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統編部編版優質課比賽五年級下冊《跳水》第二課時教學實錄_北京市東城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統編部編版優質課比賽五年級下冊《跳水》第二課時教學實錄_北京市東城區
五年級下冊第17課《跳水》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聚焦單元主題。《跳水》是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思維的火花”這一主題,共選編了《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三篇課文,想象類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以及語文園地。這其中的三篇課文涉及古今中外不同文體,都通過生動且耐人尋味的故事展現出人物的思辨與智慧。
文言文《自相矛盾》展現的是圍觀者“認識到事物的對立面”的辯證思維;歷史故事《田忌賽馬》則凸顯齊國軍師孫臏“觀馬布陣”的邏輯思維;《跳水》作為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兒童小說,主要講述在一艘帆船上,孩子遇險,船長急中生智,逼孩子跳水,使孩子脫離險境的故事。危急時刻,船長瞬間想到“拿槍逼孩子跳水”這一辦法的非凡勇氣和驚人智慧,展現了船長綜合考慮各種利弊因素后,果斷做出正確判斷的決策思維。學習《跳水》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認識和分析文中船長這種多元關聯的思維方式,樹立結合實際思考問題的意識,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增強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落實語文要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的語言、行為是其思維的載體,客觀條件是人物思考并采取行動的依據。在閱讀文本時,若要推想人物的思維過程,就需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以及當時的客觀條件。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就要重視指導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人物言行、描述客觀條件的相關語句,從這些關鍵語句中提煉關鍵信息,將這些內容作為推想人物思維過程的依據,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清人物的思維過程,自然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比如,《自相矛盾》可以從賣者夸耀自己商品的語句中,挖掘其話語中的矛盾之處,從而推想出圍觀者提問賣者時的思維過程;《田忌賽馬》可以結合孫臏觀察到有關賽馬的客觀情況,揣摩孫臏安排賽馬出場順序的思維過程;《跳水》可以通過有關天氣、人員等環境條件的語句(風平浪靜、水手都在甲板上、船長手里有槍等),以及對孩子危險處境的描寫(站在最高的橫木上、摔倒甲板必死、孩子搖搖晃晃站得不穩等)和一些文本中隱含的信息(孩子會跳水等),推想出船長的思維過程。相比《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中船長決策時考慮的因素更多、思考過程更為復雜、隱晦,是需要學生綜合文本中多處信息以及掌握的相關課外資料去分析、推想、判斷和講述的,這樣才能進一步加深對船長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小說閱讀經驗。他們之所以喜歡讀小說,往往是因為喜歡小說中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跳水》這種具有思維特征的小說,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但他們很少會有意識地關注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學習課文前的認知情況,在本節課教學前,本人對所在學校五年級6班38名同學進行了前測。
通過前測,我們可以看出:
一是大約有近80%的學生對船長的思維過程敘述得比較簡單,不夠全面深入。
二是對于船長如何通過觀察、分析、推理諸多有利及不利因素后,想到逼孩子跳水的方法來拯救孩子的思維過程并不清楚。
三是對于船長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浮于表象,不夠深入和豐富。
教學第一課時后,本節課教學時的重難點就是要引導學生推想小說中船長作出決定時的思維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在本單元前兩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于推想人物的思維過程有了一定的能力儲備,對于文本中單個信息點推論的深入,以及對多個信息點做出多元關聯有了一定的經驗。),關聯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等,再嘗試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梳理船長的思維過程,并用自己的語言把船長的思維過程表達出來。通過教學中的相互交流、啟發,學生對于船長的思維過程就會更加全面、深刻,學生心中船長的形象會在這樣有深度的思維碰撞中逐步清晰起來,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走進船長內心,深入感受船長的形象。
3.能借助組合閱讀,進一步認識船長的形象。
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走進船長內心,深入感受船長的形象。
一、回顧上節課學習,導入新課。
1.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2.借助沖突,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創設情境:就在危急的時刻,船長卻拿著槍逼著自己的孩子從那么高的橫木上往海里跳,那一瞬間船長到底怎么想的呢?自己再讀讀課文,想一想。
(2)學生默讀思考。
(3)初步交流船長的想法。
【設計意圖】
上課伊始,學生首先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在真實的情境中,借助故事沖突,學生初次觸摸船長內心,聚焦船長人物形象,順勢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深入感受船長的形象。
(一)自主探究船長的思維過程。
1.出示學習要求:
學習要求:
危急時刻,船長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呢?他的思維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寫一寫,畫一畫。 |
2.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交流,相機引導。
預設1:從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兩個方面梳理船長的思維過程。
教師重點引導:補充信息
合理分類,梳理思路 |
|
預設2:從救孩子的不同方法的角度梳理船長的思維過程。
教師重點提示: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地展現船長的思維過程。 |
|
預設3:用時間軸的方式梳理船長的思維過程。
|
|
預設4:…… |
|
4.教師小結: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都可以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就要這樣會讀書,會思考。這樣的推想,也拉近我們和船長的距離。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關注船長的表現,關聯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較為深入地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學生在探究、思考、交流中,將自己的思考不斷調整、厘清,并把自己的推想落實到思維導圖這種可視化的圖示中。這種可視化的生成性資源,不僅幫助學生更直觀地去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還幫助學生更有序地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表達,思維能力得以訓練。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打開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在思維和文本碰撞中,深入感受船長形象。
1.關注船長的思維過程與“立刻”做出決定之間的沖突。
教師引導: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推想出了很多內容,其實文中只用了一個詞——
“立刻”。
2.交流對船長形象的認識。
教師引導:回憶我們剛剛推想的那么多內容,船長卻只有一個“立刻”!此時,你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感受?
(教師相機板書)
3.有感情地朗讀第⑤自然段。
4.教師小結: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有方法的——當我們推想了船長的思維過程,走近他的內心,船長的這個形象就真切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設計意圖】
此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沖突,即船長內心復雜的思維過程與“立刻”做出決定之間的沖突。就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船長的非凡勇氣和驚人智慧沖擊著每個孩子的內心,與此同時,冷靜、果斷、睿智的船長形象也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里。
三、關注結尾,組合閱讀,豐富對船長形象的認識。
1.自由讀課文結尾。
2.組合閱讀《跳水》原著結尾。
過了幾分鐘,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許多水,他又開始呼吸了。船長一看到這兒,突然間,好像嗓子被什么東西捅了一下似的,嗚咽起來。為了不讓人看到自己的這副模樣,他趕忙一頭鉆到船長室里去了。
——選自 列夫˙托爾斯泰《跳水》 |
3.豐富對船長的認識。
教師引導:讀了小說原文的結尾,我們再回看船長之前的表現:你們究竟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船長,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父親呢?
預設1:我覺得這位船長不光我們剛才看到的那樣冷靜、鎮定、果斷、機智,其實他的內心也是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充滿父愛的。
預設2:我認為這位船長剛才毫不猶豫下決定逼孩子跳水,是非常鎮定和果斷的。可是,我從原文他的表現中可以看出他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溫柔而又無比堅強。一個很真實、很偉大的父親。
4.教師小結:那個“立刻瞄準”的瞬間,飽含著父親濃濃的愛!是愛,創造了奇跡。一個冷靜、果斷、機智的船長,一個愛兒子的溫柔的父親,這就是我們在《跳水》這個故事中看到的船長的形象。
【設計意圖】
學生在課文的閱讀中感受到船長冷靜、果斷、機智,組合閱讀小說原文的故事結尾,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感受。那個理性的船長也有感性的一面,即對孩子濃濃的愛。在這種課內外的關聯思考中,在這樣的認知沖突中,學生對船長這個人物形象有更加豐滿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拓展閱讀。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2.推薦閱讀《鯊魚》。
【設計意圖】
通過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繼續閱讀列夫·托爾斯泰小說《鯊魚》的興趣,從而引發學生課后的自主拓展閱讀,并在閱讀中自主遷移運用本節課習得的閱讀方法。這是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長線思考。
五、板書設計:
(1)生成性學習資源為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搭建支架。
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主要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借助當時的救援條件、孩子的危險處境等文本資源,更好地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接著,在生生交流中,引導學生不斷調整、厘清自己的思考;最后,把自己的推想過程落實到思維導圖這種可視化的圖示中。這種可視化的生成性資源,不僅幫助學生更直觀地去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還幫助學生更有序地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這種學習過程也為學生進一步深入感受船長的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組合閱讀成為學生將課文的學習走向深入的重要媒介。
組合閱讀列夫·托爾斯泰《跳水》原著中的結尾,其中寫到:“船長看到兒子突然開始呼吸時激動地嗚咽起來,然后趕忙一頭鉆到船長室里去了。”這份閱讀材料的適時引入,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感受,那個理性的船長內心也有感性的一面,生動體現了對孩子濃濃的愛。通過組合閱讀,學生對船長這個人物形象也有了更加豐滿的認識。
(3)拓展閱讀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內閱讀向課外延展。
拓展閱讀作者筆下的另一篇小說《鯊魚》。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老炮手在危急時刻拯救自己孩子的故事,但是這個老炮手面臨的環境、孩子的處境,以及炮手拯救孩子時的表現和《跳水》又有不同。學生閱讀這篇小說時,遷移運用《跳水》中習得的閱讀方法,借助“閱讀記錄卡”,去認識老炮手的形象。學生在這樣的拓展閱讀中,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有了更豐厚的積淀和獲得。
本課教學中,從單元的雙線結構出發,如何在關注單元主題的同時,落實好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讓學生學有所獲,我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思維導圖這種“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方式,助力學生思維的發展。
《跳水》中船長決策時考慮的因素很多、思考過程復雜、隱晦,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船長做出用槍逼孩子跳水”這一瞬間的思維過程時,結合文本中多處內容或相關資料,從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思考過程。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條理清晰地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思維導圖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重要支架,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發展。
(2)廣泛挖掘課外學習資源,實現課堂學習的深化,課外學習的延展。
組合閱讀原著中的結尾,將其與課文中船長的表現關聯著去思考,豐富學生對船長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課后,拓展閱讀作者的另一篇小說《鯊魚》,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進行更廣泛的課外閱讀。課外學習資源的引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也能將學法遷移運用到課后實踐中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統編部編版優質課比賽五年級下冊《跳水》第二課時教學實錄_北京市東城區”,所屬分類為“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統編部編版優質課比賽五年級下冊《跳水》第二課時教學實錄_北京市東城區”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