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過小孤山,大孤山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過小孤山大孤山》福建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過小孤山大孤山》福建省 - 莆田
《過小孤山大孤山》 陸 游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追隨文中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賞沿途秀麗的景致。 2、掌握重要字詞句的意思。 ㈡過程與方法
1、自主閱讀:感知、想象景物特點。
2、合作探究共享:通過思維導圖的引領,將“一日游”所見各處景物特點的學習任務分工給小組進行探究合作,并勾勒出景物特點直觀呈現景物風貌。
3.鑒賞評價:學習游記豐富細膩的寫景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感知、想象、勾勒景物特點。
2.賞析游記豐富細膩、生動的寫景方法。 ●教學難點
賞析游記豐富細膩、生動的寫景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本教案為第一課時)、 ●教學工具 ppt 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通過“旅行”段子喚起學生對美好景物的期待—— 同學們,現在網絡上流行很多關于“旅行”的段子,比如:
——秋天的雨在爭論不停, 小水泡開始了旅行……顧城《水泡的想象》; ——背起行囊走四方,不為天寬,不為地廣,只為見見風吹草低見牛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顧老師 《僅十個字的辭職信》;
——背著背包的路上,看過許多人,聽過許多故事,見過旅行風景,就這樣,慢慢學會了長大。流轉的時光,都成為命途中美麗的點綴,看天,看雪,安安靜靜,不言不語都是好風景。
交流:同學們喜歡旅行嗎?那今天我們就當做是穿越了時空,到了宋代,跟著距今近一千年的陸游去游山玩水吧,哪兒呢?——《過小孤山大孤山》
2
二、學習《過小孤山大孤山》的創作背景 1.介紹《過小孤山大孤山》體裁
《過小孤山大孤山》是選自《陸游集·入蜀記》,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兩則日記。
2.介紹創作背景
陸游一生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被起用為夔州(重慶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
交流:陸游此時重新被起用,心情該是欣喜甚至還有些小得意的。文中引用杜老詩句為證:“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還說“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陸先生流連忘返陶醉于兩岸美景中。
三、賞析美文
(一)師生共同勾勒游歷行程的思維導圖
交流:本文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游記,我們隨著作者泛舟的行程,看他游歷了哪些景點?
明確:八月一日和二日,陸游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一路從安徽西南部泛舟穿越到江西北部,沿途游歷路線圖如下:烽火磯→彭浪磯、小孤山→泛彭蠡口→廬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備注解題: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約一百米,方圓一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相傳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記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
大孤山(大姑山):在江西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二)嘗試圖文并茂概述景物特點(八月一日)
交流:同學們,每到一處你看到了景物什么特點?(分小組合作探討,最后共享交流)如果可以的話,發揮你們的想象把它勾勒出來吧。(畫)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畫出心中的小孤山、大孤山等景致,突出特點即可。) 學生匯報交流:
烽火磯:突兀、怪奇 小孤山:峭拔秀麗、荒殘 第二段:
澎浪磯:無風浪涌 沙夾: 煙雨迷蒙
(三)學習豐富細膩、生動的寫景方法
交流:陸游是如何把景物寫得美好令人心醉,使讀者如臨其中的,他用了哪些方法寫景?
3
1.第一段(烽火磯)
⑴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明確:烽火磯;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⑵勾畫出本段寫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磯怎樣的特點? 明確:高峻、怪奇等特點。 ⑶本段寫景采用怎樣的順序?
明確:先寫遠視可見,只不過覺得烽火磯“突兀”罷了,除此之外別無佳處。再寫近觀,近觀之景則異彩紛呈。
⑷這種遠近對比的寫法有何作用?
明確:不僅使人的認識一步步真正認識到烽火磯的佳妙之處,而且能收到曲徑通幽的藝術表達效果。
2.第二段(小孤山、澎浪磯、沙夾)
⑴勾畫本段景色描寫的語句,說說本段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寫的重點對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點?
明確:①烽火磯至沙夾衣段所見; ②小孤山和澎浪磯;
③小孤山峭拔秀麗,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⑵文章是怎樣表現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的?
明確:運用對比手法。將金山、焦山、落星山這些天下名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又用它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這一特點;用山上有樓觀亭榭的金山與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對比,襯托小孤山的廟宇荒涼殘破,更是為了說明小孤山若是以“樓觀亭榭”稍加裝飾,則會“高出金山上矣。”
⑶寫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采用的是什么寫景順序? 明確:由遠及近。
⑷引用前人詩句、歷史傳說等于寫景有何妙處?
明確: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的過程中,將有關的傳聞鐵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雅致、神話的氛圍和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⑸景點眾多,作者怎樣描繪不使其孤立?各景點均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
明確:以游蹤(移步換景)為線索,文中多次寫到江流與船行,為分散的景點貫以線索——完整優美的長江山水圖。
⑹寫景重點突出
寫小孤山著墨最多,作者借登臨覽勝的機會,較詳細地描寫景物,而且還寫廟宇傳說、前人詩詠、近人事跡,內容豐富,重點突出。
(四):你能想象并描述出詩人此時的形象嗎?
交流:此時,詩人立于安徽西南部面向東南方向的彭澤、都昌等地眺望而去,看眼前煙雨迷蒙,云間沙鷗白鷺隱沒,水中俊鶻掠江東南去,詩人沉醉其中,徘徊不舍離去……鏈接重點語句翻譯——
⑴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明確: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
⑵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
明確: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云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
⑶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
明確:剛到廟門口站著,有一只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
⑷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
明確: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四、結語:
學習著陸游的這篇散文游記,似乎我們也在安徽西南部、往江西的北部,長江穿過的那一帶游歷了,舒坦地置身于一幅靜謐空濛美好的長江山水畫中。
五、作業:
1、充分做好“二日游”的準備,陸游八月二日一早由雨后初晴開始泛舟彭蠡口,然后過大孤山等地……你們做好預習準備了嗎?明天再一起去游覽。 2、選擇二三處你喜歡的描繪美景的語段熟讀至背。
【教學反思】
快樂的是,教學這篇優美的散文游記時,不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像是在安徽西南、江西北部長江穿過的一帶游歷了,舒坦地置身于一幅幅靜謐空濛美好的長江山水畫中。
本節課作為教學的第一課時,(師生進行“一日游”,即陸游八月一日游歷山水的行程,第二課時進行“第二日游”)我是這樣設想的:先通過網絡流行的動聽的“旅行”段子,去喚起學生對美好山川景物的期待、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師生共同勾勒游歷行程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景點方位和景物特點有一個整體且具體的感知;接著是極重要的環節——大膽嘗試并鼓勵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共享的方式將景物最突出、最可感的特點圖文并茂地進行勾勒繪畫展示,這樣不僅令課文中的景物生動可愛富有生命力,且學生也能充分參與課堂、充滿著活力!我想盡力讓語文課堂的學習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是課堂的主人,而一天中,他們有多少的課堂要進行,所以盡力嘗試多種辦法引導學生輕松些、快樂些地去探索知識。自己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生才能自己樂于去主動地感受、去發現課文蘊含的各種高妙豐富又
5
細膩生動的寫景方法,去感受文在雅致之余也能有詩的靈動……直到課堂的最后,仍用溫柔和美好去結束這個延續至今近1000年的美好旅程。
2018.06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