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好詩共欣賞,春望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好詩共欣賞《春望》吉林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好詩共欣賞《春望》吉林省優課
好詩共欣賞——《春望》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字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2、方法與過程:讀出詩歌的情感,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學習古詩賞析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時代背景,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背誦體會詩歌的風格。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三、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由作者簡介導入:出示杜甫圖片,同學們,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人——杜甫。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后人尊稱他為“詩圣”。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中國詩壇群星璀璨,單單唐朝,就是大師云集,為什么“詩圣”的桂冠卻偏偏落在了杜甫的頭上呢。今天,我們走近杜甫的五律——《春望》遙想杜甫的情懷,追尋圣人的蹤跡,去感受這位大詩人在那個時期的心路歷程,也許我們能獲得一些人生的感悟。 2、齊讀學習目標 二、 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聽范讀,注意字音,停頓,語速。 1、聽范讀
2、正音:
搔(sāo )——用手指抓 簪(zān )——一種束發的首飾 3、學生范讀,齊讀 三、賞析理解詩歌內容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多品 疏通文義品出詩情) 1、賞析首聯
問1本詩的題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聯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問2你認為首聯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借景抒情賞析法落實點) 國之破“國”是指都城,即長安。國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地,國家主權的象征城市。開篇即是春望所見,先用“國”點明了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了節令。兩句合而觀之,便是說望見春天被攻破了的長安城,山河之上草木叢生,榛莽遍地。這一聯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出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國已政權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殘破不堪。 重點賞析“深”:
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貴胄名門的郊游喧鬧不見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勞作平淡不見了,再沒有那摩肩接踵、冠蓋如云的盛況,再沒有那商鋪林立、行旅如織的富盛,只見枝繁草盛滿眼綠意,墻倒城壞千門閉鎖。瘡痍遍布,滿目凄然。一個“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長。“草木深”實意是說只剩下了山河依舊,虛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對比:昔日長安城: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杜甫《麗人行》)
今日長安城,只剩下了山河依舊,早已物是人非,小結:此聯對仗工巧,“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對照強烈,出人意料。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為全詩渲染了悲愴的氣氛。(本段引述鑒賞辭典語言)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怎么不產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呢。 2、賞析頷聯
問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歷來有兩種翻譯的版本,誰來試著給大家翻譯一下?
第一種:人濺淚驚心。第二種:花鳥濺淚驚心。(借景抒情賞析法落實點) 問2:那么你認為哪一種好呢?這首詩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備受稱贊流傳千古的名句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品讀這兩句,聯系全詩想想——詩人所感之時是怎樣的時,所恨之別是怎樣的別?誰在濺淚,誰在驚心? 第一種,花鳥本為娛人之物,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悅和歡暢,可是在這里,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見之而泣,聞之而恐,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
第二種,以花鳥擬人,花好似在落淚,鳥仿佛受驚駭。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樂。
兩說雖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前者觸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沉郁之情。
問3:這一聯中的“濺”和“驚”兩個字用得甚好,請用簡潔的語言批注這
兩個字的妙處,(品析詞語賞析法落實點,指定式) 濺:含悲帶憤,感情濃烈。 驚:敏感驚恐,心靈柔軟。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到此所望結束了,詩人后兩聯由悲痛國事轉為想望親人。 3、賞析頸聯
是啊,即使詩人能拿出一萬金,或者兩萬金,三萬金,恐怕也買不到一封家書來了解妻子兒女的音訊吧。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三月”寫出戰亂時間之長,“抵萬金”寫出家書的珍貴。這一句寫詩人因難與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體現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之情。然而,無論在戰亂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這句話都可以表達游子的共同心聲,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理傾向。
小結:“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杜甫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杜甫自三十歲與妻子楊氏結婚后,沒有再娶過小妾,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見。在這樣連綿不斷的戰火中,詩人所恨的別,既有可能是生離,也極有可能是——死別啊! 4、賞析尾聯
詩人寫這首詩年僅45歲,卻已“白發”,而且稀到“不勝簪”的地步,這可能嗎?是什么使詩人如此?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搔”字鮮明生動地再現了詩人當時的動作形態,是一處細節描寫,它傳達出了詩人憂國思家的心理狀況。“不勝簪”更表明國家的不安定給詩人帶來難以排遣的愁苦。是“感時”,“恨別”所致。是“國與家”共同的打擊所致。 5、多悟 ------ 知人論世 悟出詩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