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族文化的搖籃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岳麓版高中歷史選修五第10課《民族文化的搖籃》遼寧省 - 葫蘆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民族文化的搖籃》 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岳麓書社出版的高中歷史選修五《探索歷史的奧秘》中第三單元《中華文明起源探奧》中的第一課。針對人類文明的起源,中外史學家一直眾說紛紜,但是無論何種說辭都需要歷史佐證方可成立,所以從結構方面看承接第二單元《探索人類的起源》之后設置了《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探奧》,而第八課《民族文化的搖籃》則是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中華文明多區域起源的歷史概況,在此基礎上對重點文化遺址進行說明,所以本課從結構方面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內容方面看,本課內容具有統領和概括性,非常豐富和全面但又與必修二經濟史的第一課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學生并不陌生可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教學目標】
依據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標中的要求,本課主要需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并逐漸具備獨立學習、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歷史解釋: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對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有較詳細的認識,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2、史料實證:本課教學過程中會適當引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培養學生論叢史出,史料實證的能力。 3、唯物史觀: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客觀的、發展的、全面的看待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生于發展,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統領歷史的學習。 4、時空觀念: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特點,培養學生基本的時空觀念。
5、家國情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中華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起源之一并源遠流長,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概況。 難點: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 二、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完成了必修三本教材的學習,同時也涉及到選修課的內容,所以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自主學習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本課內容會適當涉及到考古學,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所以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課后進行材料收集和整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
制作課件,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法、講述法、探究合作法、分組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愉悅的復合型課堂中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生自我學習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活動:設置“問題小串燒環節”使學生思考:中華民族特色服裝、飲食以及
藝術形式?
三個串聯小問題都比較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民族文化體現在多種方面,融入到日常生活。
【設計思路:學生通過問題思考以及教師圖片的展示與說明可以更為直觀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特點并對文化產生與形成充滿好奇,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更好的進入學習情境,充分發揮導課環節作用。】
【新課學習】
(一) 展示課堂目錄,包括三大方面,目錄設置涉及文學方面。黃河濤濤,四
瀆之宗 ——黃河流域史前文化探奧;長江滾滾,共飲之水 ——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探奧;蛟龍得水,展我之風 ——多元一體的象征。
【設計思路:增加課堂語言美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有益于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二)展示新石器時期晚期文化遺址分布圖
活動:學生結合圖片分析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區,從而總結文明衍生地的特點。 生回答:略。
師小結:主要集中于黃河與長江流域,中華民族文化依托河流衍生,所以我們的文明屬于大河文明。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的圖片分析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從區域位置方面宏觀掌握文明衍生地域。】
(三)黃河流域史前文化探奧 1、仰韶文化遺址:
活動1:播放仰韶文化起源的視頻,請同學們觀看視頻并思考總結仰韶文化的概況與特點? 生回答:略。
師小結:概況:時間:距今7000——5000年前。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中部。發現: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
特點:農業:種植粟米,飼養豬、狗;手工業:彩陶技藝精美;建筑遺址:村落房屋,成圓形內聚向心格局,半穴居住宅等;文化:簡單的刻畫符號,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史料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思路更加清晰。】 活動2:圖片展示,通過圖片展示,(氏族部落生活場景復原圖)對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更具有直觀性,同時使抽象知識具體化。
活動3:彩陶圖片展示,請學生將自己課下收集到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圖片進行展示并進行說明介紹,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說明。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自主收集歷史資料,學習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并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2、龍山文化遺址:
活動1:播放龍山文化起源的視頻,請同學們觀看視頻并思考總結仰韶文化的概況?
生回答:略。
師小結:概況:時間:距今4500——4000年前。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中下游。發現:1928年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的城子崖首先發現
【設計思路:視頻材料更具有直觀性,可以從多感官刺激學生,增強學生學習歷
史的興趣,也便于對文明遺址的深入了解。】
活動2:設置農業組、建筑隊、文化社三個小組對龍山文化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小組內進行討論并選舉代表進行總結發言。 生回答:略。
師小結:農業組:農業生產在生活中所占比例很大,種植粟、麥、水稻,飼養雞、豬、狗、牛、羊等;手工業發達,尤其是黑陶技藝。建筑隊: 普遍修建城堡和大型建筑,房屋出現多間和套間,成排成列狀態并進行了簡單的裝修。文化社: 出現巫師并進行占卜,文字性的符號增多;氏族成員間具有等級差別。 【設計思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加深對問題的探究和理解程度,培養學生自主總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3: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說明并出示黑陶圖片,結合圖片進行說明,突出重點知識并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 (四)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探奧 1、河姆渡文化遺址:
活動1:出示材料,學生結合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講解說明,完成學習目標。 生回答:略。
師小結:內容:農業方面:種植水稻,養殖動物種類增多。建筑方面:干欄式建筑。手工業:陶器、玉器和骨器等,器物種類豐富,造型多樣精美。
意義: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據,證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筑、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設計思路:通過材料分析總結的方式歸納歷史問題,得出歷史結論,培養學生論叢史出的觀念,從而增強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活動2:播放河姆渡文明中干欄式建筑的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并總結干欄式建筑的特點與作用? 生回答:略。
師小結:特點:高出地面的搭建式建筑,運用榫卯結構;作用:防潮、通風、防止野獸襲擾。
【設計思路:播放視屏,通過視頻介紹使學生能夠更直觀的了解干欄式建筑,對河姆渡先人的創造力更為敬佩的同時對中國建筑學也有一定的了解。】 2、良渚文化遺址:
教師呈現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圖片并對精美的玉器進行簡單的介紹,突出良渚文化的主要成就,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知識。
活動1:設置表格對所學知識點進行總結,學生結合所學,完成知識點的填充。 生回答:略。 師小結: 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時間 距今7000—5000年前 距今4500—4000年前 距今7000—5300年前 距今5200—
4000年前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中下游
長江流域下游
文明成果
農業、房屋、手工業、宗教
農業、建筑、手工業
突出特點 彩陶 黑陶 干欄式建筑 玉器
(五)多元一體的象征:
活動1:教師出示考古中的圖片,并對圖片中呈現出的龍的形象進行介紹,基于此,學生自主介紹有關于中國文化的動物象征——龍。播放音樂《龍的傳人》在音樂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認同感。
探究一:中華民族國家生生不息的力量來源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師小結: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注重文化的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提升民族文化的包含性,塑造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認同,使得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從未中斷的國家。
【設計思路:豐富教學形式,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在探究活動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升歷史課堂的實效性。】 (六)課堂小結
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總結和回顧,并質疑釋疑,共同突破重難點。
【設計思路:便于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本課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板書設計】
第8課 民族文化的搖籃 1、 黃河流域史前文化探奧 2、 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探奧 3、 多元一體的象征
【作業布置】思考:探索文明起源對當今中國與世界的意義? 五、 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不再是一言堂,學生要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課堂的主導者,引導學生圍繞課堂內容,不偏離主題,學生在既定的框架中可以自由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教師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習《民族文化的搖籃》這節課時,我請學生自主的分析歷史史料,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激發學生自主收集歷史史料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使課堂活而不亂,很好的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時提升了學生自主分析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史學觀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