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詩歌散文,唐詩百話,課外閱讀指導課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唐詩百話》課外閱讀指導課-廣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唐詩百話》課外閱讀指導課-廣州市花都區秀全中學
見素抱樸,以意逆志
——《唐詩百話》課外閱讀指導課整體實施過程方案與設計
一.作品簡介:
《唐詩百話》全書正文共100篇,上冊收入“初唐詩話”“盛唐詩話”,中冊收入“中唐詩話”,下冊收入“晚唐詩話”和全書名詞索引,并附錄了施蟄存先生有關唐詩研究的9篇文章。全書將唐詩的講解與唐詩創作方法以及歷史知識的介紹相結合,分析中有研究,澄清了諸多歷史上眾說紛紜的唐詩難題。書中有絕句七律樂府的單篇賞析,也有將幾首詩歌組合起來的一并分析,專題有關于唐詩作者的介紹,也有關于唐詩詩體問題的探微。作品飽含作者的真知灼見,特別是大量考據的內容,為作品增添了科研含量,被譽為一部“唐詩百科全書”。
二.活動目標:
1.老師通過閱讀文本精選例子總結作者講解與研究的方法(教師前期堂上指導); 2.學生運用上述老師課堂上總結出來的方法走進并深入解讀文本,形成展示思路; 3.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示學生的研讀成果(學生展示);
4.借助活動加強學生對古詩文知識的積累、提升詩歌鑒賞的能力;
5.通過閱讀欣賞,提升學生的詩詞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詩詞的熱愛; 6.形成學術成果,學生撰寫關于研讀《唐詩百話》的學術論文。
三.活動背景:
1.本學期我校高二年級上半段主要的教學任務是粵教版選修1的《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按照備課組討論的要求,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以教師講解為主和學生展示為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基礎篇目是老師講解,專題篇目是學生展示),以此來提高學生對詩詞基礎知識的歸類整理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2.在日益強調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在學科教學中也應努力踐行這一理念,而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理應被老師和同學們重視,而《唐詩白話》又屬唐詩鑒賞的經典之作,所以非常有必要讓同學們深入了解、解讀施蟄存老先生的這部作品,進而更為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3.此外本學期六月份高二年級的部分學生將要參加廣州市古詩文名著閱讀比賽,其中《唐詩百話》是指定的閱讀書目,也希望學生能認真、踏實地閱讀一部課外古詩詞作品,提高學生對于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詩詞的能力,爭取為進入高三做好古詩詞鑒賞的知識儲備。
四.預設及實施過程:
2017年寒假:年級統一要求學生購買《唐詩百話》全套書籍并翻閱; 本學期開學后:
第5周:印發本班學生對于該部書閱讀情況的調查問卷并整理;
第6周:反饋調查問卷,集中動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
第7周:精選書中例子,在課堂上領著同學們一起讀《唐詩百話》,并歸納總結閱讀策略和作者對詩歌研究與鑒賞的方法(再次明確“走進去,走出來”的要求);
第7周:課堂上賞析學生的讀書筆記,以此來反饋學生的閱讀情況,鼓勵學生繼續深入閱讀;
第8—10周:結合老師與同學們課上總結的方法,明確分工,小組合作深入閱讀作品,完成課件制作; 第11周:學生展示閱讀成果; 12周以后:后續跟蹤研討展示。
五.預計課時:8—10課時 六.具體實施過程:
1.前期教師指導課:2個課時 2.中期檢查評點讀后感:2個課時 3.后期學生展示課:4個課時
第1—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開學已經有五周的時間了,本學期從寒假我們就著手開展師生一起研讀施蟄存老先生的《唐詩百話》了,那么到目前為止我們閱讀的情況和效果怎么樣呢?從問卷調查等反饋情況來看,老師覺得還不是很滿意,那么這兩節課老師就結合自己的閱讀心得與體會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些研讀課外名著的方法和策略,或許這樣更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研讀施老先生的這部研讀唐詩的佳作。 二、展示課前問卷調查:
A.到今天為止,你是否把《唐詩百話》讀了一遍?或是讀了幾遍?
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讀了一遍(有少許同學大致瀏覽一遍,還有兩三位同學只看了幾頁) B.對你來說詩歌鑒賞難度最大的是什么?你對老師有哪些期待?希望解決哪些問題? 結果:
我們的困境:課外古詩文閱讀之路如何才能順暢? 老師建議:
1、不挑時間、不挑地點、不挑姿勢,隨時隨地都可以讀。——“and(同時)”的思想。 2、期限+乘勢。
3、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名人名言:
不是因為事情困難,而讓我們不敢做; 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變得困難。
——塞內加 就因為沒有時間,才什么都可以辦到。
—— 《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 老師明確要求:
對《唐詩白話》我們的底線目標是:走進去、走出來(必須先讀完一遍)。 三、具體教學:
1、請同學先來談談閱讀感受。 2、老師講解。 閱讀策略指引:
《唐詩百話》定位一:工具書
在《唐詩百話》這部作品中作者詳細地介紹了詩歌的格律、意象的內涵、詩歌的手法等等; 例如:
“什么叫起興,說來話長……”
關于什么是賦比興,作者用了近四頁的篇幅介紹它的演變歷史、作用效果等。 《唐詩百話》上P32-35. ……但是元稹草擬的制誥(就是專管起草皇帝的命令文書),文體古雅,與當時一般的公文絕然不同……當時人對這種文體稱之為長慶體…… ——《唐詩百話》中P214。
《唐詩百話》定位二:唐代詩史
作品中對于一些常識類的知識,詩歌的流派、詩人名號的稱謂、官職的稱呼等等,作者也在書中做了詳盡的介紹; 例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的題目,在有些選本中題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就更明白了。有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縣縣尉,作者就寫此詩送行。唐代的管制,一個縣的行政長官稱為“令”,縣令以下有一名“丞”,處理文事,有一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往來,或者在公文上,常用“明府”為縣令的尊稱或代用詞,縣丞則稱為“贊府”,縣尉則稱為“少府”……
——《唐詩白話》上P8。
總結閱讀策略1:圈畫式閱讀(重在積累)
《唐詩百話》定位三:解讀唐詩方法秘籍
作者對唐詩依據科學的方法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哪些方法,歸納提煉) 例如:
“城闕輔三秦”這句詩歷來有不同的講法。多數人認為“城闕指京都長安”…… 吳昌祺說:“蜀稱城闕,以昭烈也”……
《詩經》中“佻兮達兮,在城闕兮”孔穎達注解說:“謂城上別有高闕,非宮闕也”……城闕是有高樓的城墻……
同時代的詩人李頎、韓愈、韋應物等等的詩,都不是指長安,而是指“高墻”……《唐詩白話》P10。 總結方法:比較法
《唐詩白話》選了七十余位唐朝詩人,近300首唐詩來分析鑒賞,幾乎講每一位詩人每一首作品前,都要進行背景介紹、時代分析、環境再現……如…… 總結方法:考證還原法
總結閱讀策略2:批注式閱讀(重在賞析)
第3—4課時
中期檢查:反饋學生閱讀《唐詩百話》情況,以展示讀書筆記為主。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這一周大家把《唐詩百話》的讀書筆記交給老師了,老師也仔細評閱了大家的作品,針對大家在讀書筆記里表現出來的一些突出問題老師也給了旁批或綜合評語,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困惑或是心得體會也可以一會在課上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下面老師選了幾篇讀書筆記來集中展示。 二、展示學生的讀后感:
讀《唐詩百話》有感 高二5班 胡嘉怡
《唐詩百話》,上中下三分冊,一開始我認為把它讀完一定是一個艱澀而又痛苦的過程,但其實不然。每天以兩三則的速度,放在床頭,翻看自己感興趣的那則,也就興趣滿滿地看完了。看罷,且淺談一下我的感受。
其實,《唐詩百話》是很適合我們當下看的古詩詞著作,我們可以把它一書兩用- 一本工具書,一本故事書。
何為工具書? 這是一套關于唐詩鑒賞方面的書,用漫談的方式講了一百堂課,從初唐,盛唐,中唐再到晚唐,唐代三百年的詩粹,婉婉道來。許多與詩相關的問題,例如詩中典故的意義,例如詩所反映的時代、政治背景,例如詩中涉及的社會風俗,例如某一種詩體的淵源流脈,等等,這些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施老先生淺顯易懂的文字下,都能讓讀者讀得懂,看得明白。私以為,很難再找到一本這樣簡單明了的詩詞著作了。你看下去,就是充實了自己的詩詞庫、知識囊。在我們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翻開《唐詩百話》,也許你的疑問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在你與《唐詩百話》、與施老先生雙方互動的時候,你對古詩詞的認識,就逐步加深了。
何為故事書?《唐詩百話》是一本精簡的唐詩史。讀此書,還可以了解詩歌背后的故事,知 道詩人的故事,軼事趣聞。初唐詩人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其中有一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他的舅舅,同為詩人的宋之問看到,極其喜愛,知道這首詩還沒有流傳出去,就向劉希夷要了這一聯,用入自己的詩中。劉希夷當時答應了,但后來又反悔,因而泄漏了這件秘密,使宋之問出丑。宋之問大怒,叫人用土袋壓死劉希夷,當時劉希夷還不到三十歲。此是從《唐才子傳》收錄過來的,真假不辨。施蟄存當故事收進文章,也當故事看了。像這樣的故事,增添了書的趣味性,少了幾分艱澀。 施蟄存自己說:“這本書的問題是寫得不上不下。”其實這不是此書的“問題”,而恰恰是此書的特點和優長。在淺顯易懂的文字下了解唐詩知識,讓人倍感輕松而又收獲滿滿。此外,《唐詩百話》的論證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仔細研究。
讀《唐詩百話》有感 高二5班 劉婉珊
《唐詩百話》,施蟄存先生所著,一書三冊,上冊收入“初唐詩話”“盛唐詩話”,中冊收入“中唐詩話”,下冊收入“晚唐詩話”。書我已經買了挺久的,但一直沒有定下心來細細品讀。如今我讀完了第一冊,在此僅能淺略談談我對這本書的一些認識。
翻開那素雅的封面,是施蟄存先生的一些自述,大概講了他編著這本書的一些心路歷程。從字里行間里,我看到了施蟄存先生嚴謹的態度,這讓我對這本書更有信心。
開頭施蟄存先生就講到了“知人論世”的道理,要品讀一首詩,不可能脫離作者的生平和經歷而憑空猜想。所以,品讀詩歌之前,先了解詩人生平是很有必要的。對此,我也深以為然。一個人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乃至于影響詩風。拿詩圣杜甫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轉衰之時,仕途不順又幾經戰亂,一生歷盡坎坷,老年漂泊孤苦。“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便是他的真實寫照。而國家的衰亡,對老百姓來說肯定是沉重的災難,杜甫看得太多這樣的苦難,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似乎也成了理所當然。于是“憂國憂民”這樣的字眼幾乎成了杜甫的標簽。所以他的詩的基調常常是沉郁頓挫。只有早年意氣風發,國家尚算安定之時,才能寫出《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胸懷曠闊,氣勢不凡的詩句來。可見,人的經歷,和生活的時代背景能對詩歌產生怎樣大的影響。施蟄存先生在每講一詩之前都要介紹作者生平,甚至按邏輯去推敲史料的真實性,看似廢了很大周折,也與論詩無關,其實大有深意。
從施蟄存先生著書的時長來看,可以看出他對這本書是極負責任的,這也是給予我足夠耐心去看這本書的主要動力之一。另外,這本書還有一大特色就是,鑒賞的時候,施蟄存先生會細致地解析一些字詞,并穿插一些文言常識,幫助我們理解。他在論宋之問的一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的詩時,就詳細地闡述了題目里的乾坤。“奉”是皇帝的命令;如果只有“應制”而沒有“奉和”的,表示奉皇帝之命而作,但皇帝自己沒有作;“幸”指的是皇帝到了什么地方,就說是“幸某處”,意思是皇帝駕臨,是某處的榮幸。關于“幸”字,在平時考試中是有考查過的。所以讀施蟄存先生的書,一方面可以提高詩歌鑒賞的水平,二來還能積累豐富的文學常識,真是一舉兩得。
知人論世
——《唐詩百話》讀后感
高二5班 劉雨欣
最初,我是帶著任務去閱讀《唐詩百話》的。但當我走進書中時,便漸漸地被施老生動活潑的文字打動,為其匠心獨運的推理賞析折服,沉浸于詩海之中,功利之心蕩然無存。而當我從書中走出,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不同命運仍在我腦海中放映,唐朝花開花落的時代發展就浮現在眼前。仿佛讀詩,也在讀史。
我想,這歸功于施老整體采取“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
施蟄存先生曾經說過:“一個詞語,每一位詩人有他特定的用法;一個典故,每一位詩人有他自己的取義。每一首詩,宋元以來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如果不參考這些資料,單憑主觀認識去講詩,很可能自以為是,而實在是錯的。”因此,《唐詩百話》不單是講詩,同時也講述詩人的個人經歷,講述詩所反映的時代、政治背景和時代風俗。通過了解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習文學作品,便是“知人論世”。
以書中張籍的《節婦吟》為例,結合洪邁《容齋隨筆》中的記載:“張籍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又以書幣辟之,籍卻而不納,作《節婦吟》一章寄之。”可知這首詩完全是個比喻。詩中“妾”是張籍自喻,“君”指李師道。張籍已經接受了別人胡聘任,而李師道又派人用厚禮來請他去參加幕府。張籍
就寫了這首詩來辭謝他。這就是《節婦吟》的創作背景,若是拋開史料,單憑主觀認識去理解,《節婦吟》便只是寫一位已婚女子遇到他人示愛,心中有意卻只能含淚拒絕的愛情故事,這不但是將對詩的理解簡單化、片面化了,更與詩人的創作本意有著千差萬別。可見“知人論世”對詩歌理解的重要性。
書中提到杜牧的《兵部尚書席上作》,背后亦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眾所周知,杜牧素愛風流,其每到一個州郡,都有贈妓、書情之類的詩作,不過大多沒有故事記錄。而《兵部尚書席上作》源于杜牧擔任監察御史時參加李愿的酒會,點名讓李愿贈其家妓,語出驚人,許多妓女都回頭來對著他笑,于是杜牧連飲三杯,起身朗吟了這首即席詩。顯然,只有了解這首詩的歷史淵源,才會明白“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的獨特妙趣。
我個人認為,《唐詩百話》以通俗易懂為特色,其中“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讀詩中讀史,可謂是妙不可言。
那么遠,那么近
——讀《唐詩百話》有感 高二5班 陳曉慧
韻律平仄,在唇齒之間流轉,唱和著絲竹琵琶靡靡之音,唐朝,這座殿堂與我們在千年的時光兩畔遙遙相望,什么才子佳人,什么情愛糾葛,什么恢弘盛世,什么山河零落,都像鏡中花水中月,對我們,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知人論世”,施蜇存卻輕輕巧巧地,將歷史故事和時代興衰搓成纖繩,來近了我們和遠去的詩人和他們的精神的距離。
《唐詩百話》收錄了百首唐詩,卻并不拘于那些為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名篇,舉重若輕地將歷代口口相傳又頗有爭議的一些唐詩難題如同曬谷子一般清清楚楚地羅陳在讀者面前,施蟄存先生自謙“寫的不上不下”,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在講述自己半生的風雨故事一般平平常常而云淡風輕,又不失風趣老練,可謂字字珠璣。《唐詩百話》全篇沒有一句難懂的話,沒有一個刁鉆的詞,沒有一條故弄玄虛的后現代理論,卻深刻挖掘了關于唐詩的一切——格律、辭藻、典故、藝術特點、寫法沿革,詩人們或繁華或悲涼或喜樂或倉皇的一生,以及與唐詩有關的唐史。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能在這本書的指引下,找到中國人的精神原鄉。這樣一來,呈現給我們的,比起傳說,更貼近歷史真相,唐朝詩人在讀者腦海中不再是高高在上飄飄如遺世獨立的形象,他們,也有人性的愛憎,怯懦,有著時代造就的超前思想,無限貼近于讀者思想。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多少次午夜夢回,我曾在午夜夢回望見那豪放不羈之人的衣角,他仰天大笑:“我輩豈是蓬蒿人!”然而,施老卻指出,我往常所喜愛的豪雄放逸的作品感情和思想都比較膚淺,被游仙的陳詞泛濫所遮蓋,是李白作品中的泥沙,而李白為人性情疏狂,一般時候不甘于句斟字酌,為律詩所束縛 ,大膽卻不如杜甫精細。客觀對比評論之下,詩仙似乎在我心里更加清晰,卻更有一種發自心底的熟悉親近之感。
而施老在文中不僅對唐詩進行抽絲剝繭,還試圖借此了解有關詩人的人事變化和思想精神,及那個成就了他或她的時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北閥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不難看出,詩人將懷才不遇的憂憤之情描摹得淋漓盡致,而對于詩人因此事導致的一起公案,大部分人認為錯在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不能辨識賢才,導致了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施老的看法卻截然不同,他認為“《歸南山》一詩既消沈,而且有怨憤之情,把自己的窮途潦倒歸咎于‘明主’,做皇帝的當然聽不進去。”不講究溝通的技巧,難怪孟浩然一輩子窮愁潦倒。這種以人性為出發點的議論,即使在今時今日也難能可貴,更別說是在《唐詩百話》成書的上世紀70年代了。而“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等詩句,施老更評論為“為婦女爭取自由和獨立的響亮口號”,唐朝女詩人的形象被時代造就的開放風流立體而生動……
有道是“時勢造英雄”,創作出璀璨詩篇的詩人更成就了大唐盛世,輝煌時自有風華,破落時也有白頭翁如杜拾遺聲嘶力竭地為它悲歌、吶喊,最終的最終,人事消散后,還有凝聚著前人音容笑貌的詩作收錄下它的最后一眼。吟詠詩篇,唐人或低聲感慨或引吭高歌,或抒情或悲憤,與當時的世事變遷相雜糅,盡是煙火之息,只是要求品讀的后人擁有寧靜的心境便可體會。他們畢竟也是凡人,雖尊為謫仙卻非真仙,終是酒中仙,終究要歸去。他們,和我們,相隔的是一個唐朝,那么遠,他們的思想,和我們卻那么近。
遠和近之間的界限是什么?“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遠清溪”,至近至遠,不過是一顆詩心罷了,身在浮躁時代的我們,不妨在內心修籬種菊,“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像施老一般,唐詩和唐朝,其實那么近。
教師點評:同學們大都能比較認真地讀完施老先生的三本書,老師要首先肯定同學們。不少同學缺
少一個能統攝全篇的題目,老師覺得有點遺憾。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同學們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談:一是將《唐詩百話》定位為工具書和故事書來讀,可見作為一部詩歌鑒賞的學術著作,施老先生的語言風格和運筆功力,可以讓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同學們大都注意到了施老先生這部作品對于詩史的介紹,特別是關注到了詩人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個人身世背景,同學們都意識到鑒賞一首詩歌“知人論世”的重要性;再次,同學們解讀作品時主要采取的是“敘議結合”的方式,先是引用詩詞原句,然后融入作者的分析和和自己的解讀,自己的解讀部分更多的是從詩詞鑒賞的角度展開,理解比較到位。但是從同學們交上來的讀后感整體來看,解讀還不能算是非常深入,特別是還缺少個性化的解讀,這些都需要同學們在接下來研讀的過程中,不斷查閱資料和豐富積累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第5-6課時 學生展示:
奇外無奇更出奇
——用比較法析《唐詩百話》
指導老師:鄧立娟老師
組長:胡佳怡 組員:祝新宇、羅苑瑜 胡嘉怡、龔嘉樂
導入新課,背景介紹:第二、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再次喚起了人們心中對古詩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而在中國詩詞文化中,唐詩更是一顆璀璨而絢麗的明珠。品味唐詩,是我們提升文化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文學史》主編駱玉明曾說過:“《唐詩百話》綜論唐代詩史與詩藝,淺明而深切,對理解與欣賞唐詩而言,是最為可靠和實用的一部書。”由此可見,閱讀《唐詩百話》對于我們品味唐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助于我們對唐詩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提升我們閱讀和鑒賞中國古典詩詞的能力。 其書:《唐詩百話》是著名文學大師施蟄存先生晚年創作的唐詩研究鑒賞佳作。全書以唐詩講解和專題兩大部分相結合,澄清了諸多歷史上 眾說紛紜的唐詩難題, 條分縷析,高屋建瓴,有識見、有考據、有性情,被譽為一部“唐詩百科全書”。
其人:施蟄存(1905——2003)名德普,中國“新感覺派”主要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6年創作《春燈》、《周夫人》,其小說注重心理分析,著重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 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杰出貢獻獎”。2003年11月19日,施蟄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代表作有《唐詩百話》《北山樓詞話》等。下面我們將從四個部分來展示我們小組對與《唐詩百話》的解讀。 第一部分:比較法的定義
比較法是一種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要素: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定量、變量 《唐詩百話》比較分析步驟:比較他人說法→點對點分析解釋→得出結論 第二部分:意象和主體思想的比較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意象對比之黃鶴與白云
①晚唐的選本《又玄集》在詩題下加了一個注:“黃鶴乃人名也。”這個注非常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黃鶴”,因此注明黃鶴是人名,以證其誤。
---這樣看來,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經有改作“黃鶴”的寫本了。
②《唐詩解》的著者唐汝詢在此句下注道:“黃鶴,諸本多作白云,非。”
---他所謂諸本,是他所見同時代流行的版本。他沒有查考一下唐宋舊本,不知道當時的諸本,都作“白云”。他武斷地肯定了黃鶴,使以后清代諸家都跟著他錯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