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詞五首,春望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25課詩詞五首《春望》河北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春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涵,品讀詩情。
2、感受詩人深沉的憂國憫時的情懷。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涵,把握詩中情感。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本詩,擴展了解杜甫其他相關詩歌,品讀杜甫。 一、導入: 1、情景導入:
在盛唐的詩壇,矗立著兩座不朽的豐碑,分別是浪漫主義的李白和現實主義的杜甫。對于這兩位詩人我們都非常熟悉,說到杜甫,我們在上學期剛剛學過他的《望岳》,從他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我們感受到了杜甫不怕困難、勇攀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當然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別》、《蜀相》、《登高》、《登岳陽樓》等。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后人尊稱他為“詩圣”。
今天,我們再次走進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感受詩人憂國憫時的情懷。 2、背景介紹:
大家知道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攻入了長安城,在長安城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長安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安史之亂”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就在當年我們來看看詩人經歷了什么?(指名讀)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詩人赴奉先(今陜西蒲城)探親,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詩人聞訊后,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有一番作為,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安史叛軍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詩人在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下了這首不朽的五言律詩--《春望》,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文本,與詩人對話。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
二、初讀詩歌,把握節奏
1、出示節奏,自由朗讀兩遍。
要求:1)讀準字音、看準字形:搔、簪 2)讀出節奏感
2、互相聽讀一遍,并強調易錯字。
3、指名讀,強調易錯字,讀出節奏感。 三、細讀詩歌,理解內涵
美讀詩除了注意字音、節奏以外,還要注意什么?要讀出感情,讀出詩韻。注意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的處理,這就需要在理解詩意,理解詩人情感的基礎上美讀全詩。我們理解詩意,要充分利用注釋。
要求:1)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并做批注。 2)同桌交流,解決疑難(限時2分鐘)。
理解詩意,先從題目入手
解題:春望:春天所看到的景象,一提到春天,你就會想到我們剛剛學過的哪首詩?——《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讓人心生喜悅。(我們腦海里會閃現出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百鳥爭鳴、草長鶯飛、生機勃勃……這些景物令人心生愉悅和歡暢。)
那么本詩是誰在哪春天的時候看到的景象。
(杜甫在國都長安春天的時候看到的景象)那么,詩人杜甫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什么心情呢?
四、品讀詩歌,體味詩情
1)詩人所望之景有哪些?板書:國 草木 花 鳥
我們先看首聯中的國和草木,哪個詞表明了該景物的特點?板書:國破 草木深 你眼前浮現了什么畫面?(國都破敗、荒草遍野、人煙稀少、滿目荒涼) 鏈接材料:
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里曾寫“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朗讀指導:破、深重讀
2)花鳥本是娛人之物,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悅和歡暢,可是在這里,你讀出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解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悲傷、嘆恨) 對于這一句,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究竟是花鳥濺淚驚心,還是人濺淚驚心?此聯向來就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人濺淚驚心。第二種:花鳥濺淚驚心。 你更欣賞哪一種,說出你的理解。
第一種,在這里,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見之而泣,聞之而恐,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樂。 第二種,以花鳥擬人,花好似在落淚,鳥仿佛受驚駭。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倍增其哀樂。
兩說雖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前者觸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沉郁之情。
由此得知,重音的處理應該是在你理解詩的基礎上。前者重讀濺淚,驚心。后者重讀花、鳥。
前兩聯包含了什么樣的情感?(憂國、傷時)
3)小結:從以上品析,我們可以看到前兩聯都是在詩人“望”字的統領下寫望中所見之景,我們也足以感受到本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悲涼的、沉郁的 ,所以我們讀這首詩時,語速要放慢,讀得低沉一些,悲傷一些。練習一下前兩聯的朗讀,讀出情感。
再讀一讀后四句,你還能從哪讀出詩人的什么情感? (思念家鄉,憂愁嘆息) 烽火 抵萬金 念家 搔更短 不勝簪 悲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抵萬金重讀,前一句讀出痛恨,后一句讀出思親的沉郁) 背景介紹:
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積,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據史載,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初期,叛軍所至之地,百姓慘遭殺戮。詩人是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所俘被困于長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兒女,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春望》作于次年三月,杜甫在該詩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長安就寫有《月夜》(齊讀):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依,雙照團圓。) 郁達夫《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少陵此語感人深.”
這是人人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讀出憂愁、無奈) 鏈接材料: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何況我曾經墮入胡塵(困陷長安),等到回家,頭發已經盡是花白了。)“白頭”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詩人感嘆自己的衰老,給本詩又增加了一層悲哀。)杜甫病死江舟,時年五十九歲。
賞析“搔”字:“搔”字是詩人想解愁不得的細節描寫,傳神的表達了詩人無法排解的憂國思家之情。
面對著人煙稀少,荒草遍野,破敗不堪的國都,我們觸摸到了有著深深的家國之痛的老淚縱橫、白發稀疏、憂心如焚的杜甫形象,詩人借景抒情,情注全詩。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同學們能不能有感情的朗讀全詩?我們先來有感情地練習朗讀,一會兒請同學展示。 五、品杜甫
杜甫僅僅牽掛的是他的家人嗎?(他牽掛的還有廣大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在你所積累的杜甫的詩中,有哪些詩句可以解讀這位憂國憂民的杜甫?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還有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像火燒的焦急)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登岳陽樓》
溫馨提示:同學們要學會做筆記,當堂積累。
名言:詩人的天賦就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聞一多
杜甫就是這樣,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總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廣大黎民的苦痛,他的生活總在苦難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巔峰!讓我們帶著對古往今來所有憂國憂民之士的景仰,一起朗讀《春望》。 六、以文帶文
詩人為國家的命運擔憂,為親人的平安擔憂,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叛軍能平定呢?哪一天能和親人團聚呢?七年之后,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后,會是怎樣的呢?(學生自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裳:古代指遮蔽下體的衣裙)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卻看:回過頭來看 妻子:妻子兒女 漫卷:隨便卷起
縱酒:縱情喝酒 放歌:盡情歌唱 青春:指春天 同桌交流,回答問題: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風格不同,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七、布置作業
搜集關于杜甫的詩,讀杜詩,品杜甫。 八、小結:
古人借詩言志,今人論詩識人,“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詩人因國破而憂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因民生而落淚。這就是詩人杜甫。他為我們后人樹起的,既是文學的豐碑,亦是人格的豐碑。
板書設計:
春望
杜甫
感時 國破 草木深 憂國
花濺淚 鳥驚心 傷時 借景抒情 情注全詩 恨別 烽火 抵萬金 念家
搔更短 不勝簪 悲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