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戰時共產主義,斯大林模式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大象版高中《歷史必修Ⅱ》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山西省 - 太原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20課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A識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 新經濟政策的要點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
B 理解: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歷史原因 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歷史條件
C 運用:探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對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及對當代中國經濟
改革的借鑒意義
2、過程與方法 A 史料分析 B 歷史比較 C 問題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任何一種經濟體制的確立,都必須以生產力水平相適應,都要隨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改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學重點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及利弊 三、教學難點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如何評價斯大林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1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生觀看《大國崛起》影片片段,片段配音:“1917年11月7日晚9點40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二十年間,在這個政府的領導下,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奇跡般地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從彼得大帝改革開始,歷經230多年的努力,俄羅斯民族終于第一次憑借國力而不僅僅是武力,占據了世界的制高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以巨大的犧牲力挽狂瀾,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個曾經對世界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超級大國,蘇聯在20世紀探索了一條國家發展的新道路,這一前所未有的社會實踐,究竟如何進行的呢?” 板書課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合作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導言部分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部分。(通過創設情景,將學生帶入20世紀初的蘇俄,讓其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板書: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情景再現:1918年,國內被推翻的地主和資產階級企圖恢復“失去的天堂”,帝國主義也進行武裝干涉,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扼殺在搖籃中。反革命勢力控制了全國約四分之三的國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蘇維埃管轄地區的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困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士和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斷糧的危險。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結合教材分析簡要概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板書:背景 內容 評價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校
2
學生:內外交困,糧食短缺,經濟極端困難 多媒體展示: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外國干涉軍和國內武裝叛亂的聯合進攻¾國土被敵人所占,工廠停工,人民挨餓
蘇維埃政權面臨危機
用什么去打破這“堅冰”呢?
1、背景
教師提問:結合必要性,指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目的是什么?(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學生:直接目的:一切為了前線。根本目的:鞏固蘇維埃政權。
教師提問:概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學生:課本內容 多媒體展示:
①農業:②工業:③貿易:④分配:
2、內容
實行余糧收集制
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
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和實物配給制
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分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作用。(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校
3
學生:這一政策的實施,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保衛了蘇維埃新生政權,但是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于生產的發展。 多媒體展示:
3、評價
(1)積極:特殊歷史時期中,鞏固蘇維埃
政權的一項特殊政策;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物質的保障。
(2)局限: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制,脫離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家取消商品生產,實行平均主義配給制,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為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一種嘗試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過程評價:學生的概括比較全面,總的來說,在非常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它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制,脫離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家取消商品生產,實行平均主義的配給制,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 。 練習鞏固:(多媒體展示) 練習一:我們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稱為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時期”主要是指蘇俄(C)
A.退出帝國主義戰爭 B.生產力水平落后
C.面臨內部叛亂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災,糧食匱乏
練習二: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它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
A、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B、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C、實行了軍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貿易制度
練習三:小說《靜靜的頓河》中的一位暴動士兵說:“青天白日里就進行瘋狂的搶劫!把我們家的糧食全搞走啦,連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說這樣為勞動人民嗎?”士兵的話主要針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 ( A )
A.余糧收集制 B.企業國有政策 C.糧食稅 D.勞動義務制
情景激疑:
多媒體展示: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征集制,禁止自由貿易,嚴格地計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糧食,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存和戰爭,而且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真正的主要的門徑”。后來,列寧在回顧和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曾多次承認一度有過“直接過渡”的思想。
——列寧起草的俄共八大通過的黨綱
教師提問:大家仔細閱讀教材,請大家思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除了我們剛才學到的兩個目的以外,當時的領導人還有那些設想?(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學生:利用這個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校
4
教師提問:這種政策是否能夠像當時蘇維埃領導人的設想一樣“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學生:不能
教師提問:那么,在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發生了什么事件?面對當時的情況,領導人又做出何種決策?(學生閱讀教材,新經濟政策部分,思考“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標志、評價)
板書:新經濟政策(背景, 內容,評價) 學生回答:課本內容 多媒體展示:
1、背景
(1)根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直接:1921年海軍基地兵變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開,《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
2、標志:
合作探究:(學生小組討論):
問題1、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有什么積極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展示
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有什么積極作用項目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內容作用
農業政策工業政策貿易政策分配制度
余糧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
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國家資本主義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實行按勞分配制
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政府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校
5
問題2、結合“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分析“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1)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2) 解除對大部分小型企業和一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將這些企業以出租的方式交
給原來的業主經營,并允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 (3) 重新重視貨幣的作用,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4) 廢除實物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過程評價:同學們的概括非常全面,簡單來說,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兩大不同:A 由否定商品貨幣關系到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B由單一的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多媒體展示下表: 項目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特點
管理手段、方法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
建設
經濟體制 單一的公有制體制
公有制前提下的多種所有制并存
練習鞏固 多媒體展示:
練習四: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C )
A、國家控制經濟命脈 B、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
C、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 D、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教師提問: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 方法指導:判斷政策是否正確的依據在于:
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是否有利于政權的鞏固 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是否有利于廣大人民長遠的利益
學生回答:(1)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迅速恢復(1925年),有利于穩定
政治形勢。
(2)是列寧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探索 。
過程評價:誠如同學們所說,“新經濟政策”顯示了它巨大的優越性,它使蘇俄在短期內發生了巨變,這個結果說明,“新經濟政策”適合蘇俄國情,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一政策呢,它是不是俄共和后來蘇俄領導人的共識呢? 板書:“斯大林模式”(背景,內容,評價)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帶著這兩個問題看一段影片,1、斯大林執政后國內外面臨什么樣的形勢?2、針對這一形勢斯大林采用什么樣的方針?(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的能力。) 多媒體展示:《大國崛起》影像片段,片段配音“接下來領導蘇維埃的,是以行事嚴峻果斷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許純屬巧合,列寧以發源于西伯利亞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繼任者,則以一種硬度很強的金屬,鋼作為自己的姓氏。列寧時代,國家的經濟政策有相當的彈性,而斯大林則以強硬的手段,加快了國家工業化的步伐。斯大林以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來積累工業化資金,意味著此前為了保護農民利益而推出的新經濟政策將被舍棄。斯大林說,我們所以采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在斯大林看來,時過境遷,新經濟政策不利于社會主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校 (歷史) 宋瓊穎
6
義工業化建設了。因為蘇聯要的是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并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作斗爭。蘇聯方面,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依然很落后。為了保證國家繼續發展,必須采取新的強有力的措施,建立自己的工業。這就是為什么放棄新經濟政策的原因。中國的遭遇,更加堅定了斯大林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意志。”
學生回答:1、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后,資金十分短缺。2 、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由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
教師提問:學生閱讀課本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內容有那些?起到了什么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評價事物)
學生:優先發展重工業,以農業、輕工業為重工業發展提供資金;農業集體化;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積極作用①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迅速實現工業化,蘇聯稱為工業強國。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
過程評價:斯大林模式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是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創新。這一模式在初期和戰爭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 消極影響:經濟上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經濟效益低下;犧牲農民利益,造成農業生產長期停止不前。
過程評價: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不僅不適用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二戰后蘇聯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合作探究:蘇聯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有什么啟示?(發揮歷史的借鑒功能,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的信心。)
學生回答:
1、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模式,應從實際國情出發,走自己特色道路。 2、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它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3、 建設社會主義要保證農、輕、重有比例平衡協調發展。
課堂小結: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告了蘇俄的誕生。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對擊退國內外敵人的進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新經濟政策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被俄共和后來的蘇聯領導人過早地終止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農業集體化運動的經濟建設方針,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日益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從這節課我們也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實際國情出發,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知識點回顧:
1、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方面的共同點是( A ) A、國家享有優先獲得農民部分農產品的權利 B、農民自由支配交國家后剩余的農產品 C、禁止農產品自由貿易 D、在農村推廣合作制
2、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B )
A、消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利影響 B、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C、加強無產階級對經濟的指導 D、平息工人罷工和農民暴動
3、以下對“斯大林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校 (歷史) 宋瓊穎
7
A、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成標志著“斯大林模式”創建 B、指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C、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 D、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唯一模式
4、蘇聯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不同之處在于( A )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輕重工業同步進行
C、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協調發展 D、由城市擴展到農村 知識鏈接:(提高學生擴散性思維的能力)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進行的,有那些方面的內容,有什么意義? 答: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國民經濟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從農村和城市兩方面進行改革。
意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了活力,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經
濟的高速發展。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本節課向學生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采取的經濟政策。本課教學內容較多,并且存在教學難點,所以要適當多提供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教學內容。同時,本課牽涉的理論較多,但線索比較清晰,關鍵分析幾種經濟政策變化的原因。從蘇俄(聯)國情出發評價幾種經濟政策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經濟體制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價值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