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答謝中書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答謝中書書》浙江省 - 寧波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答謝中書書》浙江省 - 寧波
《答謝中書書》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流暢朗讀課文,體會駢文的形式之韻; 2.積累、品味寫景文字,走進審美之境; 3.透過字表,感受魏晉名士的風骨之美。
【教學重點】
品味寫景文字的精妙之處。
【教學難點】
品析“未復”二字的復雜內涵。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題。
解題:“中書”是官職名,古代常以官職來作為一個人的代稱,比如我們熟悉的杜甫,因為曾任工部校檢郎一職而稱為杜工部。“書”的意思,我們可以聯系“誡子書”中“書”的意思,書信,答是回復意思。帶著這些理解齊讀課題。
PPT: 謝中書,即謝征(公元500~536年),字玄度,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書舍人,起草詔令,參與機密。 二、讀文,感受形式之韻
我們知道文言文原本沒有標點句讀,是后人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加上去的,現在請同學們讀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標點已標出,中間部分40字,努力讀出正確的句讀。
請一名同學讀文章。
PPT: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這些句式有什么特點和規律?(都是四字句,兩兩對稱,非常整齊,跟我們以前學過的句式長短不一的《狼》《陳太丘與友期行》等不同)這種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做駢文。
穿插微課《關于駢文的基礎知識》:
關于駢文的基礎知識
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屬于早期的駢文。什么是駢文呢?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駢,指兩馬并駕,儷,指夫妻成雙,“駢儷”的名稱正概括了這種文體的主要特色:句式兩兩相對,講究對仗、排比、用典和一定聲律要求。因為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稱四六體。
駢文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駢文的發展歷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那個時期的文獻典籍、諸子百家、民間謠諺中的駢辭儷語純出于自然,不是作者的有意追求,到了漢代,文人創作中對形式美的追求,特別是對對偶、辭采、聲韻等有了刻意講求,發展到建安曹魏之時,駢文真正形成并漸趨成熟,于南北朝后期盛行一時。
駢文有明顯的優點與缺點:
它是中華傳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歷代駢文家運用多種方式雕飾辭藻、錘煉詞句,又追求精工對偶、靈活使用多樣化句式,巧妙運用典故,以此增加行文
美,同時以四聲的不同組合,造成的平仄聲合理搭配,來實現駢文的聲韻美,在中國文學形式美的創造上為后世文學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對唐代文學的繁榮以及以后各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優秀的代表作有: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等等,選入課本的《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合稱為駢體書信文的“雙璧”。
駢文發展到后期,出現過于雕琢形式而導致華而不實,缺乏真實情感與內容的弊端。它沒有繼承言志、載道的傳統,精湛的形式技巧,有時反而會影響內容的準確表達,最終出現文氣衰弱、文風華靡的不良現象而慢慢衰亡。
《答謝中書書》的句式特征和朗讀處理
《答謝中書書》作為早期優秀的駢體書信文,句式上有駢散結合的特點。駢文更多追求意態和感覺上的均衡美,但如果通篇如此,則容易顯得僵化。最后的兩句散句,使文章四平八穩的意氣得到舒緩,在變化中富有情趣,這也是早期的駢體書信文在表情達意上舒展自然的體現。
我們誦讀的時候,前面的四字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最后的兩句,要努力舒緩下來,如同畫外音一般徐徐道來。
檢測:《答謝中書書》為什么不是全篇都是四字句?這也不是更整齊劃一了嗎? 對于這篇文章,我們怎么朗讀? 全班齊讀課文。
三、品讀,賞析寫景之妙
從文章呈現的內容看,作者是要和謝中書交流山川之美,在作者眼里,那些山山水水、鳥獸蟲魚,共同構成了一個人間天堂。駢體文特別講究選詞煉字,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傳神的景物之美。教師示范: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一個“入”字,寫出山峰主動出擊氣勢磅礴,一個“見”字,寫出溪流直視無礙自在流淌,山是無聲歌,水如無弦琴,高低映襯妙不可言。
(提示:緊扣字詞句,可以從靜物與動物的情態、特征及描寫的角度等等方面加以品析)
預設: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在清流兩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變幻莫測,這奇幻瑰麗的顏色,呈現著大自然的奧秘。五色交輝四字,高度凝練,又極富動感,美景更兼奇文,令人目眩神迷,帶給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2.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竹樹青翠欲滴,“俱”字寫出終年常綠,霜壓不彎腰,雪欺不變色,樸素至極,卻終歲不改。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曉霧與夕陽,都是覺得累了、乏了,要休息了,像人一樣,在陶弘景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猿猴與鳥兒一天到晚鳴叫,亂字寫出他們想叫就叫,不想叫就不叫,不需整齊劃一,不需聽從誰的命令——山中的晨昏,有蓬勃的生命,有寶貴的自由。用“鱗”來代稱魚兒,夕照余暉,照在爭相躍出水面、共享快樂氛圍的魚兒身上,有閃閃發光的感覺,活潑潑的生命躍然紙上。
小結:就像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40字的寫景文字,在同學們的品析之下,果真神韻不凡。眼中的美景,是作者心境的投射,在他的筆下,一年四季,清晨黃昏,所有的山林溪水,蟲魚鳥獸,都帶著人格化的特征,好像是自己多年的老友一樣,陶弘景完全忘了自己,與自然渾然融為一體。以致梁武帝想請他出山做官的時候,他賦詩一首拒絕: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悅,不可持贈君。成為當時著名的“山中宰相”。
齊讀課文。
四、品析,體會風骨之美
山中有美景、自由、生命,及由此而來的輕松自在愉悅,作者稱之為“仙都”,相對應的,“欲界”里可能有什么?可能會有繁瑣公務帶來的高度不自由,有官場的互相傾軋、爾虞我詐。面對仙都與欲界,作者對自己與世人的選擇,做了這樣的評判:
PPT: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先翻譯句子。你覺得這個“未復”當中,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 我們先看康樂是誰,是個什么樣的人。
PPT:謝靈運(公元385—433):晉時襲封康樂公,博覽群書,才華橫溢,恃才傲物,受權貴排擠。好游山水,長于賦詩,善摹美景,開創的山水詩語言工整精練,境界清新自然。
謝靈運自評: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如果沒有他開創的山水詩派,唐人的山水詩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極。發明專用于登山的鞋子,稱作“謝公屐”,李白寫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明確:第一層,作者將自己和有地位、有才華、有個性、愛好高雅的謝靈運相提并論,表達了高度自豪,極度自得的心情;
再看看陶弘景與謝征的生平:
PPT: 謝征(公元500~536年),出身名門,深得梁武帝倚重。“年位尚輕,而任遇已重”。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自號華陽隱居,梁時隱居茅山,武帝禮聘不出。
明確:謝征很有才華,鋒芒早露,官運亨通,沒有失意的苦悶,而陶弘景則因為朝代更迭看透官場黑暗,志在林泉,兩人年齡懸殊,經歷迥異,要說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似乎有些勉強。這樣看來,陶弘景的心中,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的曠世孤獨。所以第二層內涵,應該有對世人不懂欣賞山水的遺憾、有自己知音難覓的失落與惆悵。
加上語氣詞,齊讀文章的最后一句,讀出自得、遺憾與孤獨。 PPT:(自豪、驕傲地)哈哈~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孤獨、遺憾地)唉~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五、知人論世
有一部分同學可能會有疑惑,古代讀書人都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是陶弘景為什么只愿意待在山中,不愿出山呢?為什么陶弘景會有這樣的想法?讓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那個時代(齊讀):
PPT:宗白華先生說:“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魏晉名士以空靈之心審視山水自然的美,使自然山水被賦予了人性化的靈魂與無窮的玄趣。另一方面,他們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絕望轉向文學藝術,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這樣的精神,魯迅先生稱其為魏晉風骨。 課堂總結:這一節課,我們體會了駢體書信文的形式之韻,品析了寫景文字的精妙之處,感受了魏晉名士的風骨之美。最后讓我們一起誦讀全文,再一次領略這些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字。
PPT:作業:1.背誦這篇美文;
2.發揮想象,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篇白話散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