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王戎不取道旁李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統編四上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川成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統編四上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川成都
統編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文本解讀:
小學階段統編教科書所選編的文言文,以寫人敘事為主,篇幅短小、寓教于樂,課后助學系統均指向朗讀、背誦、講述、理解關鍵句子四項能力。其中,“讀”只需達到正確、流利,沒有提“有感情朗讀”的目標;“講述”,要與注釋結合,目的是了解文意;理解關鍵句子均服務于感受文章主旨。《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統編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講述了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七歲時,通過觀察李樹在道邊卻“多子”這個反常現象,推斷出這是“苦李”的事情。本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課后第二題為“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因此,“講述”應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從課后題的表述上看,各學段“講述”的要求差異不大,但結合教科書其他單元的訓練點,可以推斷講述要求是逐步提升的,四年級講述寫人敘事的文言文,應與“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心情”這一語文要素相結合,補充文中人物的細節,豐富人物形象。
像《王戎不取道旁李》這樣講述古代兒童智慧的故事,在統編教科書中還有二年級的《曹沖稱象》、三年級的《司馬光》、五年級的《楊氏之子》等。對這些文本的解讀,不能滿足于得到一個概念化的結論——聰明,而是要結合具體文字,展現聰明的不同表現形式,如曹沖的聰明表現在善于傾聽并改進意見,司馬光表現在冷靜、果斷,楊氏之子表現在思維敏捷、語言精準。《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主人公,在大家都爭先恐后去摘李子的時候,“不動”,是因為他注意到“多子折枝”的李樹在“道邊”,人人都能看到、摘到的李子,居然“多”,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他的質疑。他的語言“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完整地展現了他觀察(樹在道邊)、質疑(而多子)、推斷(此必苦李)的思考過程。由此可見,王戎的“智”表現在他觀察細致、思考深入、推斷準確上。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學過《司馬光》《守株待兔》《精衛填海》三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有大致了解,能借助注釋了解故事內容,并根據句意做出簡單的停頓判斷。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時,學生在朗讀、背誦、講述、理解關鍵句子四項能力的習得上,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本課中,“取”“嘗”“折”“競走”等詞,古今義相差較大,文中連續出現了三個“之”字,分別指代不同事物,必然會造成學生理解、朗讀雙重困難。本課語言精煉,人物描寫不多,講述故事時,需要補充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細節,雖然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已經學過“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并在習作中嘗試運用,但準確表達的能力還有所欠缺。文中關鍵語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涉及嚴密的推理過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不足以應對。文中小孩子競相摘取路邊李子的行為,或許會給四年級學生帶來“物權”方面的負面認知,教學中應關注文本“立德樹人”的價值。
設計框架:
教學目標:
1.通過三個層次的讀,識字、解意、誦文。(重點)
2.結合注釋講故事,童趣演繹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內心活動。(重點、難點)
3.通過議題審辨,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物權觀和公德心,鼓勵在比對中理解“聰明”的不同表現形式。
教學時間:40分鐘
教學過程:
板塊一:以讀為本,理解文意
1.聚焦主人公,理解題目意思:
齊讀課題,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戎”。
教寫“戎”字,強調筆順。學生用“伴學單”寫字,做到筆順正確、書寫工整。
再讀課題,是什么意思?聯系“道旁李”,理解“取”字的意思為“摘”,與現代漢語義相區分。
2.三讀,知曉故事,理解文意:
一讀:讀準,讀通。【借助注音】
二讀:讀懂,讀美。【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
學習要求:借助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四人小組賽讀,一人讀一句;展示讀,相機處理難以理解的詞句。(板書:多子折枝 此必苦李)
理解文中三個“之”字的意思。采用文字與圖畫連線的方式,借助形象化思維,區分同一漢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
三讀:背誦、積累
多種形式練習背誦。
【第一板塊設計意圖:本板塊圍繞“讀”,開展多樣而有層次的學習活動,將“讀”與識字寫字、理解文意、梳理信息、落實字義相結合,達到讀練結合、熟讀成誦的目的。】
板塊二:入境創講,體會內心
1. 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學生雖在此時只能做到文意的復述,但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大意。
2. 故事怎么講更有趣?
學生根據閱讀經驗,建議為文中人物加上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內容。
3. 補充內容,講好“諸小兒”。
老師講開頭,小朋友繼續往下講。有一天,七歲的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出去玩,他們走啊走啊,突然,他們看見……(出示李子樹圖,學生驚喜)如果你就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員,想干點什么?說點什么?(添加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
多次練習后,請學生完整講述這一部分。
4.同桌合作,講好“人問之”。
故事中的路人會是誰呢?是白胡子老爺爺,還是四五歲的小孩子,或者是其他人?根據“伴學單”上的要求,同桌合作講這部分內容。
預設:老師參與飾演,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表達清楚王戎推斷過程。
3.評價人物,細品“聰明”。
如果路人嘗了李子的味道,肯定會?(再次進行動作、語言、神情的練習)
早知道就不吃了,怎么才能“早知道”呢?(板書:觀察、推斷、分析、思考、經驗、驗證……)王戎的聰明就表現在這些方面。
【第二板塊設計意圖:本板塊圍繞“講”,設置了多個層級、多個角度的講述活動,在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機融入本冊第六單元語文要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心情”,使講述更加生動、具體。在此過程中,適時引導出王戎的思維過程,展現“聰明”的具體表現。】
板塊三:多維審辨,建構公德
1. 總結板書,拋出辯題。
王戎觀察到道路旁邊的李樹“多子折枝”,推斷出“此必苦李”,所以他“不取”!那假如你走在道邊,看到李樹多子折枝,而且果子很甜,“取”還是“不取”呢?說說你的觀點。
2. 確認態度,引導思維。
剛才的辯論,每個孩子都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非常好!通過讀故事、講故事,我們了解了古代兒童王戎的故事,它引發了我們對現在生活的思考,這就叫“博古通今”。(板書:博古通今)
3. 鏈接材料,產生期待。
在教科書里,像這樣講古代兒童聰明智慧的文言文還有很多,三年級學過的《司馬光》,五年級將要學的《楊氏之子》,都可以用上今天的學習方法,“讀一讀”“講一講”,還可以“辯一辯”——這些同樣都很聰明的小孩子,聰明的方式有沒有什么不同!
【第三板塊設計意圖:本板塊圍繞“辯”,引發學生對“物權”的思考,讓古代文學與現實生活對接,并通過對同類文本的整合、比對,激發學生閱讀、思辨的興趣和動機。】
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