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詩歌,長恨歌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長恨歌》河北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長恨歌》河北省級優課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選修教材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長恨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2、合作探究本詩的抒情方式,體會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3、感受詩歌婉轉動人,纏綿悱惻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主題。 2、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表達技巧。
課時設計:2課時
第一課時朗讀感悟,第二課時賞析品味。
《長恨歌》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品讀感知
導入:
元好問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當絕色美女遇上盛世帝王,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又將歸于何處呢?這節課我們共同來賞析白居易的代表作《長恨歌》。 教師提問1:《長恨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教師提問2: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的呢?
漢皇重色思傾國。 討論一:
人們常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楊玉環正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請找出《長恨歌》中描寫楊玉環美貌的句子,并體會詩人
2 / 9
是如何表現她的美貌的。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對比(反襯)、夸張、借代;突出楊貴妃的美貌。楊玉環的花容月貌頃刻之間使所有的宮娥嬪妃黯然失色。
2、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美麗和嫵媚。
3、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這一小節再次寫出了楊玉環在盛裝之下的無比美麗和李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由于芙蓉帳暖、情意纏綿,反襯出君王春宵苦短、早朝之煩的苦惱!
• 楊貴妃:美麗嬌媚
•
唐玄宗:迷戀聲色,荒廢政事
4、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這兩句詩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楊貴妃的愁思和寂寞。以美麗潔白的梨花喻貴妃嬌美的容顏,玉容寂寞,梨花孤獨(一枝);玉容流淚,梨花帶雨。多么凄美,多么哀怨。
教師引導: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白居易對楊玉環進行了多處的正面和側面描寫,但是楊玉環到底長什么樣呢?我們卻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呢?
是的。是在楊玉環死后大約50年以后寫的《長恨歌》,他沒有見過楊玉環。不過,即使在見過楊玉環的詩人筆下,她的面貌也并不清晰。比如說李白的《清平調》三首:
清平調三首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教師提問:李白和白居易都描寫了楊玉環的美貌,他們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呢?
楊玉環到底長得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但詩人讓我們想象她的美,幸福時像牡丹凝露,哭泣時像梨花帶雨。
這樣的寫法古已有之,比如
李延年歌
(漢)李延年
3 / 9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以虛寫實,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討論二:
這樣美的楊貴妃讓人如何不愛?《長恨歌》中是如何描寫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的?請找出來,并思考這種寵愛會產生什么影響。
1、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2、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楊玉環三個姐姐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帝呼為姨”,叔伯兄弟楊铦、楊锜、楊釗(國忠)也當了鴻臚卿、侍御史、右丞相,“恩寵聲焰震天下”(《新唐書·楊貴妃傳》)。 影響:
1、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陳鴻《長恨歌傳》:“當時謠詠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其為人心羨慕如此。”
2、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驪(lí)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3、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討論三:
安史之亂,山河變色;馬嵬兵變,天人永隔。唐玄宗失去了帝位,也失去了楊貴妃。閱讀詩歌,體會詩人運用什么手法去表現唐玄宗此種境遇中的心情和感受。請結合詩句說明。
(1)烘托。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彌漫,曲折婉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云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凄涼與落寞。
(2)樂景襯哀情。哀景抒哀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敘事見情。
“天旋日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還都路上,“天旋日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于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躊躇,信馬,不忍離去,不想離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馬由韁緩緩去,心無著落之凄涼可見。風景依稀似去年,同來望月人何在?
(4)觸景生情,渲染。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回長安后,白日里,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
唐玄宗此時不僅已經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而且失去了人身自由。他在徹骨的思念中整夜無眠,“世界睡著了,他還醒著”。“人世間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運給他的懲罰,佳人已去,寡人還在,可寡人這條命要來又有何用?在這里,作者反復渲染,層層鋪墊,運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唐玄宗的悲傷落寞,凄涼孤苦,辛酸無奈。
(1)賜死貴妃時
——欲救不得,眼流淚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涼,以凄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對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現了玄宗內心的痛苦——樂景寫哀情
5 / 9
在行宮,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鈴聲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借景抒情
(3)還京路上的思念:舊地重經, 玉顏不見 ,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敘事見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物是人非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小結:
這次第,怎一個“恨”字了得!這恨,是深重的遺憾,是沉痛的悔恨。如果再加上一個“長”字,就又加上了時間的厚度。日日夜夜,年年歲歲,此恨綿綿。
合作探究
1、對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你是否同情?請說明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導致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2、你認為,白居易對這個愛情悲劇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呢?請從詩中找出依據。
參考一:漢皇重色思傾國。
參考二: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教師點撥:
生活在中唐的詩人白居易,秉承著“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精神。這樣的白居易他渴望重現大唐開元盛世的輝煌,希望后世統治者能以重色輕國為戒;所以,他是批判唐玄宗重色誤國的。
但同時,因為他是一位多情善感的文人,因為他他也經歷過一段絕望的愛情,所以對于真愛無法相守的遺憾,他又無限傷感。從這個意義上說,詩人又是同情李楊愛情的。
閱讀體驗:
都說人生長恨水長東,那怎樣去愛,人生才不會留有長恨?你心中理想的愛情是什么樣子呢?請用你喜歡的語言形式進行表述。
例如舒婷的詩《致橡樹》(節選):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6 / 9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布置作業
有人說,紅顏禍水;有人說,君王誤國。也有人說,李隆基和楊玉環是值得同情的,都是命運的過錯。如果有機會給兩人中的一個寫一封信,你會選誰?你會怎樣說?
知識鏈接
知人論世
(一)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800)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白居易與元縝等人是“新樂府運動”代表人物。詩歌風格通俗曉暢,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特色。
(二)體裁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虛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志。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辭海》注曰:“行”是樂曲的意思;“歌”與“行”名稱雖不同,但并無嚴格的區別,后來就有“歌行”一體。
(三)寫作背景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樂天自校書郎尉于盩厔(今陜西周至),鴻與瑯琊王質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攜游仙游寺,話及此事,相與感嘆。質夫舉酒于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于世。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歌既成,使鴻傳焉。世所不聞者,予非開元遺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今但傳《長恨歌》云爾。
(陳鴻《長恨歌傳》)陳鴻《長恨歌傳》參考譯文: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的白居易任盩厔校書郎尉,陳鴻與瑯琊的王質夫是同鄉,閑暇時一起在仙游寺游覽,說到此事,相互感慨萬千,王質夫舉杯站在白居易面前說:“迎合世俗的事,不是遇見超出世人的才能加以潤色,就會隨著時
7 / 9
間的流失,而被人遺忘。你詩寫的好,善于描寫情感。嘗試著歌頌他們,怎么樣?”
白居易的《長恨歌》。讀懂的人不但被這事所感動,還以美色為懲戒,堵塞禍亂的根源,使將來的人也知道。詩寫好后,讓我作傳。世上的人不知道,我不是開元年間人,不知道這事,世人所知道的,都是《玄宗本紀》上的那些事,現在作《長恨歌》以傳世。
(四)故事背景: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珪入長安,嫁與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為妃,時楊氏年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后為唐玄宗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已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唐玄宗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加劇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今陜西省興平縣西),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楊時年38歲。
名篇佳作
《馬嵬》 (唐)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坡 (唐)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唐)杜牧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⑵,山頂千門次第開⑶。 一騎紅塵妃子笑⑷,無人知是荔枝來⑸。
【其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⑹,數騎漁陽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來⑼。
【其三】
萬國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樓殿月分明⑾。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⑿。
過華清宮 (唐)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
8 / 9
清平調三首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
,春風拂檻露華濃⑶。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斷腸⑹。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⑺。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⑻,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闌干⑽。
相關軼事
1、漢皇重色思傾國
李延年歌
(漢)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創作背景
《李延年歌》被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根據《漢書·外戚傳上》記載: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李延年獻舞時唱了這首詩。漢武帝聽后不禁感嘆道:世間哪有這樣的佳人呢?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就推薦了李延年的妹妹。漢武帝召來一見,果然妙麗善舞。從此,李延年之妹成了漢武帝的寵姬李夫人。
2、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悲劇。
白居易與他青梅竹馬的女孩湘靈感情很好,但湘靈出身于城市貧民,而白居易則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親的門閥觀念相當強,絕不應允他們的婚事。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歲,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在兒女婚姻上權威至高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畢,臨走前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為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大哭。極度壓抑的痛苦和愁悶于是盡數體現在了《潛別離》詩中。
白居易寫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口,鳥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讓人不忍卒讀。
3、唐玄宗和楊貴妃軼事
(1) 據史書記載,楊貴妃曾兩次被遣回娘家。
第一次是天寶5年,即楊貴妃被冊封的第二年,貴妃因嫉妒觸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貴妃被趕出宮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樓空,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孤獨感和空虛感。玄宗茶飯不思,還動不動就對左右侍從亂發脾氣。隨即就令人將御膳送去,當夜將貴妃接回宮中,從此對貴妃更加恩愛。
第二次是天寶9年,貴妃因違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來貴妃認為自己驕悍不遜,有些過分,便剪下一綹頭發,讓人帶給玄宗并說:“有罪當死,身上
9 / 9
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賜,只有頭發可以獻上報答皇恩。”玄宗大為感動。通過這兩次,兩人之間那種難分難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層。
按照皇家慣例,后妃觸怒圣上,只能在宮中處治,重則斬殺,輕則囚禁或被打入冷宮,從不見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卻開了這個特例,如同尋常夫妻吵架一樣,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
(2) 玄宗與貴妃雖是帝王與妃子的關系,但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可以發現,他們象一對和睦相愛的夫婦,更象熱戀中的少男少女。
《楊太真外傳》記載:有一年宮中的橘樹結了許多柑橘,玄宗發現其中有一個“合歡實”(即兩個柑橘長在一起)。他欣喜萬分,與貴妃一起玩賞,并說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體。然后同坐一席共嘗“合歡實”。
《開元天寶遺事》也記載著玄宗與貴妃溫柔纏綿、相親相愛的故事。一次 玄宗酒醉,兩天后方醒,醒后他擁著貴妃同賞牡丹,并摘折一枝與貴妃交臂相聞,玄宗說:“不惟萱草忘憂,此花香艷,尤能醒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