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北京市 - 豐臺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北京市 - 豐臺區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從詞語、手法、寫景散文等方面積累相關知識。
(1)詞語:故都、混沌、一椽、馴鴿、落寞、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息列索落、歧韻、廿、夾襖
(2)手法:襯托
(3)寫景散文:“一切景語皆情語”
2.[能力目標]
(1)細細品味寫景文字,感受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眷戀和悲涼之情,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2)調動學生主動質疑的積極性,訓練學生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探求問題的主動性。
3、[情感目標]
努力體會郁達夫文字中“悲涼、落寞”的文人氣質。
2學情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新《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是“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荷塘月色》所在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閱讀寫景抒情散文,體會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賞析文中精彩語句和美妙段落”。
作為普通校學生高一學生,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較弱,對美的感應較為遲鈍,對美的句子的賞析處于淺層次。需要老師領著對精典名篇中經典名句作細致賞析。
另外,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較為薄弱,通過質疑解惑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預習、主動閱讀文章的興趣。
3重點難點
1、品味文中寫景詞句的妙處,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
2、體會郁達夫文字中“悲涼、落寞”的文人氣質。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目標
1、學習寫景句子賞析的基本方法。
2、解決同學們在預習中提交的問題。
4.1.2學時重點
1、交流自己在預習中畫出的喜歡的寫景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
2、歸納總結賞析寫景句子的基本方法。
2、解決同學們在預習中提交的問題。
4.1.3學時難點
1、體會郁達夫文字中“悲涼、落寞”的文人氣質
4.1.4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故都的秋
【預習要求】
1、自讀課文,至少2遍,解決字音,要求讀順,沒有字音障礙。
2、寫出自己最喜歡的寫景的句子,說明喜歡的原因。
3、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PPT呈現本課目標——
1、交流自己在預習中畫出的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
2、解決同學們在預習中提交的問題。(PPT呈現學生反饋問題)
二、交流寫景句子:
教師要抓住學生說的寫景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其中的“美”,重在學生說、教師稍作引導即可。
[可采用同一處寫景句子不同學生的賞析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品讀文字的美,并在此過程中體會作者于喜愛之中寄寓的悲涼之情。]
學生畫出的文句集中在幾幅秋景圖的文段,可視時間而定,重點分析1-2處寫景文字
【顏色】 “碧綠的天色”、“青天”“藍朵的牽牛花”、“灰沉沉的天”“青布衣”“淡綠微黃”的棗
“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淡)“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 (黃)……
——(冷色調寫“清”)
可借助峻青《秋色賦》中文段與之對比,體會郁達夫寓冷色調中的悲涼之情。
【聲音】馴鴿的飛聲、落蕊踩上去沒有聲音、秋蟬衰弱的蟬聲、……(微弱的聲音寫“靜”)
以動襯靜的手法
【情思】——靜對、細數、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微嘆的閑談聲(清閑、落寞、深沉:悲涼)
師要適時點撥、歸納梳理:
[明確] 作者細數日光,靜對牽牛,清靜閑暇中隱隱透出作者內心的落寞悲涼。
[補充背景介紹]
1934年,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進逼華北,1月,偽滿洲國在日本關東軍的導演下,在吉林長春恢復帝制。中國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又當上了康德皇帝,并宣布將“滿洲國”改稱為“大滿洲帝國”。當時的國民政府早于1927年遷都南京。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國家
[補充作者介紹]
郁達夫(見書下注釋),在日本留學期間,棄醫從文,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與郭沫若等人發起了進步的文學社團“創造社”。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1923年,曾出任北京大學的講師,1926年6月,郁達夫長子龍兒在北平病逝。
1933年4月,郁達夫從上海遷居杭州,1934年7月,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
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魯迅1926年4月《記念劉和珍君》中有記載),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他思想苦悶,想用創作救國,可創作又枯竭,想寫的不能寫,能寫的不想寫。只能選擇留連忘返于山林江湖,借游山玩水的閑散生活來排遣內心的苦悶。 ——個人
【師小結】 “悲涼”更多的是郁達夫的主觀感受,是郁達夫獨有的,換一個人則未必有此感受。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補充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來幫助學生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
(1)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壯闊秋景——豪邁之情
(2)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敗秋景——斷腸之情
(3)本文:清靜秋景——悲涼之情
三、解答學生疑惑:
PPT出示學生問題集中點:
1、題目含義?
2、為什么要寫南國之秋?
3、文章最后一段如何理解?
4、第12段如何理解?
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答疑解惑。
1、題目含義?
[可采用置換題目的方式:北平的秋?北京的秋?
或抓關鍵詞的方式:“故都如何理解?“]
北平的秋——只是一個地名的平白表述,情感味兒不濃
北京的秋——現代氣息太濃,讓人想到的是著名景點,而忽略了“秋”味兒
“故都的秋”——聯系“故人西辭黃鶴樓”、故友、故鄉、故國……含有親切、眷念、惋惜、不舍等復雜情感
2.為什么要寫南國之秋?(先明確2/13段寫了南國之秋)
明確:第2段: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襯托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第13段:用對比、比喻等方式表達作者更喜歡北國之秋的濃厚
從而表達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眷戀、極度喜愛。
3、文章最后一段如何理解?
[可以用郁達夫活到“49歲”來計算,49的三分之二是32.66,三分之一是16.33,零頭為6.33,作者愿意少活三十多年,也想要留住北國的秋天]
用夸張的手法表達的是對北國秋天不舍。
4.第12段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抓住表示文段層次的詞語,梳理出作者的主要觀點]
所以中國詩文贊頌秋的文字特別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足見人類對于秋,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不過,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可是,中國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第一,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第二,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