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方山子傳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方山子傳》河南省 - 開封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方山子傳》河南省 - 開封教學設計1
《方山子傳》教學設計
馬杰
學習目標:
1、理解分析獨特的“隱士”形象
2、探究“隱”及“隱士”的文化內涵
學習步驟:
一、導入(2分鐘):
(播放終南山隱士生活的視頻)有這樣一座山,叫終南山;有這樣一群人叫隱士,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后過著像視頻中行于青山、汲取清泉、青竹為伴、清茶一杯、清香縈繞,清音幽遠的生活。現在有隱士,古代更多,隱士文化也綿延不絕。他們為什么在這深幽靜謐,云煙繚繞的山中做隱士呢?隱的背后有哪些文化內涵呢?今天讓我們走入《方山子傳》來尋找答案吧。
(板書課題)請大家一起來讀學習目標。
對文章進行深度解讀是建立在對內容進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先從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鞏固做起。老師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二、預習反饋,你問我答(10分鐘):
1、閭里之俠皆宗之:尊奉 2、晚乃遁于光、黃間:隱居
3、見其所著帽:穿戴 4、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留下來的樣子 5、方山子亦矍然:吃驚注視的樣子6、余既聳然異之:驚奇的樣子
7、方山子怒馬獨出:使馬怒,奔馬8、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假裝
9、方山子儻見之歟:或許,可能
(二)文句翻譯:
1、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際遇。
-
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
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在山中來往,沒有人認識他。
3、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
4、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于是就在馬上和我談論起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
5、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這怎么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
6、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然而)他都拋開不要了,獨自來到窮僻的山里,這難道是他沒有感觸收獲而這樣做的嗎?
三、了解人物,你尋我覓(8分鐘):
1、蘇軾是大文豪,是宋代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那么他為什么單單對方山子情有獨鐘呢?方山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大家讀原文并概括。(方法:先讀出文本中相應的記敘描寫,然后概括。)
生: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
血氣方剛、豪爽任俠
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
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以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
安貧樂道、淡泊名利
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 ——
精明強干、快意人生
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
有志于世、懷才不遇
俯而不答,仰而笑。
——深諳世道、通達灑脫
老師總結:從大家鱗鱗爪爪的尋覓與描述中,我們聚合出方山子的風貌:他是一個豪爽任俠、血氣方剛、精明強干、快意人生(年輕時),滿腹詩書卻懷才不遇(中年時),深諳世道、通達灑脫、安貧樂道、淡泊名利((老年時)的隱士形象。
這個形象是動態發展,漸趨飽滿的。
-
關于方山子這個人物形象大家還有什么補充或疑問嗎?
(生:老師,這篇傳記的題目為什么是《方山子傳》而不是《陳慥傳》?他為什么戴這樣的帽子?和當今的殺馬特有何不同?)
答:方山子戴如此高聳的帽子實在是一種炫夸,他以這種方式來表示與社會的格格不入,是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外在體現。戰國時有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做法就是如此。是誰呢?對,就是屈原。他“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佩長劍之陸離兮,冠切云而崔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最終“伏清白以死直兮”,殉于理想,殉于國家。由此可知,方山子和屈原一樣,何等的傲岸不屈,思想與精神上何等的偉大。和殺馬特不同的是殺馬特的行為只是一種膚淺的行為藝術。
(生:老師,我覺得做俠士挺好的呀,灑一腔熱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謝知遇之恩,快意恩仇,匡扶正義。他為什么后來做隱士呢?)(由此問題轉向下個環節)
四、質疑探究,你說我說(12分鐘):
這樣一個有才華膽識、家境富有的官二代,為什么早年以朱家、郭解為偶像,做有俠氣的人,晚年卻選擇歸隱呢?請大家看文章,找到準確的詞語概括。
-
方山子做俠士的時候都干了什么?俠的精神追求是什么?男生齊讀。
答:做俠士的時候“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因與余馬上論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謂一世豪士。”揮金如土,縱情犬馬。俠的精神追求是“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建功立業。因此,結果是閭里之俠皆宗之。
-
做隱士的時候都干了什么?給他帶來了什么?女生齊讀。
答:做隱士的時候“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給他帶來的是“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也就是說做了隱士后他物質生活很清貧,但是精神生活很安樂。
-
他為什么先“俠”后“隱”呢?文章中有一個詞能解答這個問題,看誰能找出來?
答:之所以先“俠”后“隱”是因為他“不遇”。即滿懷壯志,無人賞識,沒有機會施展。
4、“俠”與“隱”是否矛盾呢?請大家參考導學案中的相關鏈接,小組討論,然后推薦代表發言。
當然是矛盾的。
俠士的生活是一種快意人生的生活方式。“俠”講的是義氣,輕的是生死,講的是言必信,行必果;但俠士更想通過“俠”的行為實現建功立業、精忠報國的理想。
隱士的生活是一種恬淡、無為自樂的生活方式。“隱”是洞悉現實社會后的釋然,再沒有快意恩仇,有時甚至外表“陽狂垢污”,其實是在豐沛精神,修養人格,完善道德。
確實又是一致的。
“俠”與“隱”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在精神實質上又是統一的:我看不慣污濁的社會,想改變它,改變不了,我仍是看不慣,就要離開它。這是主人公對理想道德的堅守,是積極的自我修繕!
同學們,還有要質疑的問題嗎?
(老師,您看“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這句話,我迷惑不解,蘇軾對方山子的隱居究竟是什么態度呢?蘇軾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疑問?)
-
如此精明強悍之人不該隱居卻隱居,表達了對當時執政者的不滿憤懣;
-
隱居也難掩對智慧人生的追求,生存方式不能掩蓋人生智慧。
-
也有不遇的無奈,坎坷經歷的辛酸苦不堪言。
蘇軾為什么會讓我們產生如此感受呢?難道他懷疑方山子隱居的真誠嗎?我們看看此時的蘇軾是什么樣的境遇吧!
(出示創作背景:1080年,以王安石為核心的推行變法的新黨制造的“烏臺詩案”將蘇軾置于皇家監獄四十幾天竟至于幾乎喪生,并因此被貶黃州。他在貶謫生活中咀嚼著孤獨、窘困、凄苦等各種況味,芒鞋竹杖,與漁樵為伍,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搡或粗語相罵,但在佛老哲學中他找到了超越悲哀命運的思想武器并堅持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于是他感受到了“漸不被人識”的自喜;所到之處皆受黎民百姓的歡迎;成為農人后的獨立自由;酒醉飯飽后倚于幾上看白云青江的愜意……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他的處境: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時的蘇軾寂寞寡歡,他的疑問正是自己的心態在方山子身上的投射,借方山子悲己之不遇,表達自己的不得超脫。正是“以我觀萬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五、深度解讀,你評我析(6分鐘):
蘇軾這篇人物傳記的特點是什么?(請你關注所有有“余”的句子,并把它劃出來。)
第一次出現“余”是在和方山子邂逅山中之時:境遇、經歷驚人相似,且又不期而遇,令蘇軾驚訝。
第二次出現“余”是回憶方山子年輕之時:豪爽任俠,放浪形骸,快意人生,與現在恬淡自安之情形相比更令蘇軾感慨萬千;
第三次出現“余”是評價方山子這些隱士族群之時:表面“陽狂垢污”,實則內心清醒;表面寫隱士族群,實則影射當朝政治的黑暗。
1、蘇軾的這篇傳記加入了自己的活動和態度,一般史書傳記往往客觀記敘傳主生平事跡。
2、這篇傳記按照人物的特點選擇主要事件來寫,而史書傳記人物往往按照姓名、籍貫、官職、經歷、事件的順序介紹。
六、小結延伸,我結你論(4分鐘)
總結:方山子不是第一個隱士,也不是最后一個。想當初,隱士許由聽到堯王讓位于自己而洗耳,因為他知道在那個推崇道德的時代,自己不配;伯夷叔齊采薇于首陽山,餓死不食周粟是在表露對道德信仰的堅守;曾割肉事君的介子推雖葬身火海,但美德永生;嚴子陵披羊皮垂釣富春江,用一江清風精妙地平衡著他和劉秀永恒的友誼;“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淵明雖布衣蔬食但在菊花與酒間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當然還有“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的襄陽鹿門人孟浩然……山風吹過樹叢的聲音中,雪花落在地上的聲音中有他們對道德的吟唱……我想這也是隱士文化綿延不絕的原因之一吧。當下也有隱士,比如楊絳,有人說她“靜悄悄地隱身,靜悄悄地影響這個時代”;比如季羨林,你究竟如何看待“隱”和“隱士”呢,我想這個話題仍然會繼續……
《道德經》中說:“小隱于野,中隱于市,大隱于朝。小者隱于野,獨善其身;中者隱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隱于朝,全身全家全社會。”
“隱”是完善道德的精神追求;
“隱”是默默地反抗;
“隱”是蓄勢待發;
……
你贊同哪一種,請結合《方山子傳》和相關鏈接分析,思考。
1、探究隱士文化,找出兩個隱士,寫出簡短評論;
2、把今天我們研討涉及的內容提煉積累成作文素材。
八、推薦課外閱讀:
《中國游俠史論》汪勇豪
《蘇東坡傳》林語堂
《隱沒的貴族——當年隱士也瘋狂》李靖巖
九、相關鏈接:
(一)俠:1、指以勇力抑強扶弱、仗義而為的人;2、美好
——《古代漢語詞典》
(二)原文:郭解,軹人也,字
翁伯。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
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
借交報仇,
藏命作奸
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
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
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解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久之,乃得解。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于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 ——《史記 游俠列傳》
譯文:郭解,是軹縣人,字翁伯。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
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藏匿
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
私鑄錢幣,盜
挖墳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但卻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或者遇到
大赦。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越來越強烈。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夸功勞。當時的少年仰慕他的行為,也常常為他報仇,卻不讓他知道。待到
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
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移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
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皇上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郭解于是被遷徙到
茂陵。軹人
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掾,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掾的頭。從此楊家與郭家結了仇。郭解后來又殺死
楊季主。
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皇上聽到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
夏陽,自己逃到臨晉。
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一次,軹縣有個
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閑坐,郭解門客稱贊郭解,他說:“郭解專愛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
儒生。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
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
大逆無道的罪。”于是就誅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
“隱”這個詞的意義,是指行跡不露于外,思想主張不被外人得知。
——袁大川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方山子傳”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方山子傳》河南省 - 開封”,所屬分類為“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方山子傳》河南省 - 開封”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