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北省,相信未來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湖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視頻實錄《相信未來》沙洋中學李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湖北省2016年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視頻實錄《相信未來》沙洋中學李楊
高二年級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荊門市沙洋中學 李楊
【選點說明】
本篇詩歌的最大價值就是喚醒與堅定;喚醒了青春,喚醒了生命的激情,讓我們深悟青春之于人生的意義。能夠抓住這個契機培養學生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就能夠達成體驗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專題目標。
【策略說明】
通過知人論世、放在時代大背景來理解詩歌深刻內涵,強調思想性;反復朗讀,突出詩歌的音樂美;品味富有彈性與張力的詩歌語言,強調人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討論法、誦讀法結合,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給以適當的提示和總結,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增強體驗,深化對青春的認識,進而誦讀,內化。
【過程設想】
食指的這首《相信未來》寫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因此講解時要介紹當時的背景來理解。在本首詩歌的教學中,重在品味鑒賞意象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情感。體悟作者在逆境中堅信未來的那份執著,激發自己,增強生命意識,熱愛生命,堅信未來,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反復誦讀本詩,從新穎的意象中欣賞詩的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食指及其詩歌創作。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理解朦朧詩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
1、誦讀中鑒賞詩句,能以自己的語言體會詩歌所蘊藏的內涵。
2、結合詩句,走進詩人食指,提升人生境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直面困難、熱愛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尋找意象,品味意境
2、詩化語言和作者感情的詩意表達
教學難點:
1、“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詩人身上所投下時代的烙印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名人名言導入:
面對仕途的失意,李白堅定信念,他高聲歌唱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面對人生的苦難,顧城向往光明,他深情地吟誦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面對生活的困頓,雪萊充滿期盼,他輕聲吟唱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今天,讓我們再欣賞一位天才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的醒世之作,那就是食指的《相信未來》
2、作者簡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才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他認為別人在背后的指點絕對損傷不了一個人格健全的詩人,于是他用“食指”為筆名,以表達自己的抗爭與解嘲。
3、學生自由誦讀、教師范讀:
要求:劃分詩歌的節奏,標記詩歌的情緒。
4、時代背景:
1968年底,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全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1700萬青年學生先后離開城市,來到邊疆和農村,這其中絕大部分是“文革”初期積極投身于運動的“紅衛兵”。艱苦的生活環境、背井離鄉的惆悵和一輩子扎根農村的憂慮,在這種幻滅感和挫折感下,知青們開始用文字來傾吐心聲。數量最多的是詩歌,這意味著,“文革”中的“地下文學”,其主干是“地下詩歌”。當時,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大概就是 郭路生的《相信未來》。
二、解讀意象,品味鑒賞詩歌之意境美。
1、詩中用哪些形象來表現生活的苦難的?
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貧困、落后
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鮮亮而黯淡,由熱情而失意,
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由飽滿而枯竭的經歷,激起了人們對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聯想
2、從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是怎樣的?
貧困、落后、混亂
1968年正是文革從開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個瘋狂動蕩、人性泯滅的時代,狂熱、血腥、暴力、貧困、迷惘、絕望充斥著整個中國。(著名作家秦牧曾這樣評述文革:“這真是空前的一場浩劫,多少百萬人顛連困頓,多少百萬人含恨以終,多少家庭分崩離析,多少少年兒童變成了流氓惡棍,多少書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勝古跡橫遭破壞,多少先賢墳墓被挖掉,多少罪惡假革命之名以進行!”
所以詩人面對的苦難,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整個時代的、民族的苦難!
3、詩人是如何面對巨大的苦難的?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在絕望中依然用純潔、質樸的情懷憧憬美好未來,依然懷著未來的堅定執著的信念,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劇感。
4、第三節如何正確斷句?
“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系。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 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5、體會本詩前三節反復手法的運用,如何讀?
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三、結合背景,拓展延伸作者之人格美。
1、前三節寫我是怎樣“相信未來”的,后三節寫為什么要“相信未來”,探討詩人堅定相信未來的理由。
明確:首先,詩人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能“撥開歷史風塵”,“看透歲月篇章”。“睫毛”“瞳孔”兩個意象承“眼睛”而來,形象地描繪出未來人思考的神情,而“撥開”和“看透”又歌頌了人類智慧的偉大,詩人“相信未來”的原因就寄托于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詩人不在乎人們對我們肉體和經歷的褒貶。“腐爛的皮肉”“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三個具體的形象或神情,傳遞著現實人們的種種苦態;“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四個細節,呈現出人們對過去歷史種種評價的表情,形象傳神,用筆精當。再次,詩人堅信未來“人們對于我們的脊骨”“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中體現出來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2、最后一小節詩人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明確:最后一節呼喚人們帶著對未來的信念去努力,去熱愛,去生活。
詩的最后一節,用熱情的呼告,滿懷激情地鼓舞人們“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詩以無可反駁的氣勢,無所畏懼的精神,向苦難的現實宣戰。對“未來”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陽那樣噴薄而出,強烈地震撼著每一位讀者的靈魂。
3、由文識人- -這是怎樣一位詩人?
明確: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才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 這些寫于六、七十年代動蕩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么完美,那么讓人激動。
四、再誦詩歌,涵詠吟唱詩歌之音樂美。
1、師生共同從節奏和情感兩方面制定這首詩的朗讀計劃。
2、男女分角色朗讀
五、延伸拓展,深化思想。
相信未來不僅對一個人很重要,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很重要。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面對洪水的襲擊,面對非典的肆虐,面對地震的到來,面對泥石流的爆發,中國人民不拋棄,不放棄,心存希望,堅定信念,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這讓我想起了溫總理那擲地有聲的話語……
六、教師總結。
有人評價說:“他在他的時代里,獨立承擔了一位大詩人所應承擔的。”通覽食指的詩作,雖然我們感受更多的不是輕松而是壓抑,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但在那壓抑和痛苦中我們也看到他無時不在渴望和憧憬著光明以及他為理想和光明而奮斗、而掙扎的身影。在那樣一個不堪回首的年代,詩人呼喊出相信未來的心聲,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信未來,是一種溫暖,是一種信仰,又是一種抱負!更是一種力量!
七、板書設計
走進詩人→相信未來→個性高尚
↓
熱愛生命
【個人簡介】
李楊,80后,中共黨員,畢業于華僑大學,研究生學歷。參加工作6年,現為荊門市沙洋中學語文教師,沙洋縣作協會員,沙洋縣政協委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