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新城道中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其一)》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其一)》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新城道中(其一)》 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和寫作背景。 2、背誦這首詩,賞析并積累名句。 (二)過程與方法
1、熟讀詩歌,疏通大意。
2、整體感知詩歌感情基調,感受詩人情感。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掌握詩句中的修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詩人暢達的胸懷。 2、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
1、把握詩歌感情基調,感受詩人情感。 2、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1、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教師:以前我們學習的蘇軾的詩歌、散文、詞作,大多都是寫于詩人貶謫黃州之時,所表達的情感大都為遭貶后的苦悶和在逆境中的樂觀豁達。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外一種風格的詩歌。首先,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給大家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蘇軾。
(學生回答略)
教師:一種美食,蘊藏著生命的智慧;一曲水調歌頭,傳唱大江南北;一種人生態度,凝聚著幸福生活的秘訣。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說,他是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絕版;他是豪放的詞人,是偉大的散文家;他的書畫青史永傳,他的詩篇更是聞名遐邇----今天我們走近蘇東坡的詩篇:《新城道中》(其一) 二、出示課題、學習目標,介紹背景:
1、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內容,領略詩中生機勃勃的農家春景圖。 (2)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賞析詩歌的表現手法,重點是修辭手法。 (3)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筆下的“樂”。 2、寫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的春天,蘇軾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屬各縣。新城在杭州西南,為杭州屬縣(今浙江富陽縣新登鎮)。 本課是作者自富陽赴新城途中所作的《新城道中》兩首詩中的第一首。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朗讀音頻,初步感知(注意字音)。
2、自己帶著情感讀一讀(注意句讀停頓、輕聲重音)。
2
3、請一位同學朗讀(帶著感情誦讀)。 4、齊聲朗讀。
5、置身詩境、感知內容。
要求: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然后思考并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樣?作者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在這首詩歌中,我看到了……,我仿佛聽到了……,我的心情是……,蘇軾的心情是……
四、師生合作探究、鑒賞品味
教師把學生分為三大組,每組一聯詩句,學生四人一小組,交流探討,賞析詩句。 1、(學生回答,可補充)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寫詩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這時春風吹停了屋檐下積雨的聲音(即雨過天晴),他心里愉悅,因而覺得春風極通人性,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為“我”吹散陰霾,使得陰雨連綿的天氣突然放晴了。一個“知”字生動形象而富有情趣,把“東風”寫成是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知己,為“我”進山創造條件,使“我”心想事成。這樣寫,就使“東風”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思考(一):賞析首聯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山行”時的心情如何? 提示:(擬人)
①有領起(引出)下文描寫春晴之日山村風景、山人生活的作用。 ②為全詩寫景抒情奠定了輕松活潑的基調;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詩人出發時的心情自然就是愉悅(愉快)的。
2、(學生回答,可補充)頷聯“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描寫春日清晨山村里的情景,詩人選擇了山頭、白云、樹梢、初升的太陽等四種自然景物來加以描繪,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蘇軾首創,此前韓愈就有“晴云如擘(bò)絮”(板書:晴云如擘(bò)絮)的詩句(見《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蘇詩用“披絮帽”(板書:嶺上晴云披絮帽)來比喻籠罩在山頭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礎上是有所突破。(師解孰高孰低?)把“晴云”比作“絮帽”,既生動地寫出了晴云的色澤和質感,也寫出了嶺上籠罩著白云的狀態。文學需要比喻,詩歌更離不開比喻。《詩學》上說:“比喻是天才的標識”。《禮記·學禮》上也說:“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博依就是比喻。蘇軾是善設比喻的文學家,他以“披絮帽”比喻籠罩在山頭上的白云,貼切、形象、生動,給人以聯想。而把樹頭上的“初日”比作掛著的“銅鉦”,則寫出了“初日”的形狀和橙黃的色澤。我們應該學習詩人這種巧于設喻(板書:巧于設喻)的寫作方法。
提示:(遠景、比喻)
①第二聯描寫遠景,嶺上浮著的晴云似披著綿帽,樹頭升起的初日像掛著的銅鉦。 ②詩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 ③同時詩人寓情于景,表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山行之樂。
3、(學生回答,可補充)頸聯“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繼續描寫山村的自然景物,語言生動,詩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籬短”重在描寫“野桃”,對句“溪柳自搖沙水清”主要是刻畫“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這擬人化的詩歌語言
3
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生的桃樹鮮花綻開,而以“竹籬短”三字側面烘托“野桃”高過竹籬。(突出層次,烘云托月)后者寫溪邊柳樹的枝條在春風吹拂下搖曳多姿、翩翩起舞。寫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提示:(近景、擬人)
①第三聯描寫近景,野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②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寫
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著歡快的氣氛,似乎在殷勤地歡迎詩人的到來。③同時詩人寓情于景,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山行之樂。
思考(二):頷聯和頸聯寫景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寫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①頷聯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樂器)”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頸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野桃”和“溪柳”都被賦予人的神態和舉止,在沐浴了一場春雨之后,“野桃”向著朝陽笑臉迎人,“溪柳”在春風里翩翩起舞。②頷聯寫野外遠景,頸聯寫農家近景。出得門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迷人的春日山村晨景(嶺上晴云,樹頭初日),穿山越嶺,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籬、柳樹等,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意思相近即可)
思考并討論:(三)尾聯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情感?詩人之“樂”,“樂”在哪里? (學生回答略) 提示:
尾聯由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入對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這種喜樂之情。本聯緊扣一個“樂”字。雨過天晴,春暖花開,景致優美,令人心曠神怡,何況這又是鬧春耕的大好時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歡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燒筍,忙著春耕,其樂無窮!本聯詩意盎然,散發著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氣息,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快樂心情,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明確:
詩人之樂,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樂于清新秀麗的山野美景。 (2)樂于閑適安樂的農家生活。 (3)樂于淳樸的民風人情。
從熙寧五年至熙寧八年,蘇軾通判杭州整整三年。于杭州通判實際上是在與王安石的政治斗爭中失敗而被放逐,蘇軾創作此詩之時處于政治生涯的低谷,但他并沒有消極地對待生活,而是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作為杭州的地方官,蘇軾關注百姓的生存、踏踏實實地為百姓做事,在安民賑災中堅守地方官的責任,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呈現一片太平景象。所以,詩人之樂,還(4)樂在百姓安居樂業,(他是)“與民同樂”。
由此,我們再思考:
蘇軾創作此詩之時并不是處在人生的得意階段,恰恰處于政治生涯的低谷。然而為何我們從《新城道中(其一)》中讀不出絲毫的苦悶與不平,反而覺得其中處處洋溢著喜悅與快樂?
(學生回答)
(5)樂在人生態度和精神氣度。 5. 結語:
在蘇軾的精神世界里,人生的不平被轉化為一種精神的獨特體驗:世界本有不平,
4
人生亦有坎坷。然而人生的意義和快樂未必不能在每時每刻的應對中獲得。人間無處不美景,無時不良辰,重要的是要用一顆澄澈之心去創造,去構建。愿我們也如蘇軾一般從容應對人生中的驚濤駭浪。
6. 集體誦讀全詩(注意帶著感情誦讀)。 五、總結全詩
這首七言律詩首先以“東風多情、雨聲有意”寫出行時的愉悅心情,隨后詩人描寫了山行途中的所見之景,出得門來,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迷人的晨景(“嶺上晴云”“樹頭初日”),穿山越嶺,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鮮艷的桃花,矮矮的竹籬,裊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這些景物都帶上了主觀色彩(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起舞,好不快活自在!),充滿著歡樂和生機,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農民,有物有人,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活潑、閑適的農家春景圖。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麗,使得詩人出發時的愉悅心情有增無減。而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不異桃源佳境!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寫是作者當時快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六、作業: 1、背誦全詩。
2、比較閱讀《新城道中(其二)》。 附 板書設計:
晴云如擘(bò)絮——韓愈
巧于設喻
嶺上晴云披絮帽——蘇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