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7-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廣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7-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小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夠用語言描述特征,初步體會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2.借助教育信息技術,通過“量、折、比”等活動,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的探究過程,體會認識幾何圖形的基本策略方法,滲透集合基本思想。
3.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2學情分析
本課是本冊教材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例2,是在前一節課認識了四邊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在一年級時,主要是直觀認識其形狀;而到三年級則需要從邊和角兩方面認識其特征;到四年級學習了平行與垂直以后,則要從平行關系進一步認識這兩個圖形,并且理解它們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圖形的識別活動正處于由依據表象為主的直觀辨認水平,逐步向以依據特征為主的初級概念判斷水平發展。
幾何的初步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講還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教師應以學為中心,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積累數學實踐經驗和思維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該課通過找、數、猜、量、折、比的自主探索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圖形特征的過程,由于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能較好地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為今后研究其他平面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借助“韋恩圖”作為小組協作的支架,探索兩種圖形之間的關系,鞏固對圖形特征的理解。在此滲透集合思想的目的是為學習四年級上冊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后用“韋恩圖”來表示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個踏板,學習分析這兩種圖形關系的思考方法,以后就可以遷移到分析多種圖形關系上,從而積累一定的數學學習經驗。
集合思想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雖然學生從一年級學習數學時就開始接觸,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但是若沒有進行知識的鋪墊就直接使用韋恩圖,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上該課前對本冊書的單元學習進行了一點調整,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集合”提到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前面來學習,讓學生對集合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該課導入環節也用微視頻進行相關介紹。通過學習讓學生不僅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還學會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發展空間觀念,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豐富的圖形世界。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
教學難點:初步感悟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從屬關系。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微視頻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用集合圖表示事物的關系”的微視頻,介紹集合的3種情況:無交集、有交集、包容式。
思考:是否能用集合圖表示數學知識的關系?
2.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出示課件:今天我們來參觀圖形王國,很多圖形開始集隊了,來看看現在集隊的是什么圖形(出示集合圈),這里有很多的平面圖形,你能在里面找出前面我們已經認識過的四邊形嗎?(出示小集合圈,利用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讓學生把四邊形移動到相應位置)
回顧:四邊形有4條邊、4個角,是特殊的平面圖形。
3.今天我們先來認識四邊形里面兩種特殊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揭示課題)
活動2【活動】自主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觀察:請學生在四邊形里面找出長方形、正方形。
2.猜測:看看它們與其它的四邊形有什么區別,有什么自己的特點?(學生自由猜測,老師板書)
3.驗證:我們憑眼睛觀察到的這些特點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
思考: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剛剛猜測的結果呢?(量、折、比)
【獨立學習任務】
(1) 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每人自己選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驗證圖形邊和角的特點。
(2)把驗證的情況記錄在圖形上。
4.交流匯報,建構模型: 長方形的特點是: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點是:四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活動3【活動】小組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提升思維能力
【小組協作學習任務】討論如何用思維可視化工具“韋恩圖”來表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
(1)小組討論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從三張集合圖中選擇其中能表示它們關系的圖。
(2)在圖上填寫好相應的圖形的名稱和特點。
(3)組間交流匯報。
得到結論:正方形既符合長方形的特點(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又有自己獨特之處(4邊相等),應該用圖3來表示。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可以運用課件進行對比、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活動4【講授】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各邊的名稱
閱讀課本第80頁:認識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名稱。
活動5【練習】鞏固與拓展
梳理各圖形之間的關系:“平面圖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
活動6【作業】回顧和總結
學生思考并填寫PMIQ表
活動7【作業】教學反思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容。
【常用的教學方法】以往絕大多數老師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教師在引入時會說: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什么是四邊形,這兩種圖形是什么形呢?它們有什么特點?于是老師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就是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進行測量,在匯報結果后總結出它們的特征,也就是長方形的四條邊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在這些活動結束后,老師會出示一個韋恩圖,讓學生思考,如果大圈和小圈分別是表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它們分別應該填在哪里呢?從而引導學生明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應該填在大圈的里面。這種設計學生最終能知道結果,但是他們的整個思考過程是零散的,他們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只是測量長度、角度和記錄,思維處于淺層的狀態。
【本次嘗試的教學方法】如何將學生的思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改變了原來的設計思路,運用我校孫穎校長的“小組協作建模學習”的學習方式和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的“思維可視化工具”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把韋恩圖的作用放大,讓學生整節課都在“集合思想”這樣一中高級思維水平中開展學習活動。雖然集合思想學生從一年級學習數學時就開始接觸,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但是若沒有進行知識的鋪墊就直接用韋恩圖來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上該課前對本冊書的單元學習進行了一點調整,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集合”提到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前面來學習,讓學生對集合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為本課把“集合”這一數學思想滲透在學習的各環節中提供了知識基礎。
【引入環節】利用知識可視化資源(微視頻)創設學習情境,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介紹集合的種類,讓學生帶著思考“是否能用集合圖表示數學知識的關系?”來學習。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手段在集合圈內把平面圖形進行分類,生成資源幫助學生直觀理解。
【探究環節】通過小組協作的形式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韋恩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進行深層的思考分析,這是該課的一個難點,課堂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小組選用了比較式的韋恩圖,只要個別小組選用了包容式,但正是由于出現這樣的認知沖突,通過討論辨析及課件直觀演示“對邊相等”和“四邊相等”的關系,讓學生真正理解兩者的關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拓展環節】學生動手操作對韋恩圖進行完善和拓展,從而梳理各圖形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不但扎實地學會了知識,還形成了穩固的知識結構。
本節課以自主探索、小組協作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累積了數學實踐經驗和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