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方山子傳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方山子傳》西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方山子傳》西安市第一中學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1
西安市第一中學課時教學設計
課 題 《方山子傳》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 型
鑒賞課
授課時間 第 周 月 日
教材分析
《方山子傳》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的推薦篇目。《方山子傳》這篇文章通過蘇軾與方山子在岐亭的相遇,記敘了方山子的人生經歷,通過對其人生經歷的記敘,塑造了陳慥生動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特立獨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贊賞,也借此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被貶黃州的無限感嘆。 在這篇文章前,已有本單元的四篇文章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創造形象,詩文有別”從不同角度做了分析引導,對如何鑒賞形象學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方山子傳》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把前幾課學到的知識進行強化。
這篇文章是一篇傳記文章,一般傳記文章都是先介紹人物的姓名字號,籍貫,家世,性情,然后介紹其主要事跡,最后是對他的評價。這篇文章篇幅不長,但在結構上卻打破了一般傳記文的寫法,做到騰挪轉換,“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布局,可以給學生記敘文的寫作一定的啟示。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在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上,較高一剛入校時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對文言文內容的深層理解上,能力不強;對文言文的思考探究能力更差。 本文篇幅不長,字詞難度不大,又是一篇可讀性較強的人物傳記,因此可以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但僅僅只是滿足于對文章字詞的理解,對文章的翻譯,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學習語文還提出了“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還要引導學生一步步對《方山子傳》做深層次的理解思考。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
式,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明確方山子的特立獨行的個性,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手法,進一步探索和體會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打動作者蘇軾的方山子之“異”的內涵。進一步探索和體會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的內涵。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講析法
板書設計
方山子傳 蘇軾
方山子:淡泊自守 自甘貧困 異 ——而豈山中之人哉? ——此豈無得而然哉? 蘇 軾:悲己不遇 解己失意 笑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備課組長:任年順 主備人:羅暢
2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課:
本單元我們學習“創造形象,詩文有別”。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篇大家熟悉的蘇軾
的散文《方山子傳》。
蘇軾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才,蘇軾的散文標志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其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其詞稱“蘇詞”,開創了豪放詞風;他創造了新一代文賦,開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創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而在中國人心中,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林語堂語)。
“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是天生的嗎?本課我們或可一窺究竟。 我們先來看蘇軾寫方山子的一首詩歌中的幾句——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此詩抓住細節一二刻畫了“河東獅吼”的悍婦柳月娥和“拄杖落手心茫然”的“氣管炎”陳慥陳季常。
——散文有了更大的空間。
且看《方山子傳》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一個方山子。
二、感知形象:
(一)讀準字音,積累詞句——誦讀全文,師生交流重點詞句
1、 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顯現) 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假裝)
2、 古今異義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義:妻子和女兒。今義:妻子)
3、 重點字詞
與公侯等.(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神色) 見其所著.帽(戴)
4、 詞類活用
庵居蔬食(名詞作狀語;以庵為居,以蔬菜為食) 見方山子從兩騎(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5、文言句式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備課組長:任年順 主備人:羅暢
3
然終不遇(被動句,不被提拔重用)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 何為而在此(賓語前置) 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二)再讀文本,明了大意——全文內容概覽,初識方山子
1.方山子名字由來 2.方山子現狀 3.方山子往事 4.方山子家世
5.方山子與光、黃間異人的不同
方山子何許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寫下表:
方山子檔案
姓名 陳慥 綽 號 方山子 職 業 隱士
籍貫
洛陽 現住址
光、黃間岐亭窮山中
家庭情況
家庭背景
世有勛閥,當得官。園宅壯麗,與公侯等。 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當前狀況
徒步往來山中。庵居蔬食。環堵蕭然。 成長歷程
少時
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 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稍壯
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縱馬射鵲,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晚年
遁光黃間,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人莫識也。
顯聞富貴,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的之意。精悍
之色猶見于眉間。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備課組長:任年順 主備人:羅暢
4
(三)形象研討——方山子其人
鑒賞提示說: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軾的是他的“異人之處”,那么方山子“異”在何處?
原文:余既聳然異之。 由“既”關照上文——師生探討這一句的含義——“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
1、這是一句驚嘆,一句疑問。 2、怎么理解蘇軾的態度?
(1)此——“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 此是“窮山”
(2)我謫居于此,故人陳慥季常不當在此——
陳季常有用世之志——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陳季常有用世之才——“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陳季常有“顯聞”“富樂”的條件——“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陳季常來此后的態度——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
正面描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正面襯托: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反面襯托: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
蘇軾的感嘆——而豈山中之人哉?
——此豈無得而然哉?
3、方山子“異”在——皆棄不取,享受所得。
(1)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揚起波,于是毅然棄俗世中熙熙攘攘的顯聞、富樂,選擇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生活,回歸生命本身。這份生命取向驚世駭俗,這是方山子之“異”第一層含義。
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棄富貴榮華;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的生命取向讓人驚異! (2)做出一份棄富貴守清貧的選擇對于通俗意義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貧中活得怡然自樂、活得通脫則更不容易。方山子之“異”的第二層含義是:他安貧樂道,活出了一種人生意境!
不悔選擇,安貧樂道,活出一份云淡風輕的人生意境,讓人驚嘆!
三、疑義共析:方山子與蘇軾
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
1、 蘇軾的驚異我們找到了答案,“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故人陳季常 對在黃州見到蘇軾是什么反應呢?
方山子亦矍然。
為什么?蘇軾不應該在此,應該用于世。
2、“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蘇軾會說什么,說的心情如何?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備課組長:任年順 主備人:羅暢
5
烏臺詩案種種,滿腹委屈牢騷。
3、方山子的反應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你們怎么理解? 共同遭遇:欲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含義: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與蔑視,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
這是一次很生動傳神的人物細節刻畫。俯仰之間是一份人生況味,是一種人生姿態!
不答是因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淪落人。 繼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對待生命態度,笑對人生,放下滄桑,不以物傷性,自得人生!
呼余宿其家。此時無聲勝有聲,“親朋無一字”之時,所有慷慨的安慰之詞都比不上這碗凡俗的熱湯、這份陪伴與親近。
四、探討:蘇軾記方山子其人的深意?
蘇軾寫作本文僅僅是為了記方山子其人嗎,還是另有深意?
學生回憶賞析相關作品(根據學生反應擇其一二濡染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初到黃州》)
蝸角虛名,蠅頭小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滿庭芳》)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備課組長:任年順 主備人:羅暢
6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平生篤于孝友,輕財好施。......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抒豪情壯志。)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明確:
贊賞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的隱居,悲自我的不遇,折射出蘇軾在黃州期間的真實心態。
朋友也是一面鏡子,是蘇軾理想中的另外一個自己,將解救精神泥淖中的自己走向樂享人生的高岸。
方山子: 淡泊自守 自甘貧困 異 蘇 軾: 悲己不遇 解己失意 笑
分享——
我們都知道,別人的華美詞章不過是一根神仙的手指,使得詞人自己的“冷暖自知”共鳴出我們自己心頭同樣的事件、同樣的思念、同樣的愛恨、同樣的沉迷。我們喜歡一個人、一幅畫、一本書、一首詩,真正喜歡的往往不是那人、畫、書、詩本身,而是從中看到的我們自己。
——蘇纓《納蘭詞典評》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
五、一課一得:
文法、詞法、章法、情感„„學生自由表達。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備課組長:任年順 主備人:羅暢
7
比如本傳記的特點:
請大家回憶一下以往學過的和做過的人物傳記,人物傳記的一般寫法是什么,我們這篇傳記文章與它們有什么不同,文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六、結語:
散文比詩歌有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本文蘇軾對照方山子,找到了人生失意時的生命抉擇。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像方山子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守生命的清白與達觀。
七、作業:
1.隨筆:我與蘇軾
2.整理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3.請大家課后搜集關于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的相關內容。(“隱士”文化中國自古有之,學生們也不算陌生,課后搜集相關資料,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