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矛盾沖突,小說創作中的運用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第五單元矛盾沖突在小說創作中的運用-湖北省 - 荊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第五單元矛盾沖突在小說創作中的運用-湖北省 - 荊門
1
教學設計:矛盾沖突在小說創作中的運用
教材分析:本課是《外國小說欣賞》第五單元“情節”這一話題中“情節運行的動力”這一部分的內容。情節運行的動力事實上就是推進情節發展的因素,這是 高考中一個比較常見的考點。突發性事件、危機爆發、細節、景物、人物的性格等都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但推動情節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哪里?我想還應該歸結于小說中矛盾的設置。所以,本課我大膽地打破了教材中原有章節的構設,而從“情節運行的動力”本身出發,對矛盾沖突的概念,設置方式和在小說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地思考與發掘,以期讓同學們從根本上對小說情節的運行動力有一個粗淺地了解。
教學目標:
1、了解矛盾沖突這一概念的意義及作用。
2、結合小說文本分析矛盾沖突設置的方法及在小說情節運行方面的作用。 3、感受矛盾沖突在小說文本中突顯人物形象及傳達小說家創作意旨的作用。 4、在小說創作中感受矛盾沖突的設置方法及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常常發生矛盾甚至引起沖突,有時候人的內心也常常發生矛盾。生活中的矛盾讓人厭煩,但是在小說創作中,小說家卻將之視若瑰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外國小說欣賞》第五單元情節這一話題中情節運行的動力——矛盾沖突——在小說創作中的運用。 二:學習目標:(ppt展示)
1、感受矛盾沖突在小說情節運行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2、學習小說家在小說中運用矛盾沖突建構小說的方法,并指導我們的寫作。 三: 矛盾沖突的概念及作用
詞典義:矛盾具有相互對立的特性;沖突是指矛盾表面化,發生激烈爭斗。 矛盾沖突作為一個文學詞匯,常被解讀為向對立雙方的人物及其行為提供力量,以便促成或激發故事的情節(學生齊讀)。
矛盾沖突是小說中情節運行的動力,是小說形成情節的基礎。小說中的矛盾沖突往往與情節的展開同步進行。
小說中的矛盾沖突在小說中具體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和人內心的矛盾。
四:小說中最常見的矛盾沖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在情節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清兵衛與葫蘆》這篇小說,下面我們就以這篇小說為例看看小說家是如何設置矛盾沖突的。 1、(1)抓住小說的情節主線,梳理小說情節(小說以清兵衛與葫蘆的關系為主線)開端:清兵衛癡迷葫蘆
發展:清兵衛發現好葫蘆并帶到了學校 高潮結局:沒收葫蘆、砸碎葫蘆
尾聲:清兵衛放棄了對葫蘆的愛好,轉而愛上繪畫
2
(2)跟隨情節的展開,小說設置了幾組矛盾沖突?這幾組矛盾沖突對小說情節的運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開端:清兵衛癡迷葫蘆(可是父親對清兵衛的審美眼光嗤之以鼻)
發展:清兵衛發現好葫蘆并帶到了學校(教員痛恨當地人對葫蘆的喜好) 作用:a在開端與發展部分,作者設置了兩處矛盾沖突,使情節運行速度放緩,造成了小說情節上的搖擺,使得情節跌宕起伏。這些矛盾自然引起讀者對清兵衛命運的深深擔憂,產生閱讀期待。
b高潮部分,兩種矛盾收緊,先后爆發,一種矛盾引爆了另一種矛盾,加快了小說的運行節奏。在矛盾推動下,小說形成高潮,讀者在此被深深震撼,清兵衛在重重矛盾爆發下的處境喚起讀者深深地同情。爆發之后,悲劇成為定局,矛盾得到解決,小說走向結局。
這兩種矛盾呈現出一種并列運行的方式。這是一種縱向疊加式的矛盾沖突運用法。
(3)這種矛盾疊加的設置方式有何妙處?
矛盾越是復雜,力量對比越是懸殊,主人公的處境也就越是可憐
高潮處兩種矛盾沖突交匯,相繼爆發,使得矛盾爆發處情節頗為緊張,小高潮連著大高潮,讓讀者的心也隨著清兵衛的命運起伏,最后結局的反轉也就更增加了清兵衛的悲劇性。
2、小說家通過矛盾沖突的解決可以向我們傳達他的創作意旨。但是我們細思,教員告狀,父親砸了清兵衛所有的葫蘆,小說中的矛盾沖突是不是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了呢?這種沖突該如何解決?由此可見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清兵衛與父親的這種沖突其實在根本上并沒有解決,因為在小說的尾聲,我們發現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清兵衛愛上繪畫,可是父親又開始嘮叨了。細思清兵衛與父親的矛盾并不只是對葫蘆的審美方面存在矛盾,而是清兵衛的個性發展需求與父親對孩子個性發展的限制之間的矛盾,強制打壓并不是一種好的處理矛盾的方法。所以小說在此創作意圖得以彰顯——作家認為孩子的愛好與個性不可能完全被扼殺也不應該被扼殺,只有尊重孩子的個性,才能回歸教育的本質。 五:有時這種沖突表現為人物內心的沖突。 2008 年高考全國卷Ⅰ滿分作文《最貴的捐贈》:
在去捐贈的路上, 不少人都沉默著, 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 不說話, 腳步卻在不斷地加快。5·12 , 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我拉了拉有些松掉的繩子,嘆了口氣, 轉頭卻撞上了一對母女。母親將一大床嶄新的被子放在了地上, 低著頭似乎在跟女兒說些什么。因為好奇, 我放下了我的贈品, 湊了過去。 小女孩漲紅了臉, 手指不停地摩挲著她懷里的洋娃娃, 眼淚不停地打轉。 “發生了什么事?”我探頭問道。
母親抬起頭, 無奈地看了我一眼: “你看這孩子,明明說好要把自己最喜歡、災區兒童最需要的東西拿來捐, 可她卻只拿了一個舊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道: “現在的孩子, 真的是……”未等我想完, 小女孩開了口: “可是, 災區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舍不得送給他們呀。”
“有什么舍不得呀?”母親似乎生氣了, “地震讓他們失去了那么多, 你只是捐了一樣東西, 有什么呢? 媽媽以后再給你買呀。”
“可是, 可是……”小女孩擦著眼睛, 小臉越來越紅, 小嘴撅著, 一直說不出話來。
我看不下去, 接著母親的話說: “是呀小妹妹,災區的小朋友多可憐啊, 他們
3
的家沒有了, 甚至親人也沒有了, 而我們只是把自己身邊的一些東西捐給他們罷了, 即使是你不要了的東西, 也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幫助呀。”
誰知我剛說完, 小女孩急了, “什么不要了呀,那樣東西我一直都要的! 要的!”她跺著腳, 滿臉通紅地說。
“要的也不行, 走, 回家拿去!”母親喊道。小女孩被她媽媽嚇了一跳, 低聲說: “真的要捐那樣東西嗎?”母親和我認真地點了點頭。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頭來,說道: “那??不用回家拿的, 走吧。”
到了捐贈點, 母親把被子拿給志愿者后, 低頭對小女孩說: “你的東西呢?” 小女孩抬頭看著媽媽, 過了好久, 把媽媽拉了過去。 “叔叔,”小女孩對志愿者說,“我捐媽媽。” 全場嘩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頭, 小聲地哽咽道: “地震了,好多小朋友沒有了媽媽, 他們好可憐啊。我想, 他們最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媽媽呀……”說著, 眼淚掉到地面, 濺起的灰塵形成了一朵美麗的小花。
母親跪了下去,緊緊地抱住了女兒,抱得好緊好緊。
思考:小說中運用了哪些矛盾沖突?兩組矛盾沖突間呈現一種怎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母親與小女孩的對話,老師表演“我”) 同桌之間討論:小說描寫了女兒內心的矛盾沖突,小女孩的母親因為誤解而與小女孩發生的沖突。兩種矛盾沖突互相作用,一起推動情節發展。同時也因小女孩內心沖突的結束而結束。
兩種矛盾呈現出一種互相依存,并行發展的運行方式。我們稱之為共生共存式。 六、小說中的矛盾沖突還可以表現為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沖突。
1、觀看影片《老人與!,梳理這部分的情節,談一談電影片段中有哪些矛盾沖突?這兩種沖突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作者這樣設置矛盾沖突有何妙處? 明確:電影片段設計了兩種矛盾沖突,分別是老人與馬林魚的沖突和老人與鯊魚的沖突。兩種矛盾先后出現,前一處矛盾的消失成了后一種矛盾產生的直接原因。
和學生一起歸納兩種矛盾沖突設置的方式——橫向發展式。
妙處:矛盾沖突成為了故事與故事銜接時一個絕妙的點子。這樣處理讓文章的情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一個驚險的對抗片段結束,老人耗盡力氣終于捕獲了馬林魚,讀者的心情剛剛得到平撫,可新一輪的矛盾馬上出現,讀者的閱讀興趣再次被喚起,老人的命運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這樣處理讓情節跌宕起伏,動人心弦。 2、小說最后以馬林魚最終被鯊魚分食殆盡,老人僅帶回一幅巨大的魚骨架結局,這是說明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人的努力是無效的,老人還是以失敗告終了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拜讀了原文,結果我發現其實在文章開頭作者還設置了一處矛盾沖突,因老人84天出海都沒捕到魚,小男孩馬諾林的父母認為老人沾染了霉運,不再同意馬諾林跟隨老人出海。這個沖突在小說的結尾得到了解決。雖然老人只帶回了一具巨大的魚骨架,但這也成了老人捕獲了如此巨大的馬林魚的明證,因此馬林諾的父母終于同意馬諾林繼續跟隨老人出海,馬諾林也決定以后一定要學會老漁夫身上的所有本領。
歸納:揭示主旨——贊美老人身上不放棄努力拼搏的硬漢精神。
七:寫作訓練:以“周末6歲的表妹小美(表弟小強)來到姐姐(哥哥)文文家,她
4
一眼就看中了文文床頭的一個布娃娃(一架飛機模型),死活要帶回家…….”為開頭續寫故事情節。寫完小組交流,看看哪個小組推薦的作品情節最精彩。
八:小結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以一種積極的心態 去面對,以寬容為柄,智慧為劍,任何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希望這節課能為同學們鑒賞小說、創作小說打開一扇窗口,讓同學們以此為契,悅讀小說悅創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