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詞五首,春望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25課詩詞五首好詩共欣賞—《春望》吉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25課詩詞五首好詩共欣賞—《春望》吉林省優課
好詩共欣賞——《春望》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字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2、方法與過程:讀出詩歌的情感,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學習古詩賞析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時代背景,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背誦體會詩歌的風格。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三、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由作者簡介導入:出示杜甫圖片,同學們,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人——杜甫。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后人尊稱他為“詩圣”。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中國詩壇群星璀璨,單單唐朝,就是大師云集,為什么“詩圣”的桂冠卻偏偏落在了杜甫的頭上呢。今天,我們走近杜甫的五律——《春望》遙想杜甫的情懷,追尋圣人的蹤跡,去感受這位大詩人在那個時期的心路歷程,也許我們能獲得一些人生的感悟。 2、齊讀學習目標 二、 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聽范讀,注意字音,停頓,語速。 1、聽范讀
2、正音:
搔(sāo )——用手指抓 簪(zān )——一種束發的首飾 3、學生范讀,齊讀 三、賞析理解詩歌內容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多品 疏通文義品出詩情) 1、賞析首聯
問1本詩的題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聯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問2你認為首聯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借景抒情賞析法落實點) 國之破“國”是指都城,即長安。國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地,國家主權的象征城市。開篇即是春望所見,先用“國”點明了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了節令。兩句合而觀之,便是說望見春天被攻破了的長安城,山河之上草木叢生,榛莽遍地。這一聯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出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國已政權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殘破不堪。 重點賞析“深”:
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貴胄名門的郊游喧鬧不見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勞作平淡不見了,再沒有那摩肩接踵、冠蓋如云的盛況,再沒有那商鋪林立、行旅如織的富盛,只見枝繁草盛滿眼綠意,墻倒城壞千門閉鎖。瘡痍遍布,滿目凄然。一個“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長。“草木深”實意是說只剩下了山河依舊,虛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對比:昔日長安城: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杜甫《麗人行》)
今日長安城,只剩下了山河依舊,早已物是人非,小結:此聯對仗工巧,“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對照強烈,出人意料。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為全詩渲染了悲愴的氣氛。(本段引述鑒賞辭典語言)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怎么不產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呢。 2、賞析頷聯
問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歷來有兩種翻譯的版本,誰來試著給大家翻譯一下?
第一種:人濺淚驚心。第二種:花鳥濺淚驚心。(借景抒情賞析法落實點) 問2:那么你認為哪一種好呢?這首詩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備受稱贊流傳千古的名句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品讀這兩句,聯系全詩想想——詩人所感之時是怎樣的時,所恨之別是怎樣的別?誰在濺淚,誰在驚心? 第一種,花鳥本為娛人之物,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悅和歡暢,可是在這里,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見之而泣,聞之而恐,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
第二種,以花鳥擬人,花好似在落淚,鳥仿佛受驚駭。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樂。
兩說雖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前者觸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沉郁之情。
問3:這一聯中的“濺”和“驚”兩個字用得甚好,請用簡潔的語言批注這兩個字的妙處,(品析詞語賞析法落實點,指定式) 濺:含悲帶憤,感情濃烈。 驚:敏感驚恐,心靈柔軟。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到此所望結束了,詩人后兩聯由悲痛國事轉為想望親人。 3、賞析頸聯
是啊,即使詩人能拿出一萬金,或者兩萬金,三萬金,恐怕也買不到一封家書來了解妻子兒女的音訊吧。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三月”寫出戰亂時間之長,“抵萬金”寫出家書的珍貴。這一句寫詩人因難與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體現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之情。然而,無論在戰亂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這句話都可以表達游子的共同心聲,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理傾向。
小結:“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杜甫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杜甫自三十歲與妻子楊氏結婚后,沒有再娶過小妾,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見。在這樣連綿不斷的戰火中,詩人所恨的別,既有可能是生離,也極有可能是——死別。 4、賞析尾聯
詩人寫這首詩年僅45歲,卻已“白發”,而且稀到“不勝簪”的地步,這可能嗎?是什么使詩人如此?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搔”字鮮明生動地再現了詩人當時的動作形態,是一處細節描寫,它傳達出了詩人憂國思家的心理狀況。“不勝簪”更表明國家的不安定給詩人帶來難以排遣的愁苦。是“感時”,“恨別”所致。是“國與家”共同的打擊所致。 5、多悟 ------ 知人論世 悟出詩理
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別離妻兒孤身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半途被俘,押解長安,叛軍鐵蹄下的詩人,幸運的未遭囚禁。這時的京城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詩人在滿目瘡痍,欲哭無淚之際,將滿腔悲憤凝聚為一首絕唱。
1、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詩人象?本詩塑造了一位面對春城敗象,心念國家興衰,思家戀親,老淚縱橫,白發蕭疏,憂心如焚的詩人形象;是憂國思親的形象。
2、一位稀疏白發的詩人,站在殘破的長安城頭,面對遍地草木,心想遠方親人,老淚縱橫,憂心忡忡,這怎不叫人 愴然涕下! (設計朗誦時的動作眼神 ?手勢? 個別聲音的特殊處理? )
作者選用搔發這一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很自然地引導讀者進入詩的意境,產生共鳴。
有許多詩人,使我產生崇敬的感情,但仰之彌高,總覺得他們并非生活在自己的身邊,但杜甫不然,他飽經滄桑,諳于世情,卻又極其敦厚仁愛,他的詩是人間的詩,是日常生活中的詩,讀他的詩很容易產生共鳴,因此覺得十分親近。
五、拓展延伸:《又呈吳郎》
《又呈吳郎》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問|:通過這首詩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如詩中先憂國,再思親,
最后寫到自己的衰老,到這首寫貧困婦人的詩,詩人的氣度是不是變小了?清人盧德水說:
“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這首詩就表達了杜甫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結:家與國緊密相連,個人和民族血脈相融。以愛家之心愛國,以憂國之心憂家,心系國家,胸懷天下。“家國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也是杜甫是詩圣的偉大之所在。 六、情感是詩歌的靈魂
不管命運把杜甫拋到哪種境地,他始終都因自認為“詩是吾家事”而“不敢廢詩篇”上至帝王將相、風云雷電,下至田父鄰媼,花鳥魚蟲,可以說世間一切皆詩也,一首詩,便是他的一篇日記,一部少陵詩集,便是他一生喜怒哀樂的心史。古人今人的喜怒哀樂是相同的,今人古人的心是相通的。看看杜甫的喜怒哀樂……
喜: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怒: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哀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苦難鑄就的經典永流傳:杜甫就是這樣,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溶入了他的血液!他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總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廣大黎民的苦痛,他總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總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總在苦難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巔峰!神于天,圣于地,“圣”是中國文化對一個凡人能有的最高贊譽。杜甫之圣,圣在“忠君愛國,矢志不渝”;杜甫之圣,圣在 “推己愛人,心憂天下”;杜甫之圣,圣在“關愛妻兒,不離不棄”;所以他是詩圣,讓我們帶著對杜甫和古往今來所有憂國憂民之士的景仰,來一起背誦杜甫的《春望》。 學生齊背誦《春望》教師總結:
寫完春望的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繼續漂泊,59歲那年,他在一葉小舟中悄然離世。他的生命是那樣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卻那樣不朽永恒。他的厚重與偉大,不是我們這個年齡能完全理解的,因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來解讀的詩,杜甫是一曲要用靈魂來傾聽的歌!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1400首詩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國運,被后世稱為“史詩”,詩成為圣亦為史,杜甫,用詩歌把自己澆鑄成一座圣像,矗立在大地上和后人的心田里。而我們,都在朝圣的路上。 投影: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郭沫若題在杜甫草堂上的對聯,是對詩人很高的贊譽。 板書:
春望 杜甫 己——家——國 老——離——破
賞析詩歌方法:讀、品、悟
結束語:詩詞大會火了,人人爭說詩詞好,推薦讀書,讀詩詞,希望詩詞可以照亮同學們的美好未來!
作業:倡導閱讀《康震評說詩圣杜甫》 《 葉嘉瑩說杜甫詩》
教學反思:《春望》選自2017人教版第六單元24課詩詞五首,《春望》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寫于安史之亂中詩人困居長安之時,表達了詩人憂慮國家、感時懷人的焦急心情。國都殘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驚
心。詩人在寫景中抒發感慨,觸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國破之痛寫得十分強烈,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把國和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我采用了多讀 ------ (咬文嚼字 讀出詩韻) 、多品 (疏通文義 品出詩情) 、多悟(知人論世 悟出詩理)的欣賞古詩的方法,基于以上認識,我準備把這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對《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深”字‘’濺”字‘’驚”字將詩歌進行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首詩歌為杜甫有盛轉衰時期所寫,《春望》則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世‘’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又拓展了文義淺顯的《又呈吳郎》,了解到不一樣的杜甫,感受杜甫的仁慈,對百姓的同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尤其同學表演朗讀,更是加深了對古詩,詩人的理解,通過積極探討,學有所得。體味到了詩人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創作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環節之中,這是為了讓
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閱讀實踐體驗,為學生優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總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收獲頗多。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先進的理論,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與同行多多交流,相信交流產生思想,思想提升生命,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語文老師。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