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渡荊門送別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語文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渡荊門送別》詩歌誦讀鑒賞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語文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渡荊門送別》詩歌誦讀鑒賞課-黑龍江
舉杯共品 詩酒李白
-----部編語文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渡荊門送別》詩歌誦讀鑒賞課
學習篇目:《渡荊門送別》《金陵酒肆留別》《南陵別兒童入京》《行路難》 教學目標:
1、 積累詩句,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2、 了解李白的人生經歷,通過層層品讀李白不同人生階段的詩句,進一步了解人物,體會
李白在詩中的情感內涵。
教學過程
一、師導入:
念他的名字,四壁間便彷佛溢滿酒香。念他的名字,胸懷中便涌動著劍氣的豪爽。 念他的名字,尊貴的帝王御手調羹。念他的名字,掌權的奴才也俯身脫靴。低聲念他的名字,他們看見水月輕晃,連死亡也也因為他變得浪漫,柔美。
師問:他是?(學生回答 李白)師補全板前題目。
師:今天老師不遠萬里,穿越古今,為大家邀請來了他。(擊掌兩下,暗號,門外的學生朗誦《將進酒》進入,)
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請暫且放下一些瑣事,讓我們同天上謫仙人——李白,共醉一場絕美不似人間的酒宴。全班齊讀題目。 二、少年“清酒”——逸(意氣風發 仗劍游俠 )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 自由朗讀《渡荊門送別》,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個性展示朗讀。 2、 思考:
(1) 讀詩先看題,從詩題上可以看出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題目交代了地點——荊門,事件——送別。
(2)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你是通過哪些詩句讀出來的? 生通過詩句具體分析,師點撥糾偏。
師總結明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隨機資料補充:<渡荊門送別>這首送別詩,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時所作,和傳統意義上的送別詩不一樣。一般的送別詩多以送別朋友,告別親人,分別情人為題材,而這首詩我們看不出是李白送別朋友,也不是是父老鄉親在送別李白,也不是是情人之間的深情款款,揮淚離別。這首詩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陪伴詩人、萬里護送的動人情景,構思巧妙,
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里相隨,形影不離,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兩岸青山相對挺立,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云飄飄、絢麗燦爛,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
這些親山、親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輝。游子的李白,形式上離開了故鄉山水,實質上,縱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遠裝著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3、同為李白的送別詩,課件出示《金陵酒肆留別》,學生自由朗讀。接著出示問題, 思考:(1)兩首詩中“別”的內容一樣嗎?
《金陵酒肆留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即將離開金陵東游揚州時留贈友人的一首話別詩,篇幅雖短,卻情意深長。很多人寫離別,少不了言愁,所謂“離愁別緒”。然而,李白這首詩中連一點愁的影子都不見,只有別意。
出示背景資料。讀書漫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此時他26歲。這一時期 , 詩人的生活主要是漫游、游山覽水 , 所以其詩歌創作主要是山水詩。江陵和金陵是六朝樂府民歌西曲歌和吳聲歌的發源地 , 李白漫游于此 ,深受影響 , 因此也寫了不少優秀的樂府詩和一些贈別詩。山水詩著名的有《峨眉山月歌》、《渡荊門送別》以及《望天門山》、《橫江詞》六首、《望廬山瀑布》二首等。著名的送別詩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金陵酒肆留別》等。
(2)作為離別的酒,大多飽含愁緒,在《金陵》中,是這樣體現的嗎?
隨機補充:酒的體現:別離之際,本來未必有心飲酒,而吳姬一勸,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來,更覺情長,誰能舍此而去呢?“欲行不行各盡觴”,欲行的詩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盡觴,情意如此之長,于是落出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結句,以含蓄的筆法,悠然無盡地結束了這一首抒情的短歌。
沈德潛說此詩“語不必深,寫情已足”(《唐詩別裁》)。因為詩人留別的不是一兩個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詩中把惜別之情寫得飽滿酣暢,悠揚跌宕,唱嘆而不哀傷,表現了詩人青壯年時代豐采華茂、風流瀟灑的情懷。在這里,美酒不是離別的悲傷,而是動人心魄的真摯情感
(3)如果此時你是宴會上的李白,端起酒杯,你會說什么? 三、青年“美酒”——狂(狂熱自負 意氣飛揚 ) 師:不同的境遇端起酒杯會有不同的感受,"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的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但他不會一直甘心于游歷。李白是扶風而起的大鵬,只有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激蕩風云中,他才能扶搖直上,振翼搏擊,俯瞰寰海,傲視蒼穹。
出示背景資料:《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代別人來推薦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他要像先秦名臣管仲、晏嬰一樣,輔佐君王,發揮才智,達到天下大治。他自喻自己為“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的北溟巨鯤,“騰昆侖,歷西極,四足無一蹶”的天馬、“朝飲蒼梧泉,夕棲碧海煙”的鳳凰。
師:為了這個遠大的抱負,30歲時,李白初入長安,他奔走于王公貴人之間,希望得到引薦,去四處碰壁。好在天寶元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引薦,他終于得到唐玄宗召他入長安的一紙詔書。
師問:此時,他的心情可能是怎樣的呢?(學生猜,自主回答)
師補充:他在接到詔書后,馬上回到家中收拾行囊,并寫了《南陵別兒童入京》看看情感與你猜測的是否一致?
(1)哪些詞語或語句能體現李白當時的心情?為什么? 明確:自信、興奮、愉悅、狂放。
師點撥: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一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飲酒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 (2)重點解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十分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十分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中年“烈酒”——醉(躊躇滿志 折翅而返)
師:準備大展宏圖的李白,滿懷對大唐天子的感激和崇拜,躊躇滿志,奔赴長安。 PPT資料,尊貴待遇。
(朝廷之上,天子特賜七寶御床,力士脫靴,貴妃研磨,天子引紙,御手調羹,震懾回鶻使者!)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可是兩年之后,他又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的感慨。這又是為什么呢?
課件出示《行路難》,找同學朗讀。
(1)品讀文字,你讀出了李白怎樣的“難”? 插入背景資料:賜金放還。
(由于李白借給皇帝寫詩之機,讓楊國忠研磨、高力士脫靴。楊、高二人懷恨在心,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詆毀他。更有高力士借李白給楊貴妃寫的詩:“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暗喻楊貴妃會有趙飛燕一樣被打入冷宮的結果,進行挑撥,使得楊貴妃怨李白深入骨髓,在唐玄宗那里不依不饒,,在玄宗面前說李白如何如何不好。玄宗也慢慢對李白冷淡了。在這種情況下,李白深知,長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他上書皇帝,請求離去。玄宗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說了一些不痛不癢的話,“賜金放還”李白。) (2)臨走之間,朋友為他餞行,擺了一場酒宴,這是怎么樣的美酒?通過哪個詞讀出來的? (每個小組解讀一句)
明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美酒佳釀,宴席場面盛大。)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苦悶迷茫,不知所措)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象征人生的艱難險阻)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短句,反復,語氣加強)
師總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3)帶著李白的哀而不傷,帶著他的豪邁情懷,全班再次朗誦詩歌。
五、李白緣何愛酒?
( 學生自由談論,結合李白生平以及具體詩作。) 師隨機補充: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高遠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左右著詩人的命運,真是“行路難,行路難!”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他張揚自我,豪放不羈,灑脫樂觀,如一位飄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濁世而不染。無論有幾多矛盾幾度挫折,他仍有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
達,等待著“大鵬飛兮振八裔”。矛盾與浪漫,使李白愛酒成為必然。在矛盾中堅持浪漫,以浪漫去對抗矛盾,詩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記傷痛,得到片刻放松。于是我們看到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灑脫;更有“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但愿長醉不愿醒”只是一種愿望,“與爾同銷萬古愁”也只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他知道醉酒之樂是短暫的,于事無補的,可是如果不醉,就連這短暫的快樂也沒有了。詩人就這樣在理想與現實,酒醉與清醒之間徘徊,也留下了許許多多飲酒的詩句。
因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飲酒詩句中總洋溢著勸飲行樂,開朗樂觀的情調。可鐵的現實總無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飲酒時。詩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擊柱心茫然”可以讓人看到他壓抑在內心的苦悶掙扎。即使是輕松自娛的“對影成三人”也蘊含了一份孤獨與無奈。詩人浪漫而堅強,飲酒時總會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經意間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飾的痛苦欲蓋彌彰了。在我看來,他作飲酒詩,在詩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縱情歡歌,這些都是詩人埋葬痛苦的墳墓。
李白嗜酒,"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一人獨飲,他會"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與朋友對面,他要"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他甚至可以與釀酒的老叟成為莫逆之交,老叟死了,他作《哭宣城善釀紀叟》以祭,并擔心自己不在的情況下,老叟又能把酒賣給誰呢:"紀叟黃泉下,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誰人?" 作為詩人,李白是以酒研墨的,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留下與酒有關的興酣之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在豪飲的同時,他也升騰著自己的詩興與豪情--"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結束語:
盡管懷才不遇,盡管大志難伸,盡管登上龍廷又"放還"民間,這都不能改變李白飄逸瀟灑浪漫佻達的天性。讓我們齊讀杜甫的這首《贈李白》,再次感受一下這位人間狂客,天上謫仙,酒中豪杰,詩壇巔峰帶給我們的震撼!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