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溫州市,5的乘法口訣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2016年溫州市小學數學優課評比二上 《5的乘法口訣》(蒼南吳小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2016年溫州市小學數學優課評比(附課件+教學設計)二上 《5的乘法口訣》(蒼南縣華陽學校吳小姿)
《5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
蒼南縣靈溪鎮華陽學校 吳小姿
【教學內容】人教2011課標版二上P52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能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會用5的乘法口訣熟練口算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5的乘法口訣編制過程,感悟口訣編制方法,建立口訣模型。
3.在解決問題中體會學習乘法口訣價值,感受乘法口訣的簡潔美。
【學情分析】
本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之后第一次學習乘法口訣,學好本節內容將為今后學習口訣打下基礎。作為乘法口訣教學的起始課,學生的起跑線在哪兒?為了確定符合學生目前思維水平的教學目標,筆者選取了農村學校128位學生和城鎮學校136位學生進行了前測。學情前測單設計如下:
前測后,筆者對264份前測單進行了批閱、整理、分析,反饋如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編制并熟記5的乘法口訣,建立口訣模型。
教學難點:找出口訣中的規律,感悟口訣編制方法,建立口訣模型。
教學關鍵活動:
基于以上學情,本課核心問題應聚焦在哪兒?筆者嘗試以單元備課的視角進行備課,將教學關鍵活動定位如下: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認識到計算幾個幾相加的問題在生活中是存在的,熟記幾個幾是多少可以迅速、準確地計算出乘法的得數,感受到學習口訣的價值。
2.在創編5的乘法口訣和尋找口訣蘊藏規律的過程中,感悟編制口的方法,建立口訣模型,為今后口訣教學打下基礎。
3.溝通口訣與算式的聯系,在練習中強化口訣與算式的一一對應,形成技能。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活已有經驗,初步認識口訣
1.借助學情前測,復習乘法的意義。
(1)出示素材:學情前測問題一。
談話:小朋友們,還記得上課之前我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小調查嗎?這是我們班小朋友的幾種做法,一起來看看。
投影展示:學生主要有以下方法。
(2)交流反饋。
A.出示:用加法列式的方法,學生直接判斷對錯。
B.出示:用乘法列式的方法,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借助多種經驗,探究乘法算式結果。
追問:這里的15,你是怎么算出來的?(指著乘法算式“3×5”)
得出:根據乘法的意義,用連加得出結果。5+5+5=15 或3+3+3+3+3=15。
3.交流情感體驗,激發學習口訣需求。
提問:如果每次計算乘法算式的得數都要這樣做,會有什么感受?除了連加,還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能又快又對地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數?
得出:可以用乘法口訣計算。
追問:計算“3×5”,可以用哪句口訣?(三五十五)
4.了解口訣來源,加深對口訣的認識。
介紹:乘法口訣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古人為了方便計算乘法,就編出了乘法口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5.引導溝通比較,感悟口訣編寫方法。
(1)溝通:乘法口訣與算式、圖之間的聯系。
提問:這句口訣與乘法算式有什么聯系呢?
3×5=15 三五十五
思考:口訣中的“三”“五”“十五”分別表示笑臉圖中的什么?
(2)比較:這句口訣與這個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得出:口訣用漢字書寫;省略“=”和“×”。
6.反思小結,體會口訣編制意義。
提問:“三五十五”這句口訣有什么用?
得出:能更快口算乘法。
小結:是的,有了三五十五這句口訣,以后計算3×5就不用連加了,可直接用口訣得出結果。
提問:這句口訣還可以計算哪個乘法算式?(5×3=15)
7.揭示課題:5的乘法口訣。
設計意圖:口訣的編制建立在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該環節以前測單問題一為素材,復習乘法意義后,激活已有經驗,探究乘法算式結果計算方法,激發學習口訣需求。再以“三五十五”為扶,溝通乘法口訣與算式、圖之間的聯系,感悟口訣編制意義和編寫方法。
活動二:經歷編制過程,建立口訣模型
1.借助學情前測,再次編寫口訣。
(1)出示素材:學情前測問題二。
談話:除了“三五十五”,5的乘法口訣還有一些。課前小調查中,大部分小朋友是這樣編的,我們來看看。
投影展示前測作品:課前大部分孩子寫的是關于5的乘法算式。
談話:課前大家寫的與今天編法有什么不同?你能把這些乘法算式也編成像“三五二十”這樣的口訣嗎?
補充板書:1×5=5,2×5=10,4×5=20,5×5=25
(2)學生活動:再次編寫口訣。
(3)投影展示:不夠簡潔的;中間有“得”;寫成“五五二五”的。
(4)交流反饋:重點引導比較與規范口訣編制的不同。
2.尋找口訣規律,快速記憶口訣。
(1)齊讀口訣,感悟規律。
(2)提問:仔細觀察,你發現5的乘法口訣里藏著什么規律?
得出:每句口訣的前一個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每句口訣的第二個字都是“五”;5的乘法口訣有5句,口訣的前半句都是相乘的兩個數,后半句是相乘的結果;相鄰兩句口訣結果相差5。
(3)根據規律,記憶口訣。
提問:你覺得哪句最難記?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得出:根據口訣含義記憶;重點引導運用相鄰兩句口訣關系記憶。
記口訣:自由讀、記5的乘法口訣。
游戲:師生、生生對口訣。
3.根據編寫口訣,寫出對應乘法算式。
補充板書:5×1=5,5×2=10,5×4=20。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在前測基礎上再次編寫口訣,經歷由不規范到逐步規范的過程。在編制口訣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經歷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通過編寫口訣和尋找口訣規律,感悟編制口訣的方法,建立口訣模型,為今后口訣教學打下基礎。
活動三:靈活運用口訣,感受口訣價值
1.先想口訣,再填空。
快速搶答。重點處理:
(1)結合“5×3=15”和“3×5=15”指出:編口訣時一般把小的乘數放在前面,大的乘數放后面。為了記憶方便,這兩個算式可以編成一句口訣“三五十五”。
(2)4+4+4+4+4=?學生搶答后,追問:你怎么想到“四五二十”?
2.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引入:其實,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你會發現5的乘法口訣就藏在我們身邊。你看!
(1)小兔子拔蘿卜。
學生獨立在練習紙上完成,交流反饋。
(2)看圖寫算式和口訣。
學生獨立在練習紙上完成,交流反饋。
重點引導青蛙跳格子題,得出:“5個3”可用口訣“三五十五”快速計算。
(3)將上題巧克力問題改編,學生快速計算:一共有幾個巧克力?
變式1:增加一行。 列式:5×5=25(個) 口訣:五五二十五
變式2:每行個數不完全相同。
獨立完成,交流反饋:
7+5+5+5+3=25(個)
或5×5=25(個) 口訣:五五二十五
追問:“五五二十五”,你是怎么想的?
(4)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也能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
同桌交流,全班反饋。
設計意圖:主要設計兩個層次練習。第一層次是快速搶答,通過練習,鞏固乘法口訣與乘法算式的一一對應,形成技能。第二層次是綜合練習,把解決問題和乘法口訣運用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認識到計算幾個幾相加的問題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到學習口訣的價值。
活動四:回顧編制方法,積累學習經驗
1.回顧:閉上眼睛靜靜地回憶一下,關于5的乘法口訣我們是怎么編出來的。
2.小結:5的乘法口訣只是口訣城堡中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可以用今天所學的的方法去編寫更多的口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5的乘法口訣太簡單了,公開課怎么上?”磨課前組內一位老師如是問。的確,學生對學習5的乘法口訣困難不大,一方面是人教版編排5的乘法口訣采用的是“小九九”,學生容易記;另一方面由前測發現學生之前已經積累了一些數學活動經驗,有些學生課前已會背誦或用算式表示乘法口訣。“那本次研討課與同類課相比,我又有什么亮點和特色?”細細斟酌課堂變革趨勢發現,現今的教學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為本。那本課能否基于學生經驗,對接孩子學習邏輯,從而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呢?我嘗試著……
一、關注學生的真實疑難
通過學情前測,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有連帶關系的,我們需要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筆者在準確把握學情基礎上,關注學生的真實疑難,將核心問題聚焦如下:
疑難1:課前根據乘法的意義亦能計算乘法算式的答案,為什么還要學習乘法口訣?
疑難2:前測發現,部分孩子課前雖會背口訣,但不會自覺運用于乘法計算,怎么辦?
疑難3:乘法口訣與乘法算式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如何編制口訣?
二、順著孩子的思維而教
學生的思維狀態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學習方式的選擇。所以,在教學之前,如果教師能夠較好地掌握學生的思維狀態,將會為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提供有力的依據。借助學情前測把握孩子現有思維狀態基礎上,筆者針對孩子的疑難之處,借助學情前測單,順著孩子的思維而教。
疑難1和疑難2對策:
借助學情前測問題一,復習乘法的意義后,我指著算式3×5追問:這里的
15,你是怎么算出來的?交流中發現孩子們都是將其轉化為3個5連加或5個3連加計算出結果的,看來即使課前一部分孩子已會背誦5的乘法口訣,但他們不會自覺地將口訣與算式進行匹配,運用口訣快速進行口算。因此,我先通過交流激發孩子學習口訣的需求,再溝通口訣與算式的聯系,在練習中強化口訣與算式的一一對應,形成技能。在解決問題中學生認識到計算幾個幾相加的問題在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只有熟記口訣才能更快速、準確地計算出乘法的得數。
疑難3對策:
其一,介紹口訣來源,加深對口訣的認識;其二,溝通乘法口訣與乘法算式、
直觀圖之間的聯系,理解口訣含義;其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口訣編制過程由扶到放。借助學情前測問題二,先出示孩子編寫的乘法算式,讓孩子對課前編寫的作品進行自我修正,經歷口訣的建模過程。接著,讓孩子去尋找5的乘法口訣中蘊藏的規律,感悟口訣編制方法。最后根據規律記憶口訣。有的孩子利用口訣含義記憶,有的根據相鄰口訣之間關系記憶,這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口訣打下基礎。
本次教學,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不斷思考與開掘,在生生、師生之間對話以及與自我的認知不斷修正的過程中,完成了對“5的乘法口訣”的自主建構過程。
“磨課·磨人”的日子終于結束了,但思考并未畫上句號。只有基于學生經驗,對接孩子學習邏輯,才能順學而導,實現以學定教。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借助學情前測準確把握學習起點,順應學生需要,靈活地把課堂教學向橫向與縱向延伸。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也定會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