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甘肅省 - 白銀教學設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本課概述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進一步鞏固。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思路設計
本課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制的創立、軍機處的設置。
本課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教具準備:探究活動設計成PPT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點:廢行省,權分三司;廢宰相,權分六部;內閣的出現;軍機處的設立。
(2)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叢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6+1”模式,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課堂展示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勵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導入設計
多媒體顯示:
中國古代君臣關系變化圖
教師活動:
先請同學們觀察一幅圖——中國古代君臣關系的變化圖,從圖可以看出秦漢時期君臣坐而論道,宋元時期君坐臣站,而到明清時期則君坐臣跪,君臣關系由坐而站最終到跪,反映出中國古代皇權不斷強化的趨勢。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從秦到元,統治者都在致力于強化這個趨勢,那么明清時期統治者又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呢?帶著問題,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推進新課
教師先介紹歷史背景:明清處于我國封建社會晚期,這一時期地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為了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兩朝統治者不斷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
設問:明清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通讀課本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明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二,清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讀完教材,歸納得出:明朝在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督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在中央廢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設立內閣。清朝在清初的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很大;康熙皇帝時設立南書房;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問題情境1:宰相制度的廢除
1.地方——廢行省,權分三司
多媒體顯示:明朝在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督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
合作探究一:廢行省,權分三司的目的是什么?同時擴大了誰的權力?明太祖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學生活動:
①結合課本和導學案,小組間討論。
②第一小組展示: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在裁撤行省同時擴大了中書省各部丞相的權力;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明太祖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
③第二小組點評:
過程評價:廢行省,權分三司后,由于三司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的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丞相,職權也隨之擴大。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沖突逐漸凸顯,最終導致了“胡惟庸案”。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過渡】教師設問: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胡惟庸個人的專權擅政嗎?還有哪些原因呢?
2.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
多媒體顯示:
材料一 上(明太祖)曰:“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
——《明太祖實錄》卷59
材料二 昔秦皇去封建、異三公,以天下諸國合為郡縣,朝廷設上、次二相,出納君命,總理百僚。當是時,設法制度,皆非先圣賢之道,為此設相。之后,臣張君之威福,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繼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而致是歟?抑君怠政而有此歟?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問文學之士》
合作探究二:根據材料一、二,結合課本內容,分析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學生活動:
①結合課本和導學案,小組間討論材料一、二。
②第三小組展示:
③第二小組點評:
過程評價:結合課本內容可以得出明太祖認為元朝的政治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以史為鑒,這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歷史原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始終伴隨著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過程,所以廢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宰相權勢過大,一直威脅著皇權;當然,最直接的原因是宰相胡惟庸專權自恣,引起了明太祖的不滿。
【過渡】至此,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皇權絕對專制的局面。
教師設問:宰相制度被廢除,會對明朝的統治產生哪些影響呢?
多媒體顯示:
材料一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太祖實錄》
材料二 明以前,歷代中央輔政體制是丞相制。其基本權力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決策權,一是行政執行權。丞相既“掌承天子”,直接握有一定的決策權,又“輔助萬機”,作為百司首腦,主持對決策的實施。
——《中國全史·政治卷·明代分卷》
材料三 據統計,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事札達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論思不可無人”。
合作探究三:根據材料分析明朝宰相制度廢除后產生了哪些影響?
學生活動:
①結合課本和導學案,小組間討論材料一、二、三。
②第五小組展示:
③第六小組點評:
過程評價:利:解決了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權,加強了皇權,鞏固了統治;弊:缺少了制約皇權的機制,社稷的興衰維系于皇帝個人的素質,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且沒有宰相的輔佐,繁重的政務負擔使得明太祖身心俱疲。
問題情境2:內閣的出現
多媒體顯示:明朝內閣政治地位演變圖。
【過渡】明太祖為了減輕負擔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政務,但是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均由明太祖親自主持;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宮內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明宣宗時,內閣開始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擬權,主持政務的內閣首輔權壓眾臣,尤其是到了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總攬大權,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教師設問:人們常常將內閣首輔與以前的宰相作比較,說內閣首輔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請問這種說法對嗎?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格來驗證一下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意義。
多媒體顯示: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 | |||
宰相制 | 內閣制 | ||
相 同 | |||
不同 | 地位 | ||
職權 | |||
對皇權作用 |
![]() ![]() |
![]()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