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師說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貴州省 - 遵義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貴州省 - 遵義
11.《師說》教學設計
課 題 師 說 科 目 語文 年 級 高一 授課者
課 時
1課時
課堂教
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本文是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4課,本單元主要是學習古代議論性散文,本文則主要是討論學習和人才培養的,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和睿智,從而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學習這些充滿智慧的篇章,還可以借鑒古人議論的藝術,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二、學生類型分析 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
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
三、教學環境分析 多媒體錄播教室 課堂
教學設計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說”的知識,了解韓愈。(以學生自學為主)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詞、虛詞以及特殊文言句式。(以學生自學為主) 3.了解文章所述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以學生自學為主) 2.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
3.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
值觀
激發學生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興趣,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習課文內容。2.背誦全文。
難點: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2.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 點撥啟
2
發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七、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音頻、圖片、文字等)
課 堂教學設計
八、教學過程
教 學互動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 方法
設計意圖
情景導入
由2007年北京海淀區一學校學生上臺侮辱老師事件和今年一小學學生提凳子扔向老師事件導入,在中國現今社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國歷史上繁榮富強的唐朝也曾出現過侮辱、輕視老師的情況。提問:1、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這個社會怎么了?——師道不存。2、那么我們該怎么辦?進入課文從韓愈的《師說》中找答案。
PPT播放圖片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一
檢查預習
讀:1、讀字音;
2、讀句讀;
3、讀內容
激情誦讀法、引導法
學生誦讀課文,既能檢查預習又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文本。 活動二 課堂問
題檢測
讀:帶著問題閱讀文本,思考并解決問題。
【問題1】、第一段中韓愈提出了哪一個核心問題?
【明確】:師承 師責 從師 擇師。從是針對老師說的還是針對世人說的得出核心問題是“從師”的
結論。
【問題2】、韓愈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 【明確】:1、當今世人不像古人那樣虛心從師——愚;2、有些人重視子女的基礎教育卻拒絕自身的從師學習——昏;3、士大夫從師還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怪:從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問題3】、韓愈為世人樹立了哪兩個榜樣? 【明確】:孔子 李蟠
問題探
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法
PPT展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思考完成。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讀懂文本。
活動三
課堂互
動探討
【思】:老師是不是要全知全能,只奉獻不獲取?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
學生通過對
問題的探討
思考從而理
解文本。
活動四 拓展 提升
【論】:聯系現實討論, 1、從師的必要。 2、如何從師。
分組討論,展示討論成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
3
果
討思考,把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活動五 歸納 總結
1、人要終生學習。2、尊師重道,在《禮記·學記》是這樣講述師道與學習的關系的:《禮
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
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總結歸
納法
老師總結
收束整節課,解決“師道不存,怎么辦”這一問題
活動六 課后 作業
【練】:寫一篇關于“怎樣看待老師”的文章,200字左右。 作業 練習
學生通過課后小文章練習鞏固課堂學習
11.師說


溫馨晨讀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論超越
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留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地超越。
超越,是升華,是突變,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階段。正是這種超越,人類才從愚昧無知的遠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超越自我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貪圖安逸享受。慵懶自私的人,永遠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樂趣。只有努力創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發出耀眼的火花。
超越自我意味著不斷地追求,頑強地奮斗;意味著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在你所從事的工作中開拓新的天地。
你想超越嗎?那你就先要認識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點,克服懶惰、虛榮、固執等陋習。這樣,你便邁開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活著,就要奮斗,就要超越。有了這種信念,你就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新的色彩;你會在奮斗中進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會在不斷超越中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一個高峰躍向另一個高峰,在峰巔之上領略那迷人的風光。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2.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3.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4.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秦·呂不韋
6.舉世不師,故道益離。——唐·柳宗元
7.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宋·司馬光
8.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宋·程頤
9.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清·唐甄


自主積累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一、作者簡介
唐憲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稱是佛祖的一塊朽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實是一場鬧劇。韓愈對這件事有看法,他當過監察御史,有隨時向上面提出誠實意見的習慣。這種官職的第一素質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見獲死罪都在所不辭。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韓愈在上書前思想進行了一番斗爭,最后還是大義戰勝了私心,終于實現了勇敢的“一遞”。誰知奏折一遞,就惹來了大禍。憲宗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地方小官。
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為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情之壞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十二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韓愈自己覺得實在活得沒有什么意思了。他在過藍關時寫了那首著名的詩。我向來覺得韓愈文好,詩卻一般,只有這首,胸中塊壘,筆底波瀾,確是不一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謚號“文”,故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
他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強調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辟了唐宋以來的發展道路。
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是其所倡導的“古文”的集大成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后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
主要作品有《祭十二郎文》、《師說》、《進學解》、《原毀》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透視
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相關知識
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論說文的一種,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都屬于這種文體。“師說”,就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古文運動
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是韓愈開始提出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的散文,與六朝以來流行的“今文”,即駢文相對立。韓愈及其追隨者大力提倡這種文體,后又得柳宗元的積極支持與配合,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即所謂“古文運動”。這個運動是在儒學旗幟下發展起來的。主張“文道合一”,以“道”作為文的內容,強調學古文應從實際出發,“因事陳詞”“文從字順”,自創新意新詞。韓、柳古文運動開拓了散文新天地。
三、基礎梳理
1.字正音準(先閱讀課文,然后借助工具書,完成該題)
(1)字音識記
①句讀( ) ②或不焉( ) ③官盛則近諛( ) ④郯子( ) ⑤萇弘( )
⑥老聃( ) ⑦李氏子蟠( ) ⑧六藝經傳( ) ⑨貽之( )
2.涵詠詞義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無貴無賤:
(3)圣益圣:
(4)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5)小學而大遺:
(6)術業有專攻:
(7)皆通習之:
(8)余嘉其能行古道:
(9)作《師說》以貽之:
3.識記文言實詞和虛詞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或師焉,或不焉:

(2)一詞多義
(3)文言虛詞
4.詞類活用
①名詞的活用
(1)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 (2) 君子不齒( )
(3)則群聚而笑之( ) (4)吾從而師之( )
②形容詞的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
惑也( )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3)小學而大遺( ) (4)吾未見其明也( ) (5)不恥相師( )
4.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
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系
(3)吾從而師之
古義:
今義:連詞,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古義:
今義:大家;許多人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古義: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給兒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礎教育
(6)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義:
今義:副詞,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文言句式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④而恥學于師( )
⑤師不必賢于弟子( )
⑥學于余( )
⑦不拘于時( )


合作探究
奇聞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2、韓愈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
3、韓愈為世人樹立了哪兩個榜樣?


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閱讀延伸
聞識大道
佚 名
歷史不會讓任何人缺席它的宴席,只要你來過,你就必然要留下。
如果沒有韓愈,《現代漢語詞典》里至少會缺少這樣一些詞匯:蠅營狗茍、同工異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一發千鈞……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樣的至理名言也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抹掉。
韓愈堪稱一代宗師。教授學生,這本來應該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為何,唐代的學者卻以招收弟子為恥。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卻已經沒有招收弟子的習慣了。所以柳宗元才說:“今之世,不聞有師。”“好為人師”今天看來還是一個時褒時貶的詞語,總有一種當別人老師就是驕傲狂妄的味道。其實,好為人師,能夠古道熱腸,以師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韓愈為師,一方面不隨俗浮沉、迎合時下的風氣,而要移風易俗,行古道,獨為旁人所不為;一方面提攜后人,關心學業,鼓勵進步,“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他在《師說》中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在潮州開辦學校,大興教育之風,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統計,韓愈以前,潮州登進士第者只有三人;韓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進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這樣贊頌他:“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
尊重知識是一種見識,愛護人才是一種修養,提攜后人是一種道德。韓愈好為人師,成就了歷史,成就了文風,也成就了他自己。
出河南孟縣縣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腳下,黃河岸邊,紫金山陽坡,一代文宗韓昌黎安息在這里。韓公墓前的兩株翠柏據言已有1600年的歷史,是后人專門從長安運來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駁如上了年紀的老人,但它們依然蒼遒崢嶸,挺拔不屈。但不知為何,卻在墓之上,憑空生長出兩棵棗樹來。看棗樹的姿態,也已上了年紀,并且不像專門栽種的。詢問陵園的管理人員,果然他也不知道這兩棵棗樹到底生于何時,他只告訴我,反正很久了,已經沒有人知道是什么時候生長的了。他還告訴我,兩棵棗樹,一棵結甜棗,一棵結酸棗。
一棵甜棗,一棵酸棗,這是上蒼賦予韓公的偈語嗎?
有人把他敬為一代文宗,有人說他是欺世盜名;有人說他耿介忠誠,有人說他苦心經營;他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冊的大功,但他卻歷經人間辛酸;他本是一介書生,卻單槍匹馬降服了山東叛亂;他和柳宗元政見相背,卻和柳宗元一生相知;他特立獨行,卻始終信道守道;他孤獨傲岸,卻門生無數;他的古詩奇崛酸澀,但他幾乎所有的七絕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還有很多詩文流于無聊……
我無言。無言中已到黃昏,夕陽照來,韓公墓一片金黃;微風輕拂,我聽見樹葉在“沙沙”作響……
【賞析】 韓愈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壇的泰斗,他倡導的“古文運動”和詩歌成就歷來備受人們關注。這篇文章則是從韓愈對教育的貢獻角度,來歌頌和贊美韓愈的。文章開始寫韓愈對后人的影響,中間評價韓愈扭轉唐代不正常的教育風氣及其成就,結尾部分化實為虛,寫韓公墓前的樹,間接表達敬仰之情。寫法獨特,耐人尋味。
【我來練筆】
請以“挫折”為話題,寫一段文字闡述你的觀點。要求運用引證法。200字左右。
問題生成——帶著更多的問題而非答案去學習
通過合作探究,你還想解決哪些問題?請寫下你的新問題,或與同學、老師交流,或在課后自己獨立解決。
附文白對譯:
萇(Chánɡ)弘:周敬王時的大夫,孔子向他請教過音樂方面的知
識。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過彈琴。老聃(dān):


40分鐘課時作業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一、基礎積累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孰能(shú) 萇弘(Chánɡ) 經傳(zhuàn) 針砭時弊(biǎn)
B.近諛(yú) 句讀(dòu) 諂媚(chǎn) 不拘于時(jū)
C.郯子(Tán) 嚴謹(jǐn) 嘉獎(jiā) 惑之不解(huò)
D.老聃(dān) 貽之(yí) 師襄(xiānɡ) 以資切磋(cuō)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或師焉,或不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3.對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位卑則足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恥)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用作名詞,聰明的人,愚蠢的人)
C.小學而大遺(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D.孔子師郯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C.吾從而師之 D.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二、一法一練——分析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考點范圍:(1)重要實詞的理解(翻譯),(2)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之間的概括,(3)強加原文沒有的信息。,訓練步驟:(1)根據選項內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2)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并結合正文語境推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問 說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不見其有可恥焉,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選自《孟涂文集》)
5.下列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針對讀書人“學而不問”的陋習,圍繞“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的中心觀點作闡述,倡導“問學相輔”的正確求學態度。
B.作者引用儒家經典中的話“就有道而正”、“好問則裕”等,來證明“問”的必要,從中看出“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一環。
C.圣人和愚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圣人也有所不知;愚人能做到的事情,圣人未必能做到。
D.寫作允許模仿,但拒絕抄襲。清代劉開的《問說》模仿了韓愈的《師說》,語勢縱橫,說理透徹。
三、閱讀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諱 辯
韓 愈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
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
①。”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律曰:“不諱嫌名
②。”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謚為昭王;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
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官宮妾,則是宦官宮妾之孝之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注

①二名不偏諱:兩個字的名字,單用其中一個字時,不避諱。如孔子的母親名叫“征在”,孔子說“征”的時候不說“在”,說“在”的時候不說“征”。②不諱嫌名:與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諱。下文“滸”、“勢”、“秉”、“機”、“諭”均與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賀不舉進士為是 舉:推薦
B.稽之以國家之典 稽:查核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達頂點
D.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 勝:超過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8.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駁斥毀謗者觀點的一組是( )
①律曰:“二名不偏諱。”
②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
④康王釗之孫,謚為昭王
⑤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
⑥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9.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有人為打擊競爭對手,借口他父親名晉肅,如果他參加進士考試,就犯嫌名諱,企圖讓他放棄考試。
B.韓愈曾經鼓勵李賀參加進士考試,在李賀遭到惡意毀謗,他本人也因鼓勵李賀應考而受到指責的情況下,寫下本文進行辯駁。
C.韓愈認為,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既不違犯“二名律”,也不違犯“嫌名律”,毀謗者和附和者的言論,在法理上是沒有依據的。
D.韓愈認為,周公、孔子、曾參都不避父母的名諱,而毀謗者和附和者卻想超越這些古圣先賢,過分強調避諱,實在荒謬可笑。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語言運用
11.觀察“孔子應聘”這幅漫畫,完成后面的題目。

(1)用自己的話說說漫畫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語言簡潔、鮮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話概括漫畫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下是某中學慶祝教師節文藝演出的一段主持詞。仿照畫線部分的句式,在空缺處補寫相應的語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數相等,語意相關。
學生甲:老師,您堅守一方凈土,
用粉筆書寫忠誠,默默無聞。
學生乙:老師,您勤耕三尺講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甲:
加減乘除,算不盡您付出的辛勞。
學生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師說”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貴州省 - 遵義”,所屬分類為“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貴州省 - 遵義”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