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南亞,次大陸的沖突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三第五單元第5課南亞次大陸的沖突-天津市 - 武清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5課 南亞次大陸的沖突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南亞次大陸沖突的背景和原因,了解三次印巴戰爭的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印巴沖突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并認識到戰爭的危害與來之不易,培養學生形成以史為鑒,珍惜和平的正確價值觀念。 二、教學重點
印巴沖突的原因和背景 三、教學難點
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和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具準備:PPT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首先來觀看一組圖片(泰姬陵、阿格拉紅堡、埃洛拉石窟、布里哈迪神廟),設問通過這組圖片能得出什么信息?
a、從建筑用途上來講都是宗教建筑,得出古代印度宗教眾多; b、從建筑水平上來看,古代希臘文明成就輝煌。
古代印度從地理范圍上講,不同于今天的印度,它是對南亞次大陸的統稱。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孕育出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自20世紀以來,這片土地上卻戰火連連,人民流離失所。就在今年的2月份,印巴沖突再起。是什么原因造成南亞次大陸沖突不斷?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這節課咱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南亞次大陸的沖突》。
通過預習咱們知道南亞次大陸的沖突主要集中在兩個國家之間:印度和巴基斯坦。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南亞次大陸、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的地理范圍。南亞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是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因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但面積小于洲,故稱次大陸,又稱印巴次大陸。
19世紀中期南亞次大陸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稱為英屬印度。而在1947年8月,在英屬印度分別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巴之所以分立,跟20世紀初期英屬印度的社會狀況以及英國的統治政策是有很大關系的。當時的印度社會基本狀況如何?
一、背景 (一)印度
2
1、宗教沖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20世紀初期英屬印度存在兩大宗教和兩股政治勢力的對立。即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
由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同學向大家介紹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和風俗習慣。(伊斯蘭教與佛教、基督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創,公元十世紀傳入印度。為一神教,信仰真主安拉,相信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最高主宰。宗教經典為《古蘭經》。伊斯蘭教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在飲食習慣上,不食豬肉,但不排斥豬肉以外的絕大多數肉食,牛肉是他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由同學提前搜集整理印度教的相關知識,向大家作介紹。(印度教形成于2世紀左右,它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印度的國教。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征。多數印度教徒崇尚素食,以母牛為圣物,認為它是豐收和富足的象征。母牛只能崇拜,不能宰殺,更不能食其肉。印度教規定宰殺和虐待牛是一種罪過。由于對待牛的態度不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經常爆發沖突。)
從上述兩位同學的介紹可以看出兩種宗教信仰存在著很大差異。印度教是印度的本土宗教,信仰多神教,以牛為圣物;而伊斯蘭教興起于阿拉伯地區是隨外族入侵傳入印度,屬于一神教,不吃豬肉而吃牛羊肉。
2、政黨分歧
兩大教派的對立表現在政治上則為出現了兩大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國大黨,全稱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為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治組織。形成于19世紀晚期,由民族資產階級、地主組成,成員以印度教徒為主。國大黨主要領袖有甘地和尼赫魯。(復習甘地內容:甘地領導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印度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印度國父,圣雄。)(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也是印度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早期追隨甘地參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后期主張印度要從大英帝國獨立,同時更為人所知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
穆斯林聯盟是由印度穆斯林組成的政黨,其宗旨是在印度次大陸以武力建立穆斯林國家。(真納:巴基斯坦立國運動領袖,巴基斯坦國的創建者,第一任總統(1947-1948)。印巴分治前任印度穆斯林聯盟主席,巴基斯坦人民稱譽他為"巴基斯坦國父"。)
雖然兩大政黨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上有過合作和聯合,但宗教文化傳統上的差異使他們存在明顯的政見分歧。在印度獨立后如何組成新國家的問題上,國大黨認為印度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應該聯合起來,不同意與穆斯林聯盟分享權力。而穆斯林聯盟認為,印度穆斯林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和文化方式,
3
要求建立獨立的國家。1928年兩黨的合作關系破裂。
(二)英國:分而治之政策
兩大政黨的對立,為英國削弱印度反殖民統治陣營提供了客觀條件。二戰之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英國實力下降,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面對印度人民日益高漲的獨立的呼聲,英國是如何應對的?印巴沖突的焦點問題是什么?帶著這兩個問題,咱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播放視頻)
a、面對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英國采取的何種政策? 分而治之政策。 b、印巴沖突的焦點問題又是什么? 克什米爾歸屬問題長期懸而未決。
正是由于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人為制造分裂,才導致了克什米爾的疆界問題產生分歧,進而導致印巴雙方沖突不斷,以實現英國維持在印度利益的目的。
1947年6月,《蒙巴頓方案》的出臺是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集中體現。《蒙巴頓方案》由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因此得名。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蒙巴頓方案的內容。
材料二:
《蒙巴頓方案》規定:印巴兩個自治領的劃分主要根據英屬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西旁遮普、信地、西北邊省、俾路支組成西巴基斯坦,居民2500萬人,其中穆斯林占800萬。東孟加拉、阿薩姆的西爾赫特縣組成東巴基斯坦,人口4400萬人,其中穆斯林3100萬人。其余各省組成印度聯邦,共22500萬人。原有的562個土邦在移交政權后享有獨立地位,可以通過談判自行選擇加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共8100萬
人口,面積占印度的2/5。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a、《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劃分為幾個區域? 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印度、土邦
(土邦:印度土著王公的封建領地。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一部分土邦未被納入英國直接通知的英屬印度范圍之內,但臣屬于英國,王公名義上保持統治。)
b、《蒙巴頓方案》中劃分領土的標準和原則是什么? 以教定土、自行選擇
對于土邦而言,當這兩種標準出現不一致的時候則會導致土邦歸屬的不確定性,從而引起印巴沖突,其中克什米爾問題就屬于這種情況。
(三)印巴分治
1947年6月,《蒙巴頓方案》出臺;
1947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印度獨立法案》; 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實行分立。 (四)大國干涉
4
南亞次大陸的沖突除跟印度的社會狀況和英國的殖民政策有關系以外,還跟當時的國際格局有著莫大關系?咱們通過一段視頻了解一下。
設問:通過視頻導致印巴沖突的影響因素還有什么? 大國干涉
二戰結束后,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逐漸形成,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蘇在世界范圍內擴張勢力范圍,南亞也不例外。1954.5,美巴簽定共同防御協定;1954.9,巴基斯坦與美英法等8國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御條約》,條約規定成員國要采用自主或互助的方式抵制武裝進攻,而美國對于侵略和武裝進攻的承認,“只適用于共產黨的侵略”。 1954.9,巴基斯坦加入地區性軍事聯盟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通過與西方合作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迅速加強。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向印度提供經濟和武器援助。印巴沖突為大國干預南亞實物提供了借口,而美蘇介入使得南亞問題更加復雜化。
二、三次印巴戰爭
1、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0月------1949年1月)(由學生講解)
時間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目的是為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的所有權。克什米爾位于西巴基斯坦東北部和印度北部,居民中既有穆斯林,也有印度教徒,其中77%是穆斯林占大多數,印度教徒占20%。印巴分之前克什米爾是印度的土邦,根據《印度獨立法案》,印度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由于統治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他希望加入印度,但遭到穆斯林的強烈反對。相反,如果克什米爾加入巴基斯坦,王公的統治權又會遭到質疑。
英國從印度撤軍后,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爾加入它們。
“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印度總理尼赫魯
“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取走我們的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布”
---------巴基斯坦總督
真納
克什米爾地區位于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同中國接壤,整個地區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00萬。如果單從經濟價值上看,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除了高原就是荒地,但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略資源。
然而,從地理位置上看,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就中亞、東亞、中東等地區的交通樞紐地帶,也是其他地區進入南亞次大陸的畢竟之路,克什米爾的位置正是扼守進入南亞的唯一通道,這也是相當于巴基斯坦的北部門戶地區。
其次,南亞次大陸是個相對于封閉的大陸,北高南低,克什米爾地區是南亞大陸的制高點,海拔近4000米以上,所以只要在這個地方部署兵力,起到居高臨下的作用。
克什米爾的地理位置,使他在冷戰格局中具有了相當重要的軍事政治價值。在當時飛機的續航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在這個被稱為“亞洲心臟”的地方建立機場,就可以對亞洲大陸各國造成威脅。
5
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希望保持其獨立地位,因此推遲對這個問題的決定。英國撤軍后一支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軍隊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進入克什米爾。哈里·辛倉促逃離克什米爾,逃往印度,印度借此機會也進軍克什米爾,由此導致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1947年秋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克什米爾王公為得到援助,同意加入印度。巴基斯坦號召穆斯林召開圣戰。
在聯合國干預下,雙方于1919年1月宣布停火。經過漫長的七個多月的談判,印巴雙方終于就停火線達成協議。這條停火線是根據當時雙方實際控制的區域劃分的,印度占領了克什米爾3/5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占據了2/5的地區,人口約100萬。但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并未解決,印巴雙方都堅持對整個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權,克什米爾問題成為印巴關系長期緊張的重要原因。
2、第二次印巴沖突(1965年8月----9月)
1965年8月克什米爾局勢再度緊張,巴基斯坦軍隊率先發動進攻,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雙方展開激烈空戰和坦克大戰,但任何一方都沒取得明顯勝利。9月下旬,雙方宣布停火。
3、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12月)(學生講解)
第三次印巴戰爭起源于東巴基斯坦問題。在印巴分治過程中印度分為東西兩部分,兩地居民雖然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在語言、文化和習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東巴基斯坦原為印度孟加拉邦的一部分,其人口多于西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國家的中央政權和軍事大全基本上控制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巴基斯坦的首都首都設在西巴基斯坦,管理東巴基斯坦的大都是西巴基斯坦的官員,他們使用的官方語言也不是當地的孟加拉語,這都使得東巴基斯坦民眾極為不滿。東巴基斯坦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逐漸發展成為東巴要求自治的政治運動。1970年底巴基斯坦舉行全國大選,在東巴基斯坦獲勝的政治組織人民聯盟提出自治主張,遭到巴基斯坦政府的強烈反對。1971年3月,巴基斯坦以東巴基斯坦秩序失控、人民聯盟分裂國家為由,派軍隊進入東巴鎮壓。一部分人民聯盟成員逃往印度,組成“孟加拉國臨時政府”。
印度認為這是肢解巴基斯坦的好機會,它一方面支持“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組建軍隊,一方面在軍事上積極準備。1971年,針對東巴基斯坦的自治運動,巴基斯坦實行軍事鎮壓,造成東巴基斯坦局勢緊張。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決議。 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不宣而戰,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印軍又在克什米爾地區向巴基斯坦軍隊發動進攻,戰爭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個戰場展開,戰爭進一步擴大,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準備充分的印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占領了東巴首府達卡。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1月,孟加拉國宣告成立,定都達卡。
三、印巴戰爭的影響
通過對三次印巴沖突過程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出戰爭并沒有徹底解決兩國之間的矛盾與分歧。那么三
6
次印巴戰爭給印巴社會和國際局勢到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材料三、四,根據導學案給出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印巴:1、嚴重阻礙了兩國的經濟發展,雙方矛盾進一步加劇。 南亞:2、兩國進行軍備競賽,嚴重威脅南亞乃至世界安全。 美蘇:3、為美蘇干涉該地區事務提供了契機。 中國:4、對中國國家安全與中印邊界領土爭端影響巨大。 四、合作探究:南亞次大陸的沖突帶來的啟示
歷史學習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幫助我們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正確認識和價值判斷,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現實社會的認識上,以史為鑒。那么通過對南亞次大陸沖突一課的學習,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下面給大家一點時間,相互討論一下,一會找同學來分享自己的意見。提示大家啟示類問題的答法,可以從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1.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處的前提是彼此相互尊重
2.在確定民族國家時,要遵循大多數人民的意愿,不能實行自相矛盾的“雙重標準” 3.邊界和領土的歸屬盡早確定
4.對大國的干涉提高警惕,獨立自主解決內政問題 5.地區霸權主義也是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選修三的主題是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戰爭是殘酷的,有戰爭就會有傷亡。在戰爭中,生命是卑微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勝利。戰爭是復雜的,它在扭曲了人性的同時又展現出人性中殘暴的一面。戰爭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
上圖所示圖片為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稱號的排雷英雄杜富國。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
2003年8月4日,齊齊哈爾市一家建筑公司在施工時從地下挖出5個金屬桶,其中一個不慎被挖掘機當場挖破。在切割過程中,金屬桶內毒液外泄,多人被毒液傷害。據統計,這一事件已經導致36人中毒,其中29人正住院治療。傷勢嚴重的3人全身皮膚糜爛、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呼吸困難。經中國有關專家鑒定,這些金屬桶是侵華日軍戰敗后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毒劑桶,里面裝有劇毒芥子氣。
所以戰爭帶來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要珍愛現在的和平生活,努力維護和平,遠離戰爭。
7
七、板書設計:
一、背景
(一)印度
1、宗教沖突 2、政黨分歧 (二)英國 (三)印巴分治 (四)大國干涉 二、三次印巴戰爭 三、影響 四、啟示
八、練習題
1.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國殖民者將宗教信仰作為劃分國家的唯一標準,這一做法 A.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B.極易導致宗教對立與排斥 C.可以加強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D.有利于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2.下列史實與第一次印巴戰爭相關的是
①克什米爾王公同意加入印度②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空戰和坦克大戰③穆斯林進行“圣戰”④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得以解決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947年8月,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印度新德里附近的許多居民慌忙地登上開往巴基斯坦的火車。這些居民
A.是被印度當局強制驅逐到巴基斯坦的 B.是為了宗教信仰而被迫遷徙的 C.是被國際社會強制遷往巴基斯坦的 D.是為了逃避戰亂而主動遷徙的
4.在印巴關系史上,雙方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下列有關第三次印巴戰爭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依舊是克什米爾之爭導致了第三次印巴戰爭 B.印度意在通過戰爭肢解巴基斯坦 C.戰后南亞次大陸的政治天平明顯向印度傾斜 D.印度通過戰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5.英國殖民者對印度實行“分而治之”政策的原因是
A.印度的各民族分布相對集中,界限分明 B.印度各教派之間矛盾尖銳不可調和
C.英國企圖繼續控制南亞次大陸 D.英國和蘇聯分別支持一個教派,造成分裂局勢 6.通過三次印巴戰爭( )
8
A.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B.印巴雙方的爭端得以真正解決
C.克什米爾的前景仍然撲朔迷離 D.巴基斯坦保持了印巴分治時的領土現狀 7、材料分析題:
近年來,隨著美國發動的國際反恐戰爭不斷深入,大國關系隨之發生重大調整。印度河巴基斯坦也乘機利用美國的反恐需要積極向華盛頓靠攏,希望通過向美國提高幫助來改善對美關系,最后借助美國來壓制對方,爭取本國在雙邊談判中的砝碼,擺脫內政外交的困境。
其次,印巴雙方有意消除對抗,緩和矛盾,以進一步發展兩國經濟。近年來,印巴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一帶的持續交火除造成雙方軍事人員的傷亡外,也使當地平民大量傷亡。兩國都認識到,保持穩定、發展經濟才是國家發展的當務之急。對抗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雙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嚴重阻礙了兩國經濟的發展。
第三,從軍事上說,兩國在克什米爾的漫長邊界線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對各自國家的戰略利益都沒有任何好處。印度每年把國內生產總值的3%用于國防,而巴基斯坦的軍費開支比印度還高出一倍。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消耗了兩國的大量財力和人力。
另外,在世界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勢不可當、區域經濟和政治聯盟日趨活躍的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渴望重新啟動多年不振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自1985年成立以來,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印巴互斗而流于形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印度前總理瓦杰帕伊就痛心地說,南亞地區人力資源豐富,卻沒有進行過密切的合作,與別的把經濟聯盟比起來,“我們現在還做得很不夠”。
1、印巴關系近年來出現了怎樣的趨勢? 2、結合材料歸納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 3、試評價這一趨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