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飲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飲酒(其五)江西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飲酒(其五)江西省優課
《飲酒(其五)》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并背誦詩歌。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詞句,了解詩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詩中營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導學生探究“歸結詩歌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體會并表達詩人“真意”的內涵,引導學生探究“歸結詩歌主旨”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歸結詩歌主旨”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情分析: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詩歌的教學,除了誦讀、疏通大意,還要逐步讓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詩歌創作背景及詩歌具體內容,理解詩歌中寄寓的情感。所授課的班級是一個平行班級,學生對語文比較喜愛,但存在分析問題不深入、不全面,表達能力較弱的問題,大多數學生也不愛主動發言。《飲酒(其五)》一詩,雖含蓄但大意淺顯、意象可感、情感傾向明顯,是培養學生歸結主旨和用語言表達主旨的很好的題材。因而,本課設計以本詩為例,引導學生較系統地學習“歸結詩歌主旨”的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層次且較全面地用語言表達主旨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作家喜歡飲酒,他們的創作與飲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飲酒之作幾乎成為傳統的文學題材。你知道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飲酒詩的詩人是誰嗎?他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五言古詩——《飲酒(其五)》,這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這組詩共20首,今天學習其中流傳最廣的第五首。
二、初讀詩歌——讀準(略講)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歌的節奏通常是2/3,同學們先來讀一下。(生讀、師讀、生再讀)
三、理解詩歌——讀懂(詳講) (一)了解詩歌探究主旨的方法
下面我們來理解這首詩,針對本詩,我只提、也只講一個問題——“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體指什么?
看到這個問題,同學們是不是覺是很突兀啊?老師二話不說,就對詩歌的最后兩句提問了,而最后兩句通常都是揭示詩歌主旨的。什么也沒講,就直指主旨,這是什么節奏啊?確實,老師今天這樣提問好像有些任性,可同學們想想,你在考試中,或是你自己獨立閱讀詩歌時,這都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同學們已經是初二的學生了,老師要讓同學們自己找到“探究詩歌主旨”的方法,而這,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同學們可以想一想,既然以往老師是最后才讓大家歸結主旨,那之前老師都講了些什么呢?(生答,老師總結)
理解詩歌的情感,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大屏幕出示) 一是詩歌外部。從詩人的身世遭際、思想傾向和詩歌的具體創作背景等著手,即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
二是詩歌內部。從詩歌的題材內容、意象選擇、遣詞造句、手法運用、情感流露等出發,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即我們常說的“以意逆志”。
(二)結合詩歌外部理解主旨
這是我們在初中第一次學習陶淵明的作品,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他——
1.聯系詩人身世遭際 (大屏幕出示,生速讀)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去世得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去世得早,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其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東晉末年,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
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再次出任彭澤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
縣吏讓陶淵明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罷,索性取出官印,辭職還鄉。
2.聯系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3.聯系相關作品。 已學:
晉陶淵明獨愛菊。 菊,花之隱逸者也。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周敦頤《愛蓮說》
意思是菊是花中的隱士。 “菊”之高潔,在于他 傲霜獨立。自古以來,那些不趨世俗、節操高尚的志士仁人、遷客騷人都鐘愛菊。因此,周敦頤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出陶淵明——高潔傲岸,淡泊名利。
4
其它作品:《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作品讀得越多,生活經歷越豐富,就越能體會其韻味。
外部信息小結:生活貧困但“不為五斗米折腰”,高潔傲岸、淡泊名利。歸田十二年,借飲酒言志。
(二)結合詩歌內部理解主旨 1.疏通大意——初解其“意”。
(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開火車”的方式輪流按句疏通詩意,師評價)。
把簡陋的房屋建造在喧囂擾攘的塵世,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你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生朗讀。
初解其“意”——板書總結。 2.揣摩意象——再探其“意”。
找出意象——菊、南山、山氣、飛鳥 師生共同探究其意象內涵:
菊——象征其高潔傲岸的品質。 南山——人“悠然”山亦“悠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引入《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幫
助學生理解。
山氣——無意志、無目的、無外求,平靜、美好。 飛鳥——厭倦世俗、歸返田園的陶淵明的化身。 再探其“意”——板書總結。 3. 品味詞句——三悟其“意”。 師生共同探究“心遠”“車馬”“已忘言”的內涵。
心遠: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5
車馬: 達官貴人的高車駿馬,代表著官場煩瑣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
已忘言:田園生活的樂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已忘言,也無需敘說。留下空白,讓讀者去品味。 再悟其“意”——板書總結。 (三)綜合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聯系詩歌內容、寫作背景、詩人品格分別得出的詩人意向,那下一步,我們就要對他們進行整理歸納,下面給3分鐘的時間給大家組織語言。(大屏幕出示——)
詩歌內部——不愿受世俗羈絆,欲尋求精神上高貴自由的境界。樂享悠然閑適的田園生活。(生答,老師指導評導)
詩歌外部:生活貧困但“不為五斗米折腰”,高潔傲岸、淡泊名利。歸田十二年,借飲酒言志。
生舉手回答,師評價。
下面來看看老師整理的陶淵明的“真意”——
“真意”——摒棄世俗功名,安享恬美的田園生活,樂享“心遠”帶來的自得的生活意趣。返璞歸真,悠然忘我,陶醉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
四、課堂小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我們今天不僅理解了《飲酒(其五)》的主旨,而且還摸索出了探究主旨的方法。
生回憶,師板書總結:
如何探究詩歌主旨?
外部——身世遭際
寫作背景 知人論世 相關作品 內部——疏通大意
揣摩意象 以意逆志 品味詞句
五、作業布置
6
1.背誦默寫本詩。
2.運用本課所學的“探究詩歌主旨的方法”,自學《飲酒(其
四)》。
飲酒 (其四)
陶淵明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棲棲:心神不安的樣子。 定止:固定的棲息處。 止:居留。
厲響:謂鳴聲激越。 依依:依戀不舍的樣子。 值:遇。 斂翩:收起翅膀,即停飛。 勁風:指強勁的寒風。 已:既。違:違棄,分離。
教后記:從教學過程來看,本節課比較流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逐步體會并表達出了詩人“真意”的內涵,
在課堂上也探究出了“歸結詩歌主旨”的方法。但因為時間關系,
整節課朗讀時間不夠,沒有實現以誦讀貫串教學全過程的預期目標;基于對八年級上冊的平行班的孩子語文水平的評估,本節課以老師引導為主,下節課在講評本課作業時,將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歸結詩歌主旨的方法”進行課堂展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