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專制時代晚期,政治形態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一、基本說明
1. 模塊:高中歷史必修一 2. 年級:高中一年級
3.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 4. 所屬的章節:第一專題第四節 5. 學時數:45分鐘(教室授課)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中國專制時代晚期封建王朝建立的內閣和軍機處的歷史知識;了解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和重大措施,理解其邊疆政策的現實意義。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所學知識和本節各種圖文資料進行綜合思考和分析,學會從宏觀上理解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脈絡;結合現實問題學習歷史,通過學習歷史以正確對待現實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刻體會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既是政治變革與創新的結果,代表著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繼續發展與成熟,又代表著逐步走向僵化與衰落。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而上升到對政治制度、政治變革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教會學生學會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學理邏輯,以及論從史出的歷史方法?傊,運用適當的教學設計將知識與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重目標實現有機的統一。
2.內容分析:本課重難點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和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生發展歷程貫穿中國古代史與近代史,對中國傳統文化甚至當代社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君主專制的強化集中體現為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的設置,明太祖廢宰相,權分六部,這樣,全國的軍政大權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專制發展到新的高度。但皇帝“躬覽庶政”,政務繁多,不可無輔臣,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到永樂帝時正式設立內閣制度。但明朝為防止內閣升華為事實上的丞相,以太監牽制,明后期政治更加黑暗。清朝初年,皇帝受到的制約較多。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每日召集軍機大臣商議國事,傳達皇帝諭旨,最終解決了君臣矛盾,全國的軍政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重點介紹君主專制的同時還介紹了清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創新,理藩院的設置和改土歸流,成功解決了邊疆民族問題,維護和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如果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初建時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作用占據主導地位的話,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積極的一面便逐步下降,消極的一面逐步上升。到封建社會晚期乃至近代,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從而埋下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
3.學情分析:本節知識點多,內容理論性較強,剛上高中的高一學生歷史知識儲備有限,同時還存在學生興趣差異大,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的問題。因此在設計本課活動時,首先,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次注重在細節把握、邏輯推理方面提出較高的要求,通過討論、探究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努力挖掘和利用生成性資源,在彌合個體差異的過程中謀求全體的發展。同時,設置《導學案》,學生做好預習,方便學生針對重難點問題突破和推進教學進度。
4.設計思路:先以生動有趣的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用史料分析法、歷史比較法、講述法、分
組討論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以全國新課程考試大綱列出的考查目標:四大能力12條目標貫穿于教學始終。學生先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分類練習,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模式,和教師配合完成課程。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及考查設計意圖 導入設計2’
設計導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顛沛流離,且又當過和尚,即位后且殘殺功臣,其長相如何在民間有多重版本,而大體可分為兩類:① 宮廷版:方面大臉,慈眉善目
② 民間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見下圖),
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A.圖① B.圖②C.圖①圖②都是D.有待考證
教師再拋出問題:黃宗羲“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為什么黃宗羲說明朝沒有開明的統治,從朱元璋廢宰相開始呢?
學生積極踴躍答:普遍回答B答案,少數學生
答A或D。 由材料情景導入,學生答案有“仇官、仇富心態”,缺乏正確、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和思維推理能力,但恰巧形成矛盾沖突,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朱元璋在民間的口碑可謂差矣,連黃宗羲都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由此導入新課。
明朝加強君主專制18’
1、教師提供材料:探究明太祖廢丞相的原因。兩則材料分別從歷史、現實兩個角度揭示了明太祖廢丞相的理由,要求學生先全面提取,進而進行辨析主次,引導學生從制度層面分析明初廢丞相的原因。 2、通過材料閱讀解析、課堂討論、列表比較等活動,分析明朝內閣制形成的目的、過程、內閣的職能、權力來源、性質特點和作用,比較內閣制與丞相制的區別,介紹票擬權和朱批權概況,明朝后期宦官專權現
象十分嚴重,理解明朝內閣制對于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作用。
宰相 內閣首輔
權力來源 職責 任免 對皇權的影響
3、創設情境,錢宰“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日的詩作得好。不過我并沒
1、學生分,組討論廢丞相的原因。 2、比較內
閣制與宰相不同之處。 3、深入思考明朝政治腐敗的根源。
1、培養能力,立足高考:通過對相關歷史情境材料的閱讀與解析,概述并辨析明朝廢除丞相的原因,提高全面、完整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2、通過“分析明朝內閣制形成的過程、內閣的職能、權力來源、性質特點、目的和作用,比較內閣制與丞相制的區別”,提升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造成明朝政治腐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學生透過現象看本
有“嫌”遲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連忙磕頭請罪。揭示明朝特務統治,政治黑暗。
4、提問:造成明朝政治腐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其極端的專制統治制度造成的。明太祖把君主專制與宰相制度對立起來,從制度上取消相權,皇權完全兼并了相權,以保證皇權的絕對權威,政令的可行與否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個人喜好,增加了決策的失誤可能性。同時用人機制被打亂,文化素質低但倚受皇帝親信的太監參與國家管理,容易出現宦官專權,決策的科學性大大降低,同時增加了政局與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質的能力。
清朝:君主專制的巔峰時代 14’
1、教師介紹清朝最高中樞權力逐漸集中的進程——皇太極仿明朝設立內閣和六部。奏章票似由內閣負責,軍國機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的事連皇帝也難以更改;蕶嗍艿綐O大地限制?滴跤H政后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這樣中樞機要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雍正帝時又在宮內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
2、通過對圖片材料、文本材料的解析,探究清朝軍機處的職能、特點及設立原因和地位。指出“軍機處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人員可以隨時被撤換;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跪受筆錄,不能決策,完全聽命于皇帝”。突破難點。 3、教師解釋密折制的概念與作用。
閱讀圖片、文字材料探究清朝軍機處的職能、特點及設立原因和地
位。
1、探究清朝軍機處的職能、特點及設立原因,提升描述與闡釋歷史事物的能力。2、學生對軍機處在初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能理解為何它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通過材料分析歷史結論,學習“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
清朝的邊
疆政策6’ 教師:介紹1、清朝邊疆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對西藏的宗教上層人物;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對蒙古族幾個不同地區的處理。
2、清朝前期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理藩院及加強對邊疆地區交通建設和軍事防衛的效果。
要求注意理藩院與宣政院的區別。
3、概要介紹在西南地區,元朝以來實行的土司制度和明清實行的“改土歸流”制度。理解清朝完成改土歸流工作的意義。
閱讀圖片、文字材料探究:“清朝邊疆民族問題”。對后世的借鑒意義。 1、深入理解“清朝解決了邊疆民族問題,維護和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提升描述與闡釋歷史事物的能力。
2、對比理藩院和宣政院,培養學生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拓展及總
結5’
1、 教師指導學生歸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
古代的演進發展進程。
2、分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積極作用:
① 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
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 發展和提高。
消極影響:極大妨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中國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① 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動性越來越受到壓抑; ② 使決策具有獨斷性、隨意性,易出現失誤;(當中
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 使官吏唯上是從,助長因循守舊之風; 3、教師:請大家一起回顧本課復習的主要內容。
1、學生歸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古代的演進發
展進程。 2、學生評價專制主義制度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繪制本課的思維導圖。
用唯物史觀、文明史
觀、全球史觀、近現代史觀等幾個史觀為切入視角,分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分,
在不同階段得出不同
的結論。運用多元史觀評價歷史現象。
四、 教學反思
1.課堂氛圍很好。學生學習熱情高,善于思考,回答問題積極踴躍。
2.本學生能積極配合教師。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做《導學案》,針對預習案、探究案、練習案三部分,學生均能高水平的完成。
3.課堂容量大,太過匆匆忙忙。下來后學生落實還要加強,才能深化理解隨學知識。。
附:《導學案》、課件、課堂實錄、學生思維導圖等學習成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