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三一輪復習第2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和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民版高中歷史高三一輪復習第2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和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內蒙古省級優課
第2講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和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考點2|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NO.1識記——主干梳理·知識自查
1.內閣制度的形成
(1)原因: (2)設立者: (3)性質: (4)職能演變: (5)結果:
[易誤警示] 宰相制與內閣制
(1)宰相和內閣: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要機構。宰相是百官之首,參與決策,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如“宰相為百官之首,位高而權重”。
(2)內閣屬于皇帝的內侍機構,僅備顧問,沒有決策權,對皇權無制約力。如“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
2.軍機處 (1)中央
①最初目的: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
②職能: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③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干,辦事效率高,政治決策具有封閉性特征。 ④影響: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2)地方:雍正帝時命令地方大員密折奏事,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輕巧識記] 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 (1)一個趨勢: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2)兩個比較點:宰相制與明清內閣制;西方內閣制與明清內閣制。 (3)三個核心: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的形成;軍機處的設置。 3.清朝的邊疆政策 (1)基本原則:
(2)中央設有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理藩院。
(3)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大大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統治。 (4)清朝疆域:
NO.2理解——史料研習·史論歸納 明朝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強化了君主專制
史料一 大學士葉向高言:我朝閣臣,①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
——《明神宗實錄》
史料二 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②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內閣距內廷太遠,皇帝不便親授機宜,故在這年元月,在內廷設立軍機處,其全稱為“辦理軍機事務處”。
史料三
2
(1)根據史料一,指出內閣與宰(丞)相在與皇帝的關系上的根本不同。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軍機處的特點。
(3)根據史料三中軍機處的運作流程圖,概括軍機處的基本職能。
史論歸納
內閣與軍機處的比較
比較項 內閣 軍機處 不
朝代 明朝
清朝
同 點
設置原因 皇帝政務負擔沉重
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皇權;處理西北軍務
權限
明成祖時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明宣宗時擁有了票擬權
按皇帝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再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
特點 皇帝的最高幕僚、內侍機構
人員簡單(簡);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
相同點
由皇帝較親近的人員組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無決策權
NO.3應用——對點訓練·落實強化
1.下圖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時的內閣( )
A.是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的代表 B.實為皇帝顧問的特定秘書機構 C.成為中央政府運轉的中樞機關 D.實為皇帝幕僚的最高決策機構
2.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其中寄信上諭是指上諭由皇帝、軍機處擬定后,封蓋“辦理軍機處”印,不再經由六部,直接寄給受命令的人。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證了決策機密 B.強化了專制皇權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適應了軍務需要
3.雍正二年(1772)對民間消費行為規定:“庶民婦女,有僭用冠帔、補服、大轎者禁,違者罪坐夫男。”該規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穩定社會 B.利于禁絕當時奢侈消費行為 C.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D.切合了當時經濟發展的水平
課時限時訓練
(時間:45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西漢初,列侯封地稱國,大者數萬戶、小者五百戶。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師則主爵中尉領之,就國則郡太守時時巡察之。這反映了( )
A.漢初與周分封制一脈相承
B.封國制利于強化中央集權
C.西漢的監察制度日益強化
D.郡國并行且以郡縣制為主
D [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與周分封制不同,故A項錯誤;封國制下的諸侯權力過大,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B項錯誤;材料與監察制度無關,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師則主爵中尉領之,就國則郡太守時時巡察之”可知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項正確。]
2.據記載:東漢桓帝時規定“婚姻之家及兩州,不得交互為官”,如官員史弼,本應出任山陽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陽轄內,于是史弼上書自陳應回避,被調任為平原相。這說明桓帝( )
A.將地方的人事任免權收歸中央
B.已認識到地方割據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勢力膨脹的危害
D.注重維護察舉制度的公平
C [材料表明東漢時規定有親屬關系的不可同在一個地方做官。從秦朝郡縣制的實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權收歸中央,故A項錯誤;地方割據的根源是地方的權力太過強大,故B項錯誤;血緣關系與地方政治結合容易妨礙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察舉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員按照考核推舉,題目中并未涉及,故D項錯誤。]
3.北宋時期,四川有個文人獻詩成都知府說:“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趕緊上報朝廷。宋仁宗批復說:“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給他個小官。”作為個案,它可以佐證當時( )
A.地方割據的隱患嚴重
B.儒家信仰得以重建
C.君主集權程度遜于前代
D.政治風氣較為開明
D [根據材料中“成都知府趕緊上報朝廷”可知并非地方割據,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儒家信仰得以重建,故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君主集權程度遜于前代,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中文人獻詩、知府上報、皇帝批復,可知政治風氣較為開明,故D項正確。]
4.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中國官制的一個特色是“波紋式的循環發生”,即“天子個人左右的微臣逐漸獲得權力,壓倒了政府的大臣,終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別有私臣變成實權者,再來取代現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復不已”。以下官職的設置符合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漢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樞密院
B [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確,相互牽制,與材料中微臣與大臣的關系不符,故A項錯誤;漢朝的“中朝”是漢武帝時期用一些近信侍從組成的決策機構,而漢代的三公九卿則成為外朝即執行機構,故B項正確;三省六部制是相權一分為三,以加強皇權,故C項錯誤;宋代的樞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組成部分,負責軍事,其長官樞密使為政府大臣,故D項錯誤。]
5.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魏晉南北朝以尚書省為宰相機構,到隋唐之際三省共同構成宰相權力系統,再到北宋時期以中書門下為宰相機構。這一演變反映了( )
A.相權集團逐漸從內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成為發展趨勢
C.通過調整相權結構以對抗皇權
D.帝相共享決策權的機制逐漸完善
B [中外朝的現象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故A項錯誤;三省六部制解決的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完整相權被一分為三,故B項正確;三省六部制,相權結構得到調整,目的是分化相權,加強皇權,故C項錯誤;中國古代相權不斷被削弱,丞相不享有決策權,故D項錯誤。]
6.唐代以前,官舍(官員及其眷屬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內,官員一旦卸任或調離崗位,則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員住房形式日漸多樣化,以租賃或借居為主,官舍與官署逐漸分離。這一變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漸完善 B.特權觀念日益淡化
C.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D.城市功能趨于豐富
A [唐代以前,官員住宅由國家免費提供。唐代,國家集權管理職能日趨繁復,職能部門逐漸增多,在京供職人員數量大幅上升,倘仍由政府免費提供官舍,將會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因此,唐代官舍制度發生明顯變化,國家為官員提供免費官舍的色彩逐漸消退,轉而以有償形式供官員租賃,同時,官員住房形式日漸多樣化,導致官舍與官署相分離,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內,故A項正確。]
7.宋代官制有官、職、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的局面。這反映了( )
A.官僚體系的成熟 B.科舉制度的完善
C.君主專制的加強 D.行政效率的提高
C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種等級待遇,表示祿位、品級的高低,“職”只是一種榮譽性質的虛銜,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這種官制導致官員冗余,不能說明官僚體系的成熟,故A項錯誤;材料與科舉制無關,故B項錯誤;官、職、差遣的劃分使得權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項正確;這種官制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項錯誤。]
8.(
2017·合肥二模)錢穆指出:“總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一,一也;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由土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級演進使( )
A.分封制最終走向了解體
B.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出現
C.考試選拔官員成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漸形成
C [分封制走向解體對應的是材料中的第一級演進的前半部分,故A項錯誤;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出現對應的是第一級演進的后半部分,故B項錯誤;以門第為標準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科舉制取代,對應的是第三級演進,故C項正確;官僚政治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世卿世祿制的廢除而逐漸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確立,故D項錯誤。]
9.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誡,他對學士朱升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洪武三年,正式明確“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
A.力圖阻止相權的擴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權覆亡的教訓
C.欲抑制外戚,嚴防恃寵干政
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C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誡”,與阻止相權的擴大無關,故A項錯誤;元朝滅亡主要是由于階級、民族矛盾的激化所導致,故B項錯誤;由材料中“治天下者……始于謹夫婦”“皇后之尊……毫發事不得預焉”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明太祖的目的是防止后宮、外戚干政,故C項正確;“女性人身自由”涉及的范圍、內容寬泛,與材料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
10.(
2017·樂山調研)明永樂九年(1411年)公布雜劇禁令:“凡樂人搬作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節烈、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義夫、節婦、孝子、賢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這一禁令說明( )
A.文化專制開始影響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適應官方的治國理念
C.明清時代君主專制走向反動
D.市民文化沖擊了封建統治基礎
B [材料不能體現“開始”,故A項錯誤;明朝關于雜劇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將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這些體現了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故B項正確;對雜劇的禁令不能反映君主專制走向反動,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官府的禁令,與市民文化沖擊封建統治無關,故D項錯誤。]
11.據記載:“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值繕寫。后名軍機處。”材料說明了( )
A.內閣隨著軍機處的建立而廢止
B.軍機處由內閣演變而來
C.雍正時期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
D.軍機處因時勢變化而設
D [依據材料中“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內閣在太和門外……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的信息可知,內閣沒有被“廢止”,結合所學知識也可知內閣一直存在,故A項錯誤;材料中“內閣在太和門外……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并不能表明內閣演變成軍機處,故B項錯誤;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軍機處不是“中樞機構”,概念錯誤,故C項錯誤;“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表明軍機處因時勢變化而設,故D項正確。]
12.軍機處最主要的職掌是所謂的“承旨書諭”,上諭下發有“明發”和“廷寄”兩種。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的諭旨:廷寄上諭是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入的諭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傳遞。這表明( )
A.軍機處成為內閣的上級機構
B.軍機處直接參與機要政務的決策
C.“廷寄”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管
D.“廷寄”減少了中央決策的失誤
C [軍機處不是內閣的上級機構,故A項錯誤;軍機處沒有政務決策的權利,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廷寄上諭是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諭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傳遞”可以看出,“廷寄”具有保密性,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管,故C項正確;“廷寄”加強了專制皇權,不能減少中央決策的失誤,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專制與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二 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意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更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
——《皇明大政記》
材料三 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的手續,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交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后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說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11分)
(2)根據材料二、三,說明明清兩朝在發布政令方面的異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政治發展的趨勢。(8分)
(3)結合明清具體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四中“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的觀點。(6分)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中西周的“貴族”、地方分權制即可知是宗法制、分封制;由秦朝的“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可知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第二小問比較西周宗法分封制與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區別,可從官員產生、地方管理體制、最高統治者權力幾個方面來比較。第(2)問的第一小問,不同的方面比較明顯,清代有寄信上諭,明代沒有;而相同方面,都是皇帝來處理的。第二小問“明清時期政治發展的趨勢”即皇權加強,專制主義加強。第(3)問,審題關鍵抓住“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史實分明清兩朝敘述,明朝主要是廢丞相,權分六部,建內侍機構——內閣;清朝皇帝獨裁則主要表現在軍機處的設立。
【答案】 (1)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差別: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2)相同點:皇帝決定政令的內容。不同點:明朝政令是公開發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發布。
趨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3)史實: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
省數 |
道、路數 |
州數 |
郡(府、國)數 |
縣(侯國) 數 |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 |
—— |
36 |
不詳 |
西漢平帝(1—5年) |
—— |
—— |
13 |
103 |
1578 |
東漢順帝(126—144年) |
—— |
—— |
13 |
105 |
1180 |
隋大業五年(609年) |
—— |
—— |
—— |
190 |
1255 |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 |
—— |
15道 |
—— |
328 |
1573 |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 |
26路 |
288 |
—— |
1234 |
元朝 |
12省 |
183路 |
—— |
97 |
1425 |
——據歷代《地理志》整理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動”與“不變”的共同目的,并說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區劃“變動”與“不變”的具體表現。(12分)
【解析】 第一小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出發點是統治者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體現的是地方制度的調整,其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第二小問,“變動”根據材料一中地方行政機構數量的變化,指出地方行政區劃的增多。“不變”:秦至元都設置縣級行政單位,可以得出:縣級行政單位基本穩定,加強對最基層地方的控制不變;從目的出發:加強中央集權不變;根據材料中一中州與道、路的設置,監察區逐漸演變為行政區得出,在地方行政機構內分化事權,相互制約的指導思想不變。
【答案】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變動”的表現:地方行政區劃逐漸增多,由兩級制到三級制或四級制;州府等中級地方行政區域不斷縮小,行政權力不斷萎縮;監察區逐漸演變為行政區;元朝新增省級地方行政單位。
“不變”的表現:中央對地方層層的嚴密控制不變;在地方行政機構內分化事權,相互制約的指導思想不變;縣級行政單位基本穩定,加強對最基層地方的控制不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高三一輪復習第2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和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內蒙古省級優課”,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高三一輪復習第2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和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內蒙古省級優課”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