的課題,另一方面也在于激發學生思
維活躍課堂氛圍,為接下來的合作探究作鋪墊。
二、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散文創造形象的不同特點。 2.把握不同類型散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特征和創造藝術形象的方法。
學生閱讀
【PPT】 明確這節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
三、 溫故知新
復習“詩歌的形象”知識點
詩歌中的形象指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 詩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類: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在課前導學環節布置同學們登陸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到老師的教學平臺上看老師自制的微課。 1.【PPT】 2.福建省
教育資源
公共服務平臺 3.自制的微課《詩歌
的形象》
這一單元處在詩
歌之部與散文之部的銜接點上,“形象”仍是這
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所以有必要復習一下。(一)初識: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的課題是《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那么,詩歌和散文在創造形象時到底有什么區別?我想,清代詩評家吳喬為我們作了非常形象的譬喻。
清代詩評家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或問:“詩與文之辨?”答曰:“二者意豈有異,唯是體裁詞語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俱變。”
教師解釋“飯不變米形,酒形質俱變。”
請學生解釋“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意思:詩歌與散文的
“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么區別,不過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 【PPT】 在比較鑒賞之前,通過清代詩評家吳喬的譬喻讓學生初步認識何為“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
(二)合作探究: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下面我們將人物傳記類散文《項羽之死》與課后的4首詠項羽的詩歌《題烏江亭》《烏江》《烏江亭》《詠項羽》進行比較,賞析在創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上詩歌和散文的不同之處。老師課前在我的教學平臺導學環節【PPT截屏】發布了導學案、相關的閱讀材料、還有自制的微課,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在班級QQ群【PPT截屏】老師有發布小組合作探
究的任務,下面請你們打開Ipad準備一下,
待會兒請代表匯報。不足之處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參與討論并指導學生修改課件】
合作探究題:
第一小組:
比較“形象特點”:《項羽之死》——《烏江》 第二小組:
比較“形象特點”:《項羽之死》——《詠項羽》 第三小組: 比較“表達方式”:《項羽之死》——《題烏江亭》《烏江亭》 (提示: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第四小組:
比較“表達方式”:《項羽之死》——《詠項
打開Ipad分組討
論修改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請代
表匯報。不足之處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第一、二小組代表
匯報:
比較“形象特點”:
《項羽之死》——
《烏江》、《詠項
羽》 小結: 《項羽之死》:多情善感、驍勇自負、知恥重義
《烏江》:愧疚知恥 《詠項羽》:正氣凜然、知恥 第三、四小組代表匯報:
比較“表達方式”:1.【PPT】 2.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3.班級QQ群 4.Ipad 5.希沃授課助手
1.課前老師在班級QQ群已經發布了小組合作探究的任務,要求學生課前查找相關信息,在QQ群內討論交流,進而篩選信息整合信息,制作PPT課件,培養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制作課件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2.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起引導作
5
四、賞析
指導:人物傳記
類散文《項羽
之死》——詩歌《題烏江亭》
《烏江》《烏江亭》《詠項羽》
羽》
第五、六小組:
比較“表現手法”:《項羽之死》——《詠項羽》 第一、二小組代表匯報 教師點評補充。【板書】 不同點 詩歌 散文 形象特點
精煉傳神
豐滿逼真
第三、四小組代表匯報 教師點評補充。【板書】
第五、六小組代表匯報 教師點評補充。 教師補充1: 散文中有細節描寫,那詩歌中有沒有呢? 李清照《點絳唇》下闋寫到“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倚門”,在于以門為掩護,似露不露,“猶
抱琵琶半遮面”,這才好回首一看;看,又不敢正眼看,還要裝作賞花聞香,而眼中余光卻早落在那人身上。“倚”、“回”、“嗅”三個動作,就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不僅如畫般折攝出主人公的動作、神情、姿態,而且準確地描繪出主人公既愛戀又羞澀、既欣喜又緊張的微妙心理活動,把一個情竇初開,又受著封建禮法約束的少女的復雜情感,十分細膩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小結:詩歌的細節較簡單,散文的細節則豐富多元。 教師補充2:
從表現手法看,散文貼近事物的本來面
貌,寫得具體真實,是實寫;詩歌則啟發我們
展開想象的翅膀,境界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
遠一些,是虛寫。
杜牧《江南春》:“千里..
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
雨中。”
明·楊慎《升庵詩話》:“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表達方式
(主)抒情議論 (主)記敘描寫
《項羽之死》——《題烏江亭》、《烏江亭》、《詠項羽》 小結: 《項羽之死》:描寫、記敘、間接抒情 《題烏江亭》:議論 《詠項羽》:直接抒情 第五、六小組代表匯報:
比較“表現手法”:《項羽之死》——《詠項羽》 小結:
《項羽之死》: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對比 《詠項羽》:用典、借古諷今
教師引導學生在第五、六小組代表匯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詩歌和散文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
1.【PPT】 2.Ipad
3.希沃授
課助手
用。 3.在課堂討論環節,引導學生將自己課前準備的內容放到組內來討論交流,各抒己見,激發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參與其中,給予指導,最后達成共識。 4.在課堂匯報環節,因為第一二小組、第三四小組和第五六小組的比較角度一樣,所以我就安排兩組派一個代表上臺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能熟練地借助西沃授課助手來展示Ipad上自己制作的課件,這說明學生在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具備一定的多媒體操作能力。 5.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也要恰到好處地
6
四、賞析指導:人物傳記類散文
《項羽
之死》—
—詩歌《題烏江亭》《烏江》
《烏江
亭》《詠
項羽》
“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升庵謂“千”應作“十”。蓋“千里”已聽不著、看不見矣,何所云“鶯啼綠映紅”耶?余謂即作“十里”,亦未必聽得著、看得見。 《項羽之死》第二段:“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
余人..……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
追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必三.
勝之……” 小結:詩歌重在寫意,散文重在寫實。
【板書】 表現手法
寫意 寫實
教師引導學生在第五、六小組代表匯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詩歌和散文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
【PPT】
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每組匯報完合作探究的成果后,教師要給予點評,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要點。
(三)教師補充
從語言形式看,中國古代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句式工整,講究格律,像我們剛剛賞析的4首詩歌,都是絕句。而中國古代散文相對于詩歌來說是一種比較舒展的藝術,
句式散體化,篇幅可長可短,表情達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興之所至,自由揮灑。 【板書】
從藝術效果看,中國古代詩歌,如梅堯臣所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創造的形象蘊涵了更為深遠的意旨,或者說形象能夠引發超出形象本身的更為深遠的情蘊,讓我們的想象飛得更高更遠一些。而中國古代散文重在寫實,從多種角度作細致真實的描寫,讓我們身臨其境,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
教師:梅堯臣認為景與意要高度融合,寫景要形象生動,表意要有弦外之音,如此才可達到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 【板書】
語言形式
凝練工整
舒展自由
藝術效果 境外之境
真實可感
請學生解釋“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
言外”。(意思:
詩歌一定要能夠描寫不容易描述
的景物,那些景物就好像在眼前,詩歌語言的深層含義又不僅僅只限
于此,更主要的是言外之意,這樣寫出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 【PPT】
課前教師預設是從5個角度(形象特點、表現方式、表現手法、語言形式、藝術效果)來比較詩歌和散文在創造形象上的不同。 考慮到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每一點都要學生上臺匯報,所以我就把重要的3個點安排學生去準備匯報,最后的2個點由我引導學生來提煉完成。我們選取三個角度(形象特點、表現手法、藝術效果)來看看山水游記類散文和詩歌在創造形象時有何不同。
不同點
詩歌 散文
形象特點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峭拔秀麗”、“巉然孤起”、“祠宇荒殘”
表現手法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
木攙天長”、“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藝術
效果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
聲抑揚。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68頁,和老師共同完成左邊的表格。
1.【PPT】 2.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這節課主要是
借助人物傳記散文《項羽之死》和文后的4首詩歌《題烏江亭》《烏江》《烏江亭》《詠項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進而明確詩歌和散文在創造形象上的不同。那么,在不同類別的散文作品中,這些區別是否也
存在呢?據此,我設置了
“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借山水游記類散文《過小孤山大孤山》和詩歌《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的比較進一步鞏固這一知識點。
六、課堂小結
教師結合【板書】小結詩歌和散文在創造形象方面的不同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詩歌和散文的這些差異,體現著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并無高下優
不同點 詩歌 散文 形象特點
精煉傳神
豐滿逼真
表達方式 (主)抒情議論 (主)記敘描寫
表現手法 寫意 寫實 語言形式 凝練工整 舒展自由 藝術效果
境外之境
真實可感
學生識記 【PPT】
1.在前面逐點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課堂小結的形式將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整體的梳理,便于學生識記。 2.客觀地看待詩歌和散文的不同之處。
8
劣之分。
同學們,今天這節閱讀賞析指導課,我們一同走進古代詩文里,品味優美的語言文字,獲得形象思維、創造思維的發展,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較好地體現了我們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3.明確這節課和當下提倡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關系。
七、布置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運用“創造形象,詩文有別”的方法,賞析史論類散文《阿房宮賦》和詩歌
《詠史·阿房宮》,分析它們在形象創造方面的不同,并登陸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www.fjedu.cn)將作業提交到我的教學平臺上。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下課!
學生記下來 1.【PPT】 2.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學以致用 加深理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課前反思:
《〈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課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的導讀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般是忽略這部分內容,重點選取這一單元的四篇散文《過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項羽之死》《阿房宮賦》來賞析,甚至于考慮到全國卷語文高考卷文言文閱讀題都是人物傳記,我們有時連山水游記散文《過小孤山大孤山》都跳過不上。
選擇這一部分作為“一師一優課”的參賽篇目,我確實感到壓力很大。一方面之前沒有上過,沒有任何教學經驗可以借鑒,另一方面,這是一個單元的前言導讀部分,不是一篇文本,不知道該如何來上。同時,今年的“一師一優課”文件強調要體現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的融合。這些都是擺在我的面前需要我去解決
《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賞析指導
不同點 詩歌 散文 形象特點 精煉傳神 豐滿逼真 表達方式 (主)抒情議論
(主)記敘描寫
表現手法 寫意 寫實 語言形式 凝練工整 舒展自由 藝術效果
境外之境
真實可感
9
的難題。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開始上網查找與之相關的資料,上中國知網下載相關的期刊論文,閱讀做筆記,漸漸有了初步的教學設想。在和我的兩位指導老師認真商討后,將這節課的教學主框架定為:將人物傳記散文《項羽之死》和文后的4首詠“項羽”的詩歌的比較鑒賞作為這節課的主體部分,由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學生制作PPT課件并借助Ipad和希沃授課助手進行匯報;然后在拓展延伸部分將山水游記散文《過小孤山大孤山》和文后的1首詩歌進行比較鑒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課后反思:
從開始準備到正式錄播完這節課,我前后花了近1個月的時間,擬定教學設計、課件進行試講,請指導老師提意見,指導學生制作課件,再修改再試講再請指導老師提意見再和學生磨合,如此多次,雖然辛苦至極,但最后看到指導老師和攝像師滿意的笑容,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下面將上完這節課后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一下,請諸位同仁斧正。 (一)教學亮點
1、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完美融合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于此,我在我的教學設計中作了一些大膽的嘗試:
(1)課前導學環節:(1)登陸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hwww.fjedu.cn)在我的教學平臺上發布《導學案》、自制的微課《詩歌的形象》、《項羽之死》和文后4首詩歌的相關閱讀材料、《過小孤山大孤山》和文后《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一詩的相關閱讀材料、《百家講壇-漢代風云人物-項羽》和紀錄片《小孤山》等視頻資源,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觀看;(2)在班級QQ群按小組發布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針對學習任務上網搜索相關信息,歸納整理成答案,制作PPT課件。這樣就拓展了課堂容量,大大節省了課堂準備的時間。
(2)課堂導入環節:在學生搶答與“荷”有關的詩文時,我播放了一個與“荷”有關的視頻,讓學生置身情境之中,更好地激發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
(3)課堂討論環節:學生熟練操作Ipad,能就本組的合作探究任務展開熱烈的討論,一邊討論一邊修改課件和發言稿。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4)課堂匯報環節:學生在熟練操作Ipad的基礎上借助希沃授課助手匯報自己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充分體現了交互式多媒體網絡環境的優勢,比口頭表達更直觀具體。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