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廣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廣西省優課
課 題 《故都的秋》高效課堂導學案(教師版)
高二1106班
授課時間
2012年11月 21日 星期三 上午第五節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引導學生把握作者于文中描繪的故都秋的特點
3、品味作者對秋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2、體會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所流露出來的孤獨悲涼的情感
教學難點 鑒賞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依托高效課堂導學案讓學生先自
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教師點撥,突出教學目標。
教學工具 《故都的秋》PPT課件 朗誦視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2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
意圖
一、詩句傳情,激趣導入
二、蜻蜓點水,自讀感知
三、解剖麻雀,品讀細【PPT1-5】 秋是多彩多姿的!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世界”,今天,我們就從《故都的秋》走進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 PPT6】
(出示課題) 【 PPT 7】 1、“故都”北平,即現在的北京,作者為什么
不稱“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確: 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
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故”有“從前的”、“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稱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為“故鄉”,對與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稱“故人”。從“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寫的是秋景。因此從標題看,這是--篇飽含著眷戀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文中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色?哪些段落集中寫秋景? 明確:
特點:清、靜、悲涼
段落:3—11段集中寫秋景
【 PPT 8】 1、研讀課文3-11段中,找出哪些詞語描繪了“秋色”?哪些詞語描寫了“秋聲”?分別體現了怎樣的特點?(要求:找出描繪了“秋色”和描寫
快速瀏覽出示的一些詩句,體會詩人對秋的不同感受。
學生課前仔細閱讀課文,標出課文的段落序號,并畫出寫特點的句子和找出集中寫景的段落。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課前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在文中劃出描寫“秋色”“秋聲”
引導學生品味寫秋的詩句,體味其中不同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通過作品,走進郁達夫內心世界的興趣。
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既可以解決生字詞,同時,也有目的的梳理了課文的內容,為下面的分析埋下伏筆。
通過三個問題的討論,既簡化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
3
究
“秋聲”的詞語,并指出這些意象所體現的特點。 明確:【 PPT 9】
(1)觀秋色(冷色調) • 碧空青天 • 樹影 • 藍白朵的牽牛花 • 秋草 • 灰土 • 灰沉沉的天 • 青布單衣或夾襖 • 淡綠微黃的棗 ②特點:冷清 師點評:我們知道,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不過作者仍嫌不夠,在牽牛花出場前,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牛花的藍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 【 PPT 10】 (2)聽秋聲 ①詞語:蟲唱、鐘聲、鴿聲、蟬鳴、風聲、雨聲、人聲 ②特點:寂靜(以動襯靜) 師點評: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 師點評: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時,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個“愁”字了得。 2.從課文中,能品出怎樣的“秋味”?【 PPT 的詞語,并感知
它們各自的特
點,并在此基礎
上,品出郁達夫
與文中所注入的那濃濃的“秋味”。 [學生講述]
[學生講述]
[學生講述]
對課堂講授內容一目了然,同時學生通過教師引導,真正的品出郁達夫在這篇文章中里要表達的情感和寫作的獨特之處,并加強了合作,調動了課堂的氣氛。
4
11】
師點撥: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里,心里會有什么感受? (明確:孤獨、痛苦。) 師點撥: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越靜越孤獨越痛苦。如果你處在這樣冷清的秋色和寂靜的秋天,你心里會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 PPT 12】(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
味。) 3.在故都,秋天,可選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樣的香山紅葉,秀麗的北海公園等,這些何嘗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輝煌的故宮,雄偉的八達嶺長城等更是只字不提,偏偏選取那些灰暗的景物,這是為什么?【 PPT 12】 明確:【 PPT 13】 1、寫作風格 2、個人遭遇 3、社會風云 4、時間流逝 具體: ①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②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課文第十二段)郁達夫也感染上了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 ③這和作者經歷有關。他喜歡這樣的景物,因為與他心情相合。) 4.小結:【 PPT 14】 教師明確: 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等 清 靜 悲涼 以景顯情
[學生講述]
5
教師總結,點出靈魂
四、能力提升訓練
以情馭景
師點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郁達夫也是如此,這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表現的是深沉、真摯的心上之秋、家國之思、故都情結。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嘗秋,這才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食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自己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梁,苦悶彷徨之后,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不僅以優美的文筆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一腔熱血,為后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從他們的作品里,我們能汲取很多的做人與作文的營養。
5.聽3—11段的視頻錄音,更深入地感受故都之秋味。【 PPT 15】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與學生互動探究,適當的時候,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課堂作業【 PPT 16】 以“風雨”為表達重點,輔以“小草”、“樹木”等景物,按下列不同要求擴寫一段話,每段不少于30字。
(1)表現“喜悅”的心情:
(2)表現“憂愁”的心情:
學生認真聽課文
朗讀錄音,細細
品味“清、靜、悲涼”感情。
學生要理解題目的要求,獨立完
成練習。
【小組展示所
寫內容(學生利
用投影機投影板
書)師生一起點
評所寫內容】
通過朗讀視頻,能讓學生對全文情感有更清晰的把握,提高他們朗讀抒情散文的能力。
與高考題型結合,學以致用,并且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題目的理解能力。
6
五、結束本課學習 六、課后作業布置
【參考】
(1)喜降甘霖,小草在微笑,樹木在彎腰,田野正張大嘴巴,大自然的一切都為這風雨的到來而盡情起舞。
(2)秋天的傍晚,云暗天低,小草哭泣,樹木無語,大自然正籠罩在這凄風苦雨的愁云慘霧之中。
結束本課學習【 PPT 17】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當然也在師生共賞《故都的秋》的課堂上!
教師總結:
作者如此淋漓盡致地繪秋景、譜秋聲、攝秋實,真實地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熱愛之情。
課后作業【 PPT 18】
1、 熟讀全文
2、 四人小組合作,整理歸類有關“秋”的詩句
或成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