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陶淵明,雜詩十二首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湖北省孝感高級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掌握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字詞大意,能翻譯詩句并領悟詩人情感。
2. 掌握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字詞大意,能翻譯詩句并領悟詩人情感。
3. 通過對以上兩首詩歌的學習,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兩種解讀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兩把解讀詩歌的鑰匙。 教學過程
導入:你對陶淵明了解多少? 一、 知其人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由外祖父撫養長大。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他不僅學習了《老子》《莊子》,還學習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以類的書籍。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兩種不同的志趣。
創作背景:《雜詩》是在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淵明50歲時所寫,共12首,此為其中第二首。此時他已歸耕田園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中,他感到獲得了自由,心情舒暢,寫下了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渾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露出個中消息。 二、 讀其詩
請一位學生朗讀全詩(正音),找出能概括全詩情感的詞語——“悲凄”
帶著“悲凄”的情感,自由朗讀全詩 全班齊讀,體會情感 三、 品其意 提示:方法運用
1.結合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和思想來理解。
2.通過對詩句、文辭的準確解讀,來窺見作品意旨、作者情感。
3.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情感融入欣賞過程中。 (一)小組合作、探究:請結合預習,理解每一句詩的大意,談談你在品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及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1、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
東嶺升起——寫時間的流逝,渲染了一種月出東山的悲涼、孤寂的氣氛,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2、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
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色調冷清素淡,感情悲涼 3、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
涼——寫出了生活的孤苦,關鍵詞“冷” 4、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
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為什么睡不著? 5、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
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聯想: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表達了孤獨的情感
6、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
志卻得不到伸展——壯志難酬、無奈 7、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想到這些就覺得十分悲凄,
直到天亮都不能平靜下來——孤獨、壯志未酬、時光飛逝、無可奈何、失落,無限蒼涼之感躍然紙上。
總結:通過剛才的解讀,我們知道了,這首詩的主旨是表達了時光流逝、有志未騁的悲戚之情。我們剛才通過解讀每句詩的含義去推究詩歌主旨的方法就叫“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說我們在解說、欣賞詩歌的時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詞,更不能就個別字眼去理解詩句,而應該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
(二)你如何理解陶淵明的人生選擇?
三仕三隱,動搖糾結,恬淡灑脫的背后是無奈。
當我們了解了他的生平和經歷,了解了他所生活的環境,設身處地地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我們就能把握一個全面的、立體的陶淵明,也就能夠理解他的壯志難酬,他的無可奈何,這種欣賞詩歌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四、 用其法
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自主賞析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1、作者介紹
鮑照(約416----470),字明遠,南北朝人。出身貧寒,雖才華出眾,卻一直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曾做過劉宋的侍郎、參軍,后死于亂軍中。鮑詩氣骨勁健,語言精練,辭采華麗,常常表現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七言樂府尤受后世推重。 2、背景介紹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學生自由討論并回答
明確:本詩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的懷才不遇,抒發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
五、 作業
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自主賞析本單元的詩歌《蜀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