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專制時代晚期,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江蘇省 - 徐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1、課標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掌握有關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知識,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中國專制時代晚期政治形態的新變化和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通過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歷史的歸納,鍛煉學生對長時段的歷史現象和歷史特征進行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搜集整理課外相關資料(除歷史記載外,還應當重視小說、戲曲、詩詞中的有關資料),通過鮮活生動的歷史文化信息,總結對于歷史規律的認識。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可指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查閱資料,并以墻報等形式展示學生查閱的成果,既肯定學生的課前勞動,又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理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史發展的大體脈絡,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選取課外相關資料(除歷史記載外,還應當重視文學史和藝術史的有關資料),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歷史。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對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性。鍛煉用現代政治理念對歷代王朝的成敗得失進行分析的能力。同時又應當看到當時的具體條件,做出符合歷史實際的客觀評判。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專題總結,歸納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線索,認識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等。
2學情分析
1、高一年級的歷史學習,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歷史的起點,也是關鍵。能否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一定的歷史思維,決定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好壞。由于我市對初中歷史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對歷史往往存在這樣一些印象:歷史是“副科”;是死記硬背,與現實聯系不大;是無用之學……由于初中的基礎不扎實,對于高中歷史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采用了專題的形式,以專題為線索展現歷史發展脈絡,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這本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但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決定了眾多學生既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理想,無法形成學習高中歷史課程必要的知識基礎;又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采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這一體例對教學有以下幾點不利:⑴知識系統不完整,同一階段不同歷史現象的聯系不緊密;⑵專題之間的跳躍性大,新知識的學習缺少舊知識的鋪墊;⑶專題性的歷史內容理論性強,難度加大;⑷各模塊教材之間歷史知識的重復。所以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問題,同時還要考慮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系。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深入淺出地把歷史知識向學生講述清楚,并引導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有所收獲,這對歷史教師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
2、針對這些挑戰,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⑴反復推敲上課怎樣開頭,怎樣結束。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要讓人回味。開頭結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帶水。板書演示要清楚明了,重點關鍵要突出鮮明。⑵上課要關心每位學生,要使絕大多數都能真懂。在讓學生思考、操作、討論時,優秀生和后進生應有所區別,體現出“因材施教”。要使優秀生感到一定困難,要使后進生感到在進步。⑶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問題,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一堂課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每一節課的最精華之處,一定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銘刻在心。⑷教學過程的關鍵是“交流—互動”。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活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議、辯、練、評要交替進行。⑸每次上課后,要及時記下自己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學日記”,隨時總結經驗,自覺進行反思。要及時將教學經驗上升到模式建構,從個別上升到一般。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掌握歷代專制主義王朝權力愈益集中的特點,了解這一現象和中國政治形態歷史演進的關系。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與設立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明清時期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以“標題解讀”導入后,播放視頻圖片:感受明清文化,邀請班級導游介紹
從這些視頻圖片中,你感受到什么?
答:……
通過視頻圖片同學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清時期皇權的尊威,專制的加強,從中列舉專制加強的具體史實。
各個小組積極討論,以小組代表起來回答~~~~~~
答:~~~~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 ②明成祖設立內閣 ③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設計意圖】以“標題解讀”“課標要求”導入本課。讓同學們回憶前兩節課君主專制制度的演變歷程,再來歸納明清晚期這一專制制度又是如何加強的,然后以導游帶領大家感受明清文化,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并真切體會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體會專制制度的實質。
活動2【活動】第一環節:廢除丞相制----內閣制形成之背景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小故事。
材料一: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庭總之,所以穩當。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和監察。三司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那時,掌握實權的丞相胡惟庸驕橫跋扈,擅權專恣。1380年,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同時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
材料三(上海高考):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
無論如何削弱丞相的權力,只要丞相這個職位存在,對君權始終是種威脅。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干脆來了個釜底抽薪。
如果你是朱元璋,根據材料一、二請你簡要向大臣說明“我朝罷相”的原因?
答:歷史上宰相專權亂政; 相權過大,威脅皇權。 ---(根本原因)
胡惟庸擅權專恣 ---(直接原因)
假設朱元璋每天工作12個小時,那他每小時平均要批閱17.25件文書,相當于3分28.7秒就要處理一件文書。他有充分的時間思考這些國家事務如何處理嗎?肯定沒有。皇帝忙不過來怎么辦?
答:找幫手,幫助皇帝處理。
找哪些人做幫手呢?
答:找一些對皇權構不成威脅,又能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文人;找太監幫忙;組織一個不參與決策,不執掌行政權的機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給皇帝配幾個秘書;……
同學們的辦法還真多,有些還就是朱元璋采用的。朱元璋起初任用一些官位較低的官員入午門的文淵閣當值,這就是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一些政務,這些人實際上是皇帝的侍從顧問,他們很少能參決政事。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的官員到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由于文淵閣地處宮內,閣臣常在殿閣隨侍皇帝,故稱“內閣”。
活動3【活動】第二環節:內閣應運而生
同學們,內閣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丞相也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一級行政者,那么他們怎么區別呢?
同學們開始積極討論~~~~~~
下面我們來看幾段材料
材料一: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明神宗繼位。神宗年方10歲,由張居正出任首輔。他依仗皇太后的寵幸,侵奪六部職權,六部皆俯首聽命。針對明中后期政治腐敗、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的狀況,他大力整肅吏治、裁減開支、丈量土地、改革稅制。張居正輔政十年,國家財政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他的改革觸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滿。他死后被抄家,削奪官爵。
材料二: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 “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 ——《神宗實錄》卷
材料三: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
請回答:(1)據材料一,有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內閣首輔就是丞相。你認為對嗎?
(2)結合材料二、三及所學知識,分析內閣的地位和性質?它能限制皇權嗎?
(3)、相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制約內閣?這一措施有何影響?
同學們,材料中的那些語言說明內閣首輔不等同于宰相?
答: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
那么內閣的地位和性質是什么?能制約皇權那?
答:
可是同學們都知道后來內閣權利膨脹,那么皇帝又是怎么加強皇權的?
答:司禮監
【設計意圖】本部分是教學的又一重點,教師提供材料分層教學,問題遞進,讓學生通過原始材料進行主動探究,逐一分析材料自覺得出內閣的地位和性質。最后教師歸納整理,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說教。
活動4【活動】第三環節:解密軍機處
播放圖片資料:雍正與軍機處
養心殿西暖閣,是雍正處理政務,批閱奏折的地方。這里懸掛著他親筆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間極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
雍正八年,他終于等到了機會:雍正帝借口與蒙古噶爾丹交戰,整理軍報的內閣遠離內廷,泄密的機會較多。由此,他成立了軍機處。
乾清門廣場西北的一排房子就是軍機處值房,我們發現,軍機處的房子和宮墻之間有兩米的空隙,據說這里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墻,經過御膳房直達養心殿。現在,我們已經找不到這條路,但是御膳房院子里的宮墻上,依然留有疑似通道的痕跡。
無論是哪一條路,從軍機處到養心殿只有50米的距離,使皇帝能隨時召見軍機大臣,了解國家大事。皇帝閱覽官員呈報的奏折,軍機大臣聆聽皇帝口述上諭,回到軍機處憑記憶擬定上諭,然后再赴養心殿交皇帝定奪。這中間只需一個時辰。上諭經皇帝首肯之后,就成為正式的詔書由軍機處下發。
軍機處根據公文緊急程度,規定傳遞速度,標“馬上飛遞”的:日行三百里;更緊急的:寫四百、五百、六百里。驛站換馬不換人,一路飛遞,送到地方官員手中。這樣,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級官員下達命令。同樣是行政中樞,明朝的內閣距離皇帝寢宮1000米,清朝的軍機處距離皇帝寢宮只有50米。政務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寢宮的過程,也是權力向皇帝集中的過程。
成立軍機處后,雍正終于實現了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的理想。
投影:
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軍機處:直(值)廬初僅板屋數間…(屬員)直舍僅屋一間半。 ——趙翼《檐曝雜記》
材料二: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者,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奪(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軍機大臣)亦只供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回答軍機處設置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和二,回答軍機處的特點?
3、根據材料三,回答軍機處職責、實質?
答:1、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2、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干(簡);辦事效率高(速);保密性強(密)。
3、職責:跪受筆錄,承旨遵辦
實質: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活動5【活動】第四環節: 明清君主專制加強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同學們,從前三個探究題我們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程度,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制度的弊端已經明顯出現,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是消極大于積極的了,那么我們怎樣去歸納呢?
答:~~~~
(1)積極作用: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會安定和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2)消極作用:
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明末清初以后中,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
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設計意圖】本課教學內容是本專題的最后一課,從內容上來講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的過程體現,歸納整個專題線索可以給學生整體感,便于學生對歷史現象間的邏輯關系和發展線索的把握,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封建社會晚期的政治形態———落日的余暉。
活動6【講授】 課堂小結
由于本單元學習內容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說的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演進及強化的后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這課的內容與前兩課的內容加以整合。
考慮到高一學生的實際,結合會考的考試內容來看,專制時代后期的內閣制和軍機處是本課的種地啊內容,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難點,也是重點, “清朝的邊疆政策”視情況可以少講或不講。最后應總結本專題的專題線索。
活動7【講授】板書設計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一、內閣制設置的背景----廢除丞相制度
二、內閣制的設置 比較內閣與丞相的區別
三、軍機處的設立 說明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四、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活動8【練習】 作業布置
完成導學案后的習題、完成同步解析與測評的習題。
活動9【作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生成之處和存在問題
在各個步驟的時間的安排方面,掌握不是太好,造成“前松后緊”。在提問的語言、提問方法和引導的語言上,表達的語言上,還需提高。
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
本堂課,尤其是后半堂課,我覺得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微欠少了一些,可能后面需要老師解釋的知識點或者概念比較多,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
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而可行的措施及辦法
我想以后應該精練,平時多準備,也跟我的臨場應變能力有些關系。我會認真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像他們多學習,認真聽他們的課,多總結經驗,我會再接再勵。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