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四年級上冊第17課爬天都峰 第一課時_河北省秦皇島市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17課爬天都峰 第一課時_河北省秦皇島市
四年級上冊第17課《爬天都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級、鏈”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會寫“級、鏈”等9個字。
2.知道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一件事,學會抓住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把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
【教學重點】學會抓住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把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題入手,了解體裁。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了解“天都峰”。
2.明確體裁:根據課題判斷這篇文章是寫景的還是記事的?(記事,生談理由)
課題中“爬”字很關鍵,提示本文寫的是爬天都峰這件事。
二、品讀開頭,明確要素。
出示開頭:(指名讀)
“假日里,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
1.你從開頭中知道了什么?(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開頭只用了短短一句話就把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交代清楚了。這種開頭的方法在記敘文寫作中是很常見的。
2.列舉類似開頭方法。
出示第一課《觀潮》開頭: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觀潮》
出示一位同學記錄新學期的開學典禮時候的開頭:
星期一早晨,我們在操場上舉行了新學期的開學典禮。
3.發現開頭共同點。
比較一下,這三個開頭有什么共同點?(都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簡潔明白,開門見山、提示主要內容)
4.鏈接生活,運用方法。
在 “趕大集、逛超市、去游玩、開運動會”中選擇一個題目,試著說一個開頭。(指名學生回答)
預設:星期天,媽媽帶我去超市購物。
周五下午,學校在操場上召開了秋季運動會。
5.小結:這種開頭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開門見山,把時間、地點、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清楚了。
三、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圈出詞語,標出自然段,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屏幕出示閱讀要求,生自由讀文)
2.詞語朗讀,正音釋意。(出示四組詞語,指名按組朗讀詞語。)
第一組:石級 鐵鏈 發顫
第二組:白發蒼蒼 仰起臉
第三組:攀登 猴子
第四組:鯽魚背 照相 紀念 辮子 笑呵呵
(1)處理多音字。
“相”讀四聲時通常和“容貌、樣子”有關。
出示課文句子:
在鯽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了一張相。
辨別“相”在不同詞語中的讀音。
(2)理解“鯽魚背”。
“鯽魚背”是什么地方?為什么要選擇在這里照相呢?
(學生看圖猜測原因,師介紹“鯽魚背”名字的由來)
(3)處理難寫字。
圖片猜字:這是一個形聲字,像一個頭部夸大的人,表示這個字和頭部有關,它的本意是指頭搖擺不定。(出示圖片,生猜:顫)
字謎猜字:中間兩個叉,木子兩邊掛,底下有大手,抓住往上爬。(出示圖片,生猜:攀)
怎樣把這兩個字寫得正確又美觀?(指名回答)學生練寫“顫”和“攀”。
四、梳理內容,理清順序。
默讀課文并思考:在爬天都峰的過程中,作者都寫了哪些內容?
1.借助詞語,梳理課文內容(再次出示四組詞語,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
山腳下仰望天都峰心里發顫
偶遇老爺爺互相鼓勵
我奮力爬上峰頂
山頂上與老爺爺相互致謝
2.理清事情來龍去脈。
加上開頭,再借助這些內容,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清楚了。(學生練說后指名說文章主要內容)
3.發現事情寫作順序。
爬山過程中寫的內容是有順序的,你們發現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了嗎?
提示:在山腳下仰望天都峰心里發顫和偶遇老爺爺互相鼓勵,這時候開始爬山了嗎?(總結并板書:“爬山前”)
學生自己總結:“我奮力爬上峰頂”是“爬山中”(板書:爬山中)
“山頂上與老爺爺相互致謝是“爬上峰頂”(板書:爬上峰頂)
五、總結方法,課堂小結。
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才能把爬天都峰這件事情寫清楚。課下,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再讀一讀,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學習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爬天都峰》。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順序。(指名回憶寫作順序)
二、聚焦重點,清楚表達。
從不敢爬到爬上峰頂,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至7段,結合老師給出的學法提示,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樣把爬山過程寫清楚的?
出示學法提示:(指名朗讀)
①勾一勾“我”爬山之前的想法
②讀一讀“我”我和老爺爺的對話
③圈一圈“我”奮力爬山的動詞
(學生默讀勾畫,教師巡視)
寫清楚——怎么想
1.作者是怎樣把爬山過程寫清楚的?哪位同學關注了爬山前我的心里活動?(指名讀)
出示第二段: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1)體會心理,感知“所見+所想”
這段話寫出了我怎樣的心理?(我懷疑自己、不敢爬)
哪句話寫懷疑?(我爬得上去嗎)哪句話寫害怕?(真叫人發顫)
其他句子寫的是什么?(天都峰又高又陡)
(2)指導朗讀,體會“高”和“陡”
你體會到天都峰的“高”和“陡”了嗎?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高:“啊”字的處理、練讀。
陡:體會關鍵字“掛”,指導朗讀。
(3)理解所見(天都峰“高”和“陡”)和所想(我爬的上去嗎?真叫人發顫)的關聯。
(4)合作朗讀,體會方法
師生合作讀(師讀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生讀作者心里的懷疑和擔心)
小結:眼里看到的和心中想到的結合起來,爬山前的想法就寫清楚了。(板書:怎么想)
寫清楚——怎么說
2.正是因為作者產生了想爬又不敢爬的想法,才有了接下來這樣一番對話。(出示)
忽然聽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我回頭一看,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年紀比我爺爺還大哩!我不再猶豫,點點頭,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也點點頭:“對,咱們一起爬吧。”
(1)分角色朗讀,交流:你讀懂了什么?
(2)體會驚訝贊許的語氣,練讀直接對話。
這是一位怎樣的老爺爺(白發蒼蒼、年紀大)
聯系前文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
(3)理解提示語在對話描寫中的作用。
(交代人物彼此身份、更清楚,表示一種回答,如:點頭、仰臉)
小結:這段對話文字不多,但是很有必要,作者通過這段對話把從不敢爬到下決心去爬的原因都寫清楚了。(板書:怎么說)
寫清楚——怎么做
3.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明明題目是“爬天都峰”,可是描寫怎么爬的文字卻是最少的,只有兩小段,兩句話。(出示6、7段,指名讀)
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這么少的文字,作者把“怎么爬”寫清楚了嗎?
(1)關注動詞,比較“攀”“爬”
這里有兩個動詞,一個是“攀”,一個是“爬”,兩個字都表示用手抓住東西向上,“攀”和“爬”有什么區別?(指名說)鐵鏈直上直下,用“攀”,像小猴子一樣手腳并用,用“爬”。
(2)想象畫面,語言內化
閉上眼睛,聽老師讀句子,想象爬天都峰的畫面。(教師讀,學生閉眼想象)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指名回答,體會爬天都峰的艱難)
(3)聚焦“終于”,體會效果
在聽老師朗讀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個詞用的特別巧妙,透過它,我們就會浮想聯翩,腦海中浮現出爬山之艱難。這個詞在《一塊奶酪》中也出現過。有時用好一個詞,勝過一段話。
(出示《一塊奶酪》片段)
這時,奶酪旁邊只有螞蟻隊長,它要是偷嘴,誰也看不見。它低下頭,嗅嗅那點兒奶酪渣,味道真香!可是,它猶豫了一會兒,終于一跺腳:注意啦,全體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轉!齊步——走!
小結:為了把重要的內容寫清楚,除了要交代清楚人物怎么說、怎么想之外,還要寫清人物怎么做。(板書:怎么做)
三、感悟主題,深化認識。
爬上天都峰,按說文章寫到這里應該是結束了,但是寫文章總要有點思想在里面的,作者想通過爬天都峰這件事跟讀者傳遞一些什么呢?
(朗讀課文8至10段,找出關鍵語句)
出示:“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想想看:他們從對方身上汲取了什么力量?(指名回答:堅持不放棄、自信、互相鼓勵……)
這種力量,作者沒有明說,而是通過爸爸的話傳遞出來。需要讀者去思考,這種思考后的發現更有價值,也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而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四、指向習作,暢談收獲。
本單元的習作是“生活萬花筒”,就是要寫一件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上完這節課后,你們覺得對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有什么幫助嗎?
(指名交流:寫作要有一定的順序,可以通過怎么想、怎么說和怎么做把重要的內容寫清楚)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