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前后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前后”陜西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前后”陜西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感知“前后”的關系。
(2)培養學生用“前后”描述物體位置關系的習慣,體驗“前后”的相對性,建立“前后”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讓學生多種數學活動,讓學生從各種角度來感知“前后”的含義。
(2)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學前班,受過一些學前教育,在生活中對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有簡單的體驗,但卻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而且對物體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也毫無體會。
相應對策: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景中,描述物體的“前后”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體會物體“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4新設計
《前后》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洋縣青年路小學 鄧超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感知“前后”的關系。
(2)培養學生用“前后”描述物體位置關系的習慣,體驗“前后”的相對性,建立“前后”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讓學生多種數學活動,讓學生從各種角度來感知“前后”的含義。
(2)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 教學內容、教材分析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前后》。
2.教材簡析:
《前后》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章節中的第一課時,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本課教材借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情境,使學生理解物體“前后”的概念,認識“前后”方位。學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學好這部分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關鍵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景中,描述物體的“前后”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體會物體“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關鍵: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體驗其相對性。
三 、教學對象分析
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學前班,受過一些學前教育,在生活中對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有簡單的體驗,但卻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而且對物體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也毫無體會。
相應對策: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四 、教學策略及教法、學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著這一理念,我在講授這節課時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通過大量感性、具體的材料,讓學生經過感知、觀察、交流并結合自己的經驗,逐步抽象、建模。所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
五 、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主要在需要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拓展練習的時機使用。多媒體的使用,把靜態畫面變為動態情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對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終為實現教學的整體目標服務,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六 、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 創設情景 定向鋪墊
1. 師生互動,讓學生初步感知“前后”。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板書課題。
2.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好消息,今天森林里要舉行一場運動會,同學們想去森林運動會上看看嗎?
那我們就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吧。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進行表達,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數學很有趣。)
(二 )合作研討 探究新知
活動一:“百米賽跑”。
1 師:緊張的“百米賽跑”馬上就要開始了,看,運動員入場了。參加比賽的都有那些小動物呢?
學生看圖口答。
2.在它們賽跑時我們為它們加油好不好?
(課件演示:“百米賽跑”情景圖)
3. 根據畫面上小動物們的前后順序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交流。
(為了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在這里設計了“森林運動會”這一充滿了童趣的情境。小動物和童話是6、7歲的孩子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在興趣的陪伴下自主地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幫小動物提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習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活動二:“卡丁車比賽”。
1.師:“百米賽跑”比賽結束了,更緊張的卡丁車比賽也進入了沖刺階段,我們快去看看吧。
(課件演示:卡丁車比賽)
2.根據畫面完成課本60頁“填一填”,并指名匯報。
3.請學生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用“前后”描述各賽車的位置和順序,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前后的意義和相對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改變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前后的意義和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可變性。)
活動三:游戲互動。
1.“站排游戲”。讓學生在站排的過程中,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前后”的知識,并且滲透“基數”和“序數”的概念。
2.“沙場點兵”。老師和全體學生互動完成游戲,在游戲中鞏固“前后”的知識。
(有趣的游戲中學生不但放松的身心,又進一步加深了對前后的理解,體會了前后的相對性。)
(三)訓練拓展 建構延伸
訓練一:去動物園
(課件演示:“去動物園”情景圖)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學生交流后口答書上提出的問題。
訓練二:購票。
(課件演示:“購票”情景圖)
學生看課件回答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學習數學,終歸要服務與生活。在本環節,利用小朋友乘公共汽車到動物園,在門口排隊買門票這樣兩個生活場景。來繼續鞏固學習關于前后的位置關系等一系列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前后“僅僅當作一個單純的數學知識來傳授,而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社會生活經驗,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真正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
(四)數學故事《新龜兔賽跑》。
(課件演示:“龜兔賽跑”)
看圖講一講故事,用前、后來描述龜兔在賽跑過程中上山和下山的位置。
(通過讓學生講數學故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加深理解“前后”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總結評價。
談收獲,自我評價。
(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它們感受學習的樂趣,體會收獲的喜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