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詞五首,飲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5詩詞五首飲酒(其五)廣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感悟,培養學生想象與聯想能力,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2.研讀品味,體悟作者的情志,感受詩人高潔的品格。 3.學習作者遠離名利紛爭,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學情分析】本班學生來自農村初中,考慮到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接受能力,本設計利用學生天生具備的豐富想象力入手,設計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其間設計了大量的生活化的問題探究以及小組合作的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把詩的韻味和意境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理解詩歌主題及詩人的高潔品格是本詩教學的重難點。所以本節課重在引導與交流,通過朗讀的“由散到聚”來感受詩意。
【教學重點難點 】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2.體悟作者的情志,感受詩人高潔的品格。
【課時】 1課時
【課前預習】
1. 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 2. 結合注釋,將全詩通譯一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不少詩歌,那么根據詩歌內容不同,常見的詩歌類型有哪些呢?考考大家!......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飲酒》就是這其中的一類——山水田園詩,作者即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東晉大詩人陶淵明!
設計思路:考察學生對詩歌基本知識的了解,用“考一考”的形式導入,既能回顧舊知,又為本詩的教學做鋪墊。 二、走近作者
陶淵明生平簡介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字元亮,名潛,自號五柳先生,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做過江州祭酒和參軍,后任彭澤縣令,因不滿官場黑暗,辭官歸隱田園。他的詩文充滿了清新質樸的田園氣息,他的名士風范和對簡單生活的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堪稱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后世稱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陶淵明其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設計思路:通過這一環節,帶領學生走近詩人,抓住關鍵詞“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不滿官場黑暗,辭官歸隱田園”“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記住關鍵信息,在學生心中樹立陶淵明的形象,吸引學生了解其詩的欲望,并利用課前預習,通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知道陶淵明不事權貴的錚錚鐵骨,加深對陶淵明的認識。 三、朗讀詩歌
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讀準字音。
設計思路:詩歌重在朗讀品味。這一環節,我計劃通過讓學生自己自由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即可,意為本詩教學中“由散到聚”的朗讀效果作鋪墊。 四、感悟詩歌情境,探究詩歌主題 (一)主題探討一
(作者在詩中描寫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 請找出詩中描寫田園風光的句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明確:菊花、籬笆墻、南山、夕陽、山氣、夕陽、飛鳥。——優美、寧靜、愜意。一幅恬淡悠閑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向往。 (除了這些景象,這田園之中還有什么呢?)
2. 如果讓你將這兩句詩畫成一幅畫,你會描繪怎樣的畫面?發揮聯想與想象 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的畫面進行描繪,談感受,個性朗讀!
(生用“我看到了 的畫面,置身于其中,我感到很 ”的句式回答。) 請帶著這種(放松、淡然、愜意、自由、自足......)的感覺把它讀一讀! 3. 你認為“悠然望南山”更好還是“悠然見南山”更好?為什么?
明確:“悠然見南山”更好。“見”字傳神地寫出陶淵明摘菊時不經意與南山相遇,此時此刻,山靜穆高遠,人閑逸自在,仿佛有共同的旋律,從心底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悠揚的在山間穿行。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可見詩人悠然、淡泊的情懷,意境寧靜清遠。 4. 投影:陶淵明躺在菊花叢邊飲酒摘菊的畫面
設計思路:運用音樂的力量,將學生帶入詩歌意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發揮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帶著對畫面的感覺走進詩歌情境,生可能想到:山林中的霧靄繚繞于峰際、美麗的夕陽映照著南山,成群的鳥兒相伴回巢,籬笆墻下,菊花叢邊,詩人喝著小酒,醉眼朦朧。適時可讓學生個性朗讀,自由發揮,如引導學生讀出醉感。“見”“望”的區別,可鍛煉學生體會到“煉字”的重要性,并帶領學生理解“物我兩忘”的意境。投影陶淵明躺在菊花邊飲酒摘菊的畫面,意在印證是否與自己所想象的畫面類似,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自然引出作者的“悠然”之情。
5. 在這樣的景色中,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 “悠然”
(詩言情,作者悠然的田園生活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主題思想一:
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風光和悠然自得的生活的熱愛 (二)主題探討二 問題引領,品味詩歌語言
(陶淵明飲酒,就在這怡然自得的氛圍中,呈現出一種微醺的狀態。這首詩的題目叫“飲酒”,陶淵明在這種悠然的心境中,他很有可能干什么?) 1. 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詩人可能會做什么? 飲酒?賦詩?感懷?
明確:本詩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后寫的飲酒組詩20首中最為著名的一首-----《飲酒》其五。 (詩人在酒后對自己住處環境的描述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言嗎?) 2.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句詩是否酒后自相矛盾?
(如果是你住在喧嚷的塵世,怎么可能無車馬的喧鬧呢?詩人是不是真的喝醉了?) (質疑討論,找出理由 )
3.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什么是“心遠”? 學生合作討論,自由回答
明確:心遠離了官場,遠離了名利。前兩句看似荒謬,實則恰恰相反,詩人心里很清醒。因為他無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處鬧市,也宛如住在深山。這里的“車馬”指那些官宦為了名利交往應酬,家門口總是車來車往,絡繹不絕。“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俗世的權力、地位、財富之類。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惟作者卻是例外。
(作者生活在晉代,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晉國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陶淵明從小立志長大要向曾祖父一樣為國效力,然而當時朝廷黑暗腐敗,朝中結黨營私,奸臣當道。詩人,幾次入仕幾次出仕,壯志難酬。直至當了彭澤縣令僅僅81天,因不為權貴摧眉,憤然辭官,從此歸隱田園,直至終老。正是因為他厭惡官場黑暗,厭惡現實渾濁,他才會投身山水,心向田園。)
4. 世態黑暗 官場污濁 ------- 厭惡失望 轉投田園
為什么詩人選擇田園生活? “真意”
明確:現實世界讓他失望,而在山水田園中找到了“真意”。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認為“真意”指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
(詩人遠離官場與名利,意味超脫了塵世的紛擾,內心寧靜恬淡才能領略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優美,流連其中,詩人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仿佛與山與菊與夕陽飛鳥融為一體,此時的“真意”大概就是這份淡然與忘我的心境吧。) 明確:詩言志。“真意”除了指歸隱田園的怡然自得,還指遠離官場的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主題思想二:
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設計思路:設計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歌更深層次的主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層層引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至此,學生自然就會理解“真意”是指歸隱田園的怡然自得,遠離官場的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同時感受到詩人高潔的品格。
五、畫面再現,誦讀全文
(讓我們再次走進歷史,走近陶淵明,再次感受詩人淡泊名利,身處田園,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聽古琴配樂,師生同讀 六、課堂小結。
詩人離開了污濁的官場,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他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李白、杜甫等大詩人仰慕陶淵明人品,蘇東坡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其為人。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
設計思路:我們不但要帶領學生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還要引領學生學習作者這種遠離名利紛爭,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非常喧鬧的社會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和物質的追求,那么我們的內心也會變得寧靜。 七、結束語,背誦全文。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陶淵明的景仰之情,齊背《飲酒》!
教學反思:全詩按主題分為兩部分進行引導品讀,教學設計遵循學生的邏輯思維規律,由表及里,主次分明,學生學得認真投入,教學效果較好。但課堂上學生舉手發言還不夠踴躍,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