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新城道中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其一)》西寧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其一)》西寧市沈那中學
《新城道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內容,領略蘇詩中生機勃勃的農家春景圖。 2、解文章的表達技巧,品味詩歌語言,學會鑒賞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3、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筆下的“樂”。
教學重點: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品味詩歌語言,學會鑒賞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筆下的“樂”。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希沃白板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說起蘇軾,我們會想到一種美食,這種美食,蘊藏著生命的智慧; 他的一曲水調歌頭,傳唱大江南北; 他的人生態度,凝聚著幸福生活的秘訣。 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說,他是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絕版;他是豪放的詞人,是偉大的散文家;他的書畫青史永傳,他的詩篇更是聞名遐邇----今天我們有幸走近蘇東坡的詩篇:《新城道中其一》 二、 作者及創作背景
1、作家簡介,多媒體展示,學生填空。
蘇軾(1037-1101),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與父 蘇洵 ,弟蘇轍 , 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 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 之一;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 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 辛棄疾 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fú)和蔡襄并稱宋四家。
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蘇軾的詩,風格豐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簡淡自然。他善于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還善于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發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棄疾形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 2、學生展示學案整理的創作背景:
神宗熙寧六年(1073 )年的春天,詩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領各屬縣。新城在杭州西南,為杭州屬縣(今浙江富陽縣新登鎮)。作者自富陽赴新城途中,飽覽了秀麗明媚的春光,見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輕松活潑的筆調寫下這兩首詩,抒寫自己的途中見聞和愉快的心情。 三、整體感知
1、誦讀感知:欣賞《新城道中(其一)》誦讀視頻 2、誦讀提示,劃分節奏: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2、置身詩境:要求:
同學們請四人一組,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然后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樣?作者的心情怎樣? 四、鑒賞品味 要求:
請同學們四人一組,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詩,從表現手法的角度進行鑒賞。 1、東風知我欲山行, 吹斷檐間積雨聲。 2、嶺上晴云披絮帽, 樹頭初日掛銅鉦。 3、野桃含笑竹籬短, 溪柳自搖沙水清。 1、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⑴、首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⑵、“東風”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為我吹散陰霾,使得陰雨連綿的天氣突然放晴了。一個“知”字生動形象而富有情趣,把“東風”寫成是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知己,為我進山創造條件,使“我”心想事成。
⑶、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詩人出發時的心情自然就是愉悅的。
2、頷聯,描寫春晨山村晴景:“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⑴、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⑵、把“晴云”比作“絮帽”,既生動地寫出了晴云色澤和質感,也寫出了嶺上籠罩著白云的狀態。把樹頭上的“初日”比作掛著的“銅鉦”,寫出了初日的形狀和橙黃的色澤,把二者寫得生動形象而富有神采。 ⑶、襯托出詩人熱愛自然的情感。
3、頸聯:“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⑵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⑵、“野桃含笑”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野桃鮮花綻放的樣子,“溪柳自搖”寫出了西邊柳樹的枝條在春風的吹拂下搖曳多姿,翩翩起舞的姿態。
⑶、兩種景物都賦予了人的神態和舉止,使山村的自然景觀充滿了生機勃勃,洋溢著歡快的氣氛,似乎在殷勤的歡迎詩人的到來。
4、尾聯:“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又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尾聯由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入對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這種喜情。本聯緊扣一個“樂”字。雨過天晴,春暖花開,景致優美,令人心曠神怡,何況這又是鬧春耕的大好時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歡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燒筍,忙著春耕,其樂無窮!
西山人家煮芹燒筍嬉鬧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詩意盎然,散發著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氣息。是作者當時快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五、[問題探究] 品詩人之“樂”:
1、樂于清新秀麗的山野美景 2、樂于閑適安樂的農家生活 3、樂于淳樸的民風人情 從熙寧五年至熙寧八年,蘇軾通判杭州真正三年。于杭州通判實際上是在與王安石的政治斗爭中失敗而被放逐,蘇軾創作此詩之時處于政治生涯的低谷。蘇軾并沒有消極地對待生活, 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作為杭州的地方官,蘇軾關注百姓的生存、踏踏實實地為百姓做事上, 在安民賑災中堅守地方官的責任,百姓安居樂業,一片太平景象。
4、樂在百姓安居樂業, “與民同樂” 思考:
蘇軾創作此詩之時并不是處在人生的得意階段,恰恰處于政治生涯的低谷。然而為何我們從《新城道中(其一)》中讀不出絲毫的苦悶與不平,反而覺得其中處處洋溢著喜悅與快樂? 五、課堂小結
《新城道中》這首詩意境優美:山嶺白云繚繞,樹梢朝陽懸掛,野桃笑臉迎人,溪柳搖曳多姿,溪水清澈見底,這充滿生機的景色與西山人家煮芹燒筍喜鬧春耕的生動場面以及詩人歡快的心情交織在一起,詩意盎然,散發著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氣息,組成一幅詩意盎然的山村風物畫。 六、課外延伸
閱讀蘇軾的這首詞,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上片首句直接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結果,著意展現了醉而醒、醒而復醉的求醉之舉,表現出詩人非飲酒無以寄情的心境。 B.“歸來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說明作者回寓所的時間之晚,“仿佛”則形象表現出詩人醉意朦朧、恍恍惚惚的情態。
C.上片后三句以夜為背景,通過鼻息聲、敲門聲和江聲三種聲音的巧妙對比,突出了夜的靜謐和詩人漸復平靜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兩句寫出了作者的嘆息:遺憾自己總是身不由己,總免不了勞苦奔波,從而達不到真正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傳達出一種深沉的感傷。 E.“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兩句寫詩人希望自己在余生里能像眼前江面上飄逝的小舟一般,不被世事縈懷,而在自然之中獲得精神解脫。 (2)清代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
這首詞上下片均有這樣的詞句,請指出來并作簡要分析。 五、心靈雞湯
在蘇軾的精神世界里,人生的不平被轉化為一種精神的獨特體驗:世界本有不平,人生亦有坎坷。然而人生的意義和快樂未必不能在每時每刻的應對中獲得。人間無處無美景,無時無良辰,重要的是要用一種澄澈之心去創造,去構建。愿我們也如蘇軾一般從容應對人生的驚濤駭浪。 五、作業 背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