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寡人之于國也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湖北省 - 武漢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1.研讀文本,勾畫出談及“民不加多”的語句,理清文脈,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張。
2.合作探究,深刻體會,分析人物的觀點和情感,賞析孟子邏輯嚴謹、氣勢酣暢的論辯藝術,認識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2學情分析
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如何知道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實現教師“授之以漁”、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根據班級學生特點,本教學設計主要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
3重點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辨,站在現代思想與智慧經典的契合點上理解孟子思想。
2.批文入情,反復誦讀,感知文本的內容、節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語言的魅力,豐富語文素養。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寡人之于國也
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孟子,有沒有哪位同學說說你所了解的孟子?
活動2【講授】課文探究
1.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其具體做法是什么?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②孟子哪些話是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③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活動3【講授】課外延伸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討論一:如果你是當時的“民”,你會依附于梁惠王嗎?為什么?
明確:不會。因為:第一,“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意味著人民生活不安定。第二,“王好戰”,意味著社會動蕩不安。第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意味著社會不解困濟貧,人民憂患不安。
討論二:梁惠王喜歡的“民”一般屬于哪一年齡層次?為什么?
明確:梁惠王喜歡的是青壯年,因為他“好戰”。“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兩句話值得我們思考:“河內”鬧饑荒,把“民”移到“河東”,為什么還要把一些糧食移到“河內”呢?這說明“河內”還有一部分人需要糧食吃,他們會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戰”,梁惠王看中的自然是青壯年。青壯年需要移到糧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饑荒之地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說:“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裝的只是適合作戰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適合行軍的壯“民”。顯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圍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2.理解孟子心中的“民”
思考一:如果你是當時的“民”,你能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嗎?誰可以招致天下之民呢?
明確:可以,孟子。孟子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思考二:孟子心中的“民”與梁惠王心中的“民”的內涵是一樣的嗎?
明確:不一樣。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的范圍廣、概念清。孟子明確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體而明確。在孟子心中,“民”涵蓋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正是因為二者對“民”的理解不一樣,才有不同的行為主張。
思考三:孟子言下的“民”對梁惠王有何益處呢?
明確:孟子所言之民,指天下百姓,包括老人、小孩以及青壯年。老人和小孩是青壯年的牽掛,青壯年是老人、小孩的依靠。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如果需要青壯年服兵役,最起碼應該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這樣他們才肯在戰場上為君王賣力、效忠。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我們都可以發現孟子的“全民”思想才真正有利于國家的穩固與長治久安。
四 二讀課文,析“道”理(體會孟子的“經世濟民”思想)
探討一:孟子的哪些構想是你希望看到的?
明確:首先,“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資源,合理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物質生產。它解決了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保證了老百姓的生存權。其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實際上是要不斷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要讓百姓也享受到富貴人家所能享受的“帛”和“肉”,這實際上就是身份平等權。第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是說在物質的基礎上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水平,這保證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權。孟子的這些構想可以讓百姓不僅活下去,而且還能活得好,活得有意義、有品位。他能讓百姓不僅享有生存權,而且享有身份平等權、受教育權。這些都是“民”應該擁有的權利,同時也是梁惠王推行“王道”的重要辦法。
探討二: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什么?
明確: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標志是“養生喪死無憾”,這意味著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都有歸屬感。“王道之成”的標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這意味著通過社會教育,百姓特別是老人這一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幸福指數增高了。
探討三:“王道”與“民本”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孟子雖然提出了“王道”的思想,但落腳點卻是“民本”思想。只不過他是要借助“王道”達到“經世濟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擁有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孟子那顆匡世濟民熱血沸騰的心。他心憂天下,胸懷博大。在這一點上,他穿越千年歷史,照亮夜空,懸在我們頭頂的永遠是那偉大的靈魂。
讓學生讀課文第四段“不違農時”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要讀出氣勢,讓人感受到圣人的那份巨大的感召力。
品評一:孟子為什么要用“戰喻”來講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張?
明確:孟子聽了梁惠王的言論,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與顧慮,明白了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國強兵,梁惠王盡心于民的目的無外乎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在這一點上,他與其他各國君主是一樣的。孟子同時又意識到在當時戰亂頻繁的時代,每個諸侯國都逃不出爭霸角逐的格局。戰爭是當時君王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孟子自然也不能離開戰爭這個話題而言其他。拿戰爭打比方說事再妥當不過了,能激發梁惠王的興趣。這是其一。其二,“戰喻”可以直抵問題的實質。
品評二:“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此”指代什么?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此”指代的是“五十步笑百步”。在這里,為什么不是“零步笑五十步”而是“五十步笑百步”呢?逃五十步者和逃百步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而逃零步者與逃五十步者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個逃了,一個沒有逃。如果跟“移民”政策對應著比較,很容易看出,鄰國也曾有“移民”政策。可見,當時諸侯各國基本上都采用相同的應對災荒策略。因此可以更進一步看出,當時各個諸侯國都以武力爭霸作為強國方針。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諸侯王如果只認識到武力爭奪這一點,要想戰勝鄰國基本上是無望的。這就需要謀求新的道路,那就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因此要在“民”上下工夫。首先應該認識到“民”的豐富內涵,從而形成“民本”思想,在這個基礎上,先養民,再教民,從而構筑和諧的社會。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位政論家的風采:在宣揚自己政治思想主張的過程中,步步深入,層層逼近,讓人心悅誠服。
孟子對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繼承和發揚?
繼承:孔孟二人都反對武力征伐(和、安),提出富國安民的治國思想,主要教化。
發揚: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統治者),以此作為“使遠人來”的手段,而孟子的“仁政”重“養民”,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進步之處在于更了解民眾疾苦,承認民眾的力量(民本思想)。
孟子實行王道的最終落腳點是民本思想,最終達到經世濟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是擁有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治理國家,富足百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在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當代中國,遠在2300多年前的孟子的王道思想仍然熠熠生輝。最后齊讀課文,再次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偉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