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統編部編版優質課比賽五年級上冊說明文習作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松鼠》哈爾濱市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統編部編版優質課比賽五年級上冊說明文習作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松鼠》哈爾濱市
五年級上冊第17課《松鼠》
一、教材分析
《松鼠》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7課,作者是法國作家布封。課文抓住松鼠乖巧馴良的外形特點、機警敏捷的行為特征、高超的搭窩技巧等方面特點進行細致而生動的介紹,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作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重點應該是教給學生習作知識,使其學會表達方法,進而在習作中運用。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梳理來看,就會發現這是建立在三年級觀察與想象、四年級寫事與寫景基礎上寫物的習作單元,而且還明確了文體——說明文。對于說明文,學生并不陌生,之前學過《趙州橋》《蟋蟀的住宅》《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等課文,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閱讀科普讀物、說明書等,學生已經獲得了一些閱讀說明文的經驗。而本單元首次提出了“說明文”這個概念,意味著學生開始正式而系統地學習說明文,而且是不同語言風格的說明文,還要嘗試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一種事物。
本單元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第一篇《太陽》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從多個方面介紹了太陽的特點;第二篇《松鼠》語言活潑,描述生動,作者抓住松鼠的主要特點,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地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習性等特點。將兩篇課文一聯系、一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其不同的教學價值,因此本單元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體會使用說明方法的好處,并能在習作中運用。而本課則要了解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并且嘗試運用。
二、學情分析
在中段的學習中,學生已初步感受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習得了閱讀說明文的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五年級則側重于細致而系統地學習多樣的說明語言,并且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學習寫說明文。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如識字的方法、批注的方法、概括小標題的方法等等,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遷移運用以往的學習經驗,使其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
三、教學目標
1.認識“馴”等8個生字,理解“帽纓”的意思。
2.借助表格,梳理課文中有關松鼠的信息,感受課文條理清晰的表達。
3.通過對比具體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表達的不同,感受本課活潑有趣的語言風格。
4.學習并嘗試運用寫作知識介紹一種小動物的特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說明文語言表達的不同,感受本課活潑有趣的語言風格。
難點:學習并嘗試運用寫作知識介紹一種小動物的特點。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回顧《太陽》,導入《松鼠》
1.學生回顧說明方法。《太陽》這篇課文作者通過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向我們介紹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
2.教師小結導入新課。這些說明方法不僅準確、清楚、恰當地把太陽的特點說明白了,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說明文平實的語言風格。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學習《松鼠》這篇課文,來感受另外一種語言風格的說明文,體會不同內容的說明文在語言表達特點上的不同。板書,指導寫“鼠”字,強調筆順。
【設計意圖:兩篇課文在說明方法的使用上各有異同,在語言風格的呈現上截然不同。聯系前一課的學習體會,意在為體會本課不同說明方法的不同表達效果,以及感受課文活潑的語言風格做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內容
1.初讀課文,交流文中松鼠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2.默讀課文,梳理有關松鼠的信息。
(1)小組合作梳理每一自然段中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
(2)展示小組學習成果,選取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習單,請小組長進行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生生對話,相互補充,并根據小組匯報及全班交流情況小結:無論是用概括的方式還是用摘錄的方式,都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
(3)學生根據交流情況補充之前梳理的信息。
(4)引導學生借助表格分別概括每一條信息:外形、活動、行為、搭窩、其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外形和習性兩個方面,引導學生發現中心句,從而感受課文條理清晰。
【設計意圖:了解語言內容是學習語言形式的前提,課文中有關松鼠的信息比較多,通過借助表格的形式梳理信息,可以更清楚地感知課文內容,從而發現課文條理清晰。】
(三)品味語言,學習方法
1.閱讀第一自然段,發現說明方法。
句子1:“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學生在閱讀批注交流中,認識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再借助圖片理解“帽纓”,體會打比方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
句子2:“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體會在介紹不熟知的事物特點時要選擇人們常見的、熟悉的事物進行打比方。
【設計意圖: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是本課的新知,學生不僅要了解,還要在習作中運用,因此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打比方,怎么打比方。】
2.對比文字,體會語言風格。
(1)出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于松鼠外形特點介紹的文字:“松鼠體形細長,體長17-26厘米,尾長15-21厘米,體重300-400克。”學生對比閱讀介紹松鼠外形特點的句子,發現《中國大百科全書》和課文語言表達的不同之處。
①抓住關鍵詞句感受《中國大百科全書》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語言簡潔準確,課文不僅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語言生動形象,還抓住特點細致描寫。
②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感受課文活潑的語言風格。
③借助圖片,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試著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設計意圖:以口頭練筆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運用所學習到的說明方法,使其在語言實踐過程中豐富語言經驗。】
(2)出示課后思考題二中的后兩句話,分別找出文中與之對應的段落。
“松鼠在樹上筑巢或利用樹洞棲居,巢以樹的干枝條及雜物構成,直徑約50厘米。”對應課文第四自然段內容。
“松鼠每年春、秋季換毛。年產仔2~3次,一般在4、6月產仔較多。”對應課文第五自然段內容。
①自主學習,對比兩組文字中每段話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②交流發現,感受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表達方法,效果截然不同。
【設計意圖: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語句與課文中相對應的文字進行比較,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活潑的語言風格,進一步感受課文中細致生動的語言更能表現出松鼠的特點。】
課堂小結:在介紹一種事物時要抓住事物特點,可以像《松鼠》一課用活潑的語言,還可以像《太陽》一課用平實的語言。無論哪種語言特點,描述都要準確、清楚、有條理。課后同學們可以繼續運用本課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自己喜歡的小動介紹給家人和朋友。
板書設計:
17 松鼠
條理清晰 有順序
語言活潑 打比方
細致描寫 抓特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