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四年級上冊_第四單元_《精衛填海》課例_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四年級上冊_第四單元_《精衛填海》課例_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
基本信息 | |||||||||||||||||
年級 | 四年級 |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教育部組織編寫)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13.精衛填海 | ||||||||||||||
學習領域/模塊 | 閱讀 | ||||||||||||||||
單元教學設計 | |||||||||||||||||
單元人文主題 | 神話 | ||||||||||||||||
課題 | 精衛填海 | ||||||||||||||||
課型 |
|
||||||||||||||||
1.教學內容分析 | |||||||||||||||||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神話”這一文體組織單元,這也是本套教材中繼童話、寓言之后的第三個以文體為主線組織的單元。該單元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分別是《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此外還有一篇略讀課文《女媧補天》。所選內容既有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故事,又有經典的希臘神話,語言也文白兼顧,形式豐富。一個個神話借助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中外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在故事的講述中展現了神話這一文體的特點——神奇的想象無處不在。 本單元中有關閱讀的語文要素分別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兩條要素分別聚焦內容的把握,即起因、經過、結果作為具體內容的脈絡,提取出來可以形成結構化框架,能夠有效地達成把握內容的作用;文體特征的感知,即通過手法及形象的特點放大,感知神話這一體裁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征,進而能夠在閱讀中對于該文體建立基本感知,同時在感知的基礎上走進故事,感受寫法背后的獨到創新,人物背后的文化傳承。 《精衛填海》是本套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選自《山海經·北山經》,雖然語言形式與其他課文不同,但是作為節選,文字并不深奧晦澀,涉及文言文古今差異或者相關語法知識等內容較少,同時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儲備。本課用了35個字講述了炎帝的小女兒在東海游玩中溺水身亡,化為精衛鳥銜石填海的故事,言簡義豐的語言特點不但凸顯出故事的基本脈絡,同時也給予了讀者充足的想象空間,主要內容的把握與結構框架的凸顯融合一體。女娃溺亡化為精衛的變化也展現了神話的特性,意猶未盡之處想象之神奇盡在其中,同時精衛銜石填海背后的堅韌不屈、不畏艱難的精神更是千年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需要在感悟形象時進行放大感知,從而落實要素。 |
|||||||||||||||||
2.學習者分析 | |||||||||||||||||
1.對于文言文學習,學生有探索的意愿及積累的經驗,需要角色激活、綜合轉化 本課雖為文言文,但是內容理解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節選部分沒有形成閱讀障礙,尤其語言形式所承載的是神話故事,二者相融,學生具有極強的探索意愿,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山海經》這部典籍內在的文化感召力,神話故事的情節吸引力,形成合力,創設故事傳承者的角色設定,進一步激活學習興趣,形成持久動力。學生不僅具有探索興趣,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經驗積累。這些經驗呈現散點狀態,需要在學習中設置相應的任務,在任務推進中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在運用中逐漸由經驗轉化為能力。 2.對于形象的感知,學生有慣性的認知及程式的判斷,需要提供支架,表里兼顧 在課前調研中發現,近95%的學生閱讀過《精衛填海》這一故事,因此對于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受到已有經驗的影響,形成了一種“慣性”認知,所用的概括性的詞語更多是聽到或看到故事中的現成的詞語,這也形成了一種程式化的判斷。精衛的堅韌執著背后是不輕言放棄、不對強勢妥協的精神,這些需要在學習中借助情節的豐富將角色的特點放大,形成對比,從而表里兼顧中感受人物形象,能夠借助自己的語言,在共情中,在理解中形成深度感知。 |
|||||||||||||||||
3.學習目標確定 | |||||||||||||||||
1. 能正確認讀“帝、曰”等4個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少”在本課的讀音,會寫“帝、曰”等5個字。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借助注釋,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精衛填海的故事;能根據課文內容,與同學交流精衛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
|||||||||||||||||
4.學習重點難點 | |||||||||||||||||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底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精衛填海的故事;能根據課文內容,與同學交流精衛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
|||||||||||||||||
5.學習評價設計 | |||||||||||||||||
1.評價目的:測查教學目標的落實,聚焦朗讀課文、理解內容、感悟形象三個方面進行。 2.評價標準及說明:
3.評價方式與操作: 學生自評于互評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師生共評相互結合。 |
|||||||||||||||||
6.學習活動設計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環節一:溯源尋根,轉換角色激活興趣 | |||||||||||||||||
教師活動1 1.交流已知,交流中強化要素 (1)借助框架,交流分享經歷 說一說自己聽到或看到的《精衛填海》 (2)明晰要求,梳理整合信息 提示:說清楚起因、經過、結果,語言簡練。 2.關注出處,溯源中角色轉換 (1)由此及彼,利用積累溯源 故事溯源 《山海經》 (2)強化傳承,轉換學習角色 故事歷時千年,每個同學作為中國人,作為故事的傳承者,把故事傳下去。 |
學生活動1 1.多種交流,在已知和未學間建立聯系 與同學分享交流 2.激活興趣,在文化和傳承中轉化角色 (1)了解《山海經》的獨特地位 (2)關注千年傳承,在讀進去,講出來的基礎上做到傳下去。 |
||||||||||||||||
活動意圖說明: 導入環節,在交流已有閱讀經歷中強化框架要素的作用,抓住關鍵內容,把握故事主干,便于交流做到言簡意賅;在溯源中,感受《山海經》背后的文化傳承,以文化傳承為契機轉化角色,整體交代學習任務:讀進去→講出來→傳下去。 |
|||||||||||||||||
環節二:讀通課文,感受古文獨特韻味 | |||||||||||||||||
教師活動2 1.初步課文,做到“正確” (1)默讀課文,明晰“正確”標準 預設:讀音正確 不多字少字 (2)互相提示,強化字音字形 預設: 字音:少女 溺 堙 字形: 曰 日 (3)互聽強化,練習讀準字音 讀熟之后同桌互相聽一聽,如果有問題,幫他糾正 (4)依照標準,打標做出評價 2.再讀課文,落實“流利” (1)自讀揣摩,注意停頓 以讀正確為基礎,還要做到流利,流利不僅僅是通順,還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節奏,依照之前的閱讀經驗,嘗試練習。 (2) 根據需要,出示提示 (3)依照標準,做出標志評價 |
學生活動2 1.初步課文,踐行標準 (1)默讀課文,做到不誤讀、不丟字落字等要求。 (2)互聽讀文,遇到錯誤讀音互相糾正。 (3)對照練習,與同學、老師互動檢查。 (4)打標畫☆,根據標準做評價 同桌互聽互評,題目旁畫☆ 2. 再讀課文,注意停頓 (1)自讀課文,感受停頓 (2)對照提示,重點練習 (3)打標畫☆,根據標準做評價 個人依據標準評價,題目旁畫☆ |
||||||||||||||||
活動意圖說明: 本環節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能夠讀準字音,在讀準的基礎上對于古文的停頓進行重點感知,不僅形成語感,同時借助對于停頓的把握感受古文獨特的韻味。其中停頓的把握需要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施加指導。整個過程強調學生依據標準進行及時評價。 |
|||||||||||||||||
環節三:梳理框架,了解文意嘗試背誦 | |||||||||||||||||
教師活動3 1.默讀課文,借助提示說說故事 提示:學習方法可以綜合運用 ①參照注釋 ②關注插圖 ③借助字典 2.交流分享,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于一些意思表達不對、不到之處,互相指出并給予幫助 3.提取主干,形成框架把握內容 (1)明確主要人物 東海 女娃 精衛 (2)梳理情節主干 起因: 溺 過程及結果: 堙 (3)連線形成框架 4.依據框架,再講故事嘗試背誦 |
學生活動3 1.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一講《精衛填海》 (1)分享方法 (2)討論標準:尊重原意;語句通順 2.互相交流,分享方法交流經驗 多種形式交流,互相傾聽并提出建議,相互學習 3.提取信息,借助框架深入理解 (1)提取關鍵信息 (2)連線凸顯框架 4.借助框架,講述故事背誦課文 |
||||||||||||||||
活動意圖說明 借助多種方法理解故事的內容,引導學生“講出來”的過程中注重方法的綜合使用。同時本環節中滲透利用關鍵信息,形成故事框架的意識,有效滲透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背后的思維能力。以框架為依托進行講述和背誦,不僅是內容的記憶,也是結構的梳理,更是思維的鍛煉。 |
|||||||||||||||||
環節四:借助想象,豐富情節立體感知形象 | |||||||||||||||||
教師活動4 1.依據問題,初借想象豐富情節 (1)交流讀文學習中的問題 預設: ①女娃是如何變成精衛的? ②精衛在銜石填海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 (2)利用想象補白情節回應問題 共性問題1:女娃如何變成精衛? 2.深化想象,讀想結合感悟形象 共性問題2:銜石填海中發生了什么? 支架性問題1:精衛要填的東海,是怎樣的東海?你能借助想象用詞句描述一下嗎? 預設:無邊無際 廣闊無邊 波濤洶涌 支架性問題2:面對這樣的東海,精衛這樣一只弱小的鳥在填海的過程中,會發什么情況? 提升性問題:此時你覺得精衛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 形成比較,抓住關鍵感悟文化 (1)對比中發現“神奇” 引導學生發現精衛以弱小抗爭東海的廣闊浩瀚,且不放棄的精神也是一種神奇。 (2)類比中感悟“傳承” 出示:《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 《列子》中的《愚公移山》 (3)感悟中誦讀全文 |
學生活動4 1. 回顧問題,利用空白進行想象 (1)聚焦梳理共性問題 問題:女娃是如何變成精衛的? (2)運用想象豐富情節 2.借助支架,想象回讀走近精衛 (1)根據插圖想象 (2)結合生活想象 填海艱難 (3)豐富對話想象 (4)多次回讀課文: 長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5)感悟精衛形象 預設:頑強不屈 堅忍不拔 不畏艱難…… 3.多種對比,感受神話文化價值 (1)利用人物的初印象,感受雙方的懸殊:廣闊浩瀚的東海 永不放棄的精衛 (2)感受同部作品、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點 強化角色認定,做好傳承人,講好中國故事 (3)將對角色的理解融入到情感中背誦課文 |
||||||||||||||||
活動意圖說明 本環節主要利用文本特點及文體特性的融合點,引導學生以自讀提問為線索展開想象豐富情節,同時在豐富情節的基礎上將故事中的角色個性進行凸顯,從而感受到神話的特殊意蘊。同時引入相關主題的故事,感受到神話背后文化的傳承,強化傳承者的角色認知,將人文教育自然融入。 |
|||||||||||||||||
7.板書設計 | |||||||||||||||||
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 |||||||||||||||||
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的達成以及單元目標的落實,基于學生的需要設計如下作業: 必做: 1.背誦課文。 2.將《精衛填海》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選作: 1.讀一讀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的故事,想一想這些故事和精衛填海有什么共同之處? 作業設計說明: 基礎性作業主要結合課后習題的轉化,落實課文的背誦,同時將課文轉化為白話故事講給家人聽,提升學生的興趣,也為以課文為依托的言語實踐拓展渠道。 拓展性作業帶動學生的閱讀,同時也是一種同主題閱讀的深度拓展。 |
|||||||||||||||||
9.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結合教學特色和實際撰寫) | |||||||||||||||||
目的:為了豐富學生對于精衛填海背后精神的認識,在閱讀中提及引入了學生較為熟悉的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的故事,這些故事主要引導學生感受到古代先民面對自然不屈服,不放棄,堅韌執著的民族精神。 選用資料說明:選擇該資料的原因首先是利用同主題的統攝能力,同時兩個故事中夸父逐日與精衛填海同屬《山海經》;另外愚公移山的故事學生也較為熟悉,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對于精衛精神的深度認知能夠形成統籌意識,凸顯三個故事的共性,進而把握故事背后的內涵。 達成的效果:學生通過資料的出示,在類比中感受到神話角色精神的不朽也是一種獨特的神奇,對于文體的特性認知有思維層面的躍升,從關注情節的離奇到關注精神的奇偉,由表及里。 |
|||||||||||||||||
10.教學反思 | |||||||||||||||||
1. 借助溯源尋根推動角色轉化,激活興趣形成期待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雖然短小,但是內涵十分豐富,如果單純進行古今意義的翻譯必定會喪失文本特有的價值,因此依托故事出處與閱讀經歷中的聯系進行溯源尋根,創設故事傳承者的角色轉化,利用角色的轉化將興趣激活且形成學習期待。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在探究發現自我解決中積累方法,在活動推進中感悟文言文的特點,還在拓展中嘗試運用已知,一整套學習活動讓學生對于以文言文為載體的神話故事學習形成持續動力。 2. 推進層級任務促進言語實踐,鍛煉能力感悟文化 本課的學習任務分為三個層級,即讀進去→講出來→傳下去,在層層推進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線,進行言語實踐。三個任務互為基礎,在螺旋上升中,學生依據標準進行評價,形成了閱讀能力的綜合運用及鍛煉。同時在“傳下去”任務中借助神話故事的特點,利用想象豐富角色特征,在想象的拓展、角色的品析中達成神話內在精神的文化理解,從品讀故事到感悟文化,達成學習的拓展深化。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