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詩歌散文,苦齋記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苦齋記》天津市實驗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苦齋記》天津市實驗中學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苦齋記》天津市實驗中學
《苦齋記》教案
教學目標:了解古代文人的書齋文化,學習古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態度。
學會寫短小的書齋文。
教學重點:自主閱讀梳理文脈,由表及里解讀文章主旨,學習古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態度,
學會寫短小的書齋文。
教學難點:學習由表及里解讀漢字及文本背后所蘊藏的思想情感及生命智慧。
學會寫短小的書齋文。
教學方法:讀寫活動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古代,士大夫階層常常在家宅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為閑居讀書之所,就是通常說的書齋。他們常常會為自己的書齋取一個名字,叫齋號;還喜歡寫一些解說文字,如《陋室銘》《聊齋自志》等等。
那么古人為什么要稱之為書齋而不是書房呢?讓我們來 了解一下這個“齋”字。 •
• 《説文解字》:齋,戒,潔也。從示,齊省聲。 • 《說文解字》:齋,禁戒肉欲,使身心素潔。字形采用“示”作邊旁,用有所省略的
“齊”作聲旁。
• 齋,金文
(齊,眾人一致)
,造字本義:古代在隆重儀式(如祭祀占
卜)前,臣民上下不殺生、不吃肉,凈身素食,向神靈極盡虔敬,以求福祐。
古人認為:以戒訓齋,齋和戒 沒有分別,在儒家的倫理思想中,“齋”是以構建儒家倫理秩序為目的的,對人的身心是一種規誡。于是這些文人儒生在清冷蕭齋中閉戶夜讀,過著古卷孤燈,寒窗只影的苦寂生活。書齋成了儒家士子修讀的地方,昏燈、冷案、黃紙、清墨等器物隱含了儒家文化的特征,書齋就是讀書人讀書、休息、反省、凈化身心的處所。
之前我們已經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劉伯溫和章溢兩位先生在居高位時毅然隱退的人生經歷,那么,他們在苦齋之中又有怎樣的生活感受和體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苦齋記》。
活動一、朗讀文章,梳理文脈。
請大家一起來朗讀全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本文圍繞“苦齋”記了哪些內容?梳理文脈。
答:文章寫了苦齋的環境、苦齋周圍生長的苦物及人在苦齋的生活情景。
過渡:理清文脈之后讓我們一起來解讀文章。 活動二、思考討論,交流解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1. 匡山“苦境”為何使“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答:匡山之巔高聳絕壁,又“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物性苦的植物在貧瘠的山巖間和北風的吹襲中更好地煉品性。 2.匡山“苦物”,在劉、章看來它們是何味道?(為何反復品嘗?) 答: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
因為有藥效,可清熱醒酒,利人。
3.匡山遠離市井人居,章先生在這“苦境”之中體味到了怎樣的樂趣?(為什么“人莫知其樂也”,劉伯溫卻理解?) 答:啟隕籜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實。間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冷。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悅身心。世俗之人認為居高位、享富貴才是樂,無法感受齋主人的生活追求,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快樂。山野田園生活是返璞歸真的樂趣,追求心靈自由的狀態,苦境中有快樂。
過渡: 章先生的生活是“人莫知其樂也”的, 但這樣苦中有樂的生活,讓“劉子聞而悟之”, 思考:“劉子聞而悟之”,究竟有何“悟”?(苦樂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論說這一道理的?) 答:“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
論證方法:
先反面舉例“膏粱子弟”昨日樂成今日苦 再正面道理孟子、孔子之言
之后又正反對比論證“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
思考:既然是“苦樂倚伏”, 為何劉基偏要命名為“苦齋”呢?所命之名不叫“苦樂齋”或者“樂齋”,而要起名“苦齋”呢? (1)苦齋所處的環境非常艱苦。 (2)齋主對苦的獨特看法: 苦有利身心。苦可以使人承受生活的磨難。今日之苦,是一種磨礪。 苦可以促人事業發展。 (3)劉基之意:在朝野的紛爭中,章子選擇棄官入齋,在眾人眼中無法理解,眾人只知其物質條件之苦,而不知吃苦的深層意義,齋主甘于苦中求樂的襟懷,惟“劉子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見齋識人,聞言知志,他是章子真正的知音。作者劉基借“聞而悟之”表達自己愿意以苦來磨礪意志,修煉美德。二人經歷相似,都曾棄官歸隱,又都“功著開國元勛,文高一代宗師”。苦齋體現了他們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態度,因而也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境界。 引導書齋與書齋文學:
書齋的命名常常蘊含著命名者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自古以來,小小的書齋蘊育了無數偉大人物,“聊齋”中走出了蒲松齡,杜甫有“草堂”、劉禹錫有“陋室”、歸有光有“項脊軒”、梁啟超有“飲冰室“、林語堂筑“有不為齋“......他們都為自己的書齋寫一些文章,為書齋作記。
這種性質的文章,一般要包括兩項內容:
一是齋的情況,著重寫環境或景物的布置;一是齋的意義,著重寫主人的襟懷或生命追求。 書齋的命名可以以齋號明志抒懷;可以以收藏命名;還可以從詩詞、典籍中取用典故等。 活動三、寫作訓練、交流分享。
其實身處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也需要這樣一間書齋,不在于房屋大小,也不在于物質條件的好壞,而在于在書齋可以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請為你現在或將來的書齋命名并寫一篇短小的“記”。(寫完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 推選優秀的文段全班分享。 學生習作:
恣意齋
吾有陋室,常起居坐臥其間。或博覽群書,或靜聽音韻,或聚友人往來其間,或品香茗自得其樂。陋室雖小,亦足以遮風雨。閑暇之日,坐觀雨天漣漪漫階,臥聽清風透窗,其中恣意,不足與外人道也。故名曰“恣意齋”。
醉夢齋
吾有室一間,室不甚大,且屋中陳列盡皆書籍字畫之物,入則夢作百畫,出則醉讀千書,故號曰:“醉夢齋”,于齋中常興于字畫,流連于書山之間,多陶情養性,抒己志而感念于心間,則可帷幄而知千里,運籌而曉萬家。 自言曰:“雖無他物以助興于己身,但有此間之物為伴,亦別有一番趣味。”
總結:書齋自古就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的生命和文字因這一小方天地而變得廣袤遼闊,絢麗多彩,光照史冊。書是人類的朋友,它慰藉我們的靈魂,希望大家也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一方自己的家園,讓生命變得獨特而深刻。
境——煉性
悟 智慧 板書: 苦齋記 物——利身 苦樂之理 態度 以苦名齋 境界 人——悅心
教學反思: 《苦齋記》這一課在讀寫活動式的教法構想下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了解古代文人的書齋文化,學習古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態度。學會寫短小的書齋文。教學重點難設定為:自主閱讀梳理文脈,由表及里解讀文章主旨,學會寫短小的書齋文。教學中學生能從漢字這一微觀且形象的途徑中快速理解古代書齋文化的根本內涵,從而快速解讀文章主旨,在對古人文章的模仿中學習寫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小書齋文,同時陶冶情操,教學效果較理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